一公斤造乳成本多五元 鮮奶再漲一波 誰來買單?

國際糧價狂飆,讓台灣牧場一頭泌乳牛每天飼料成本增加近百元,酪農叫苦連天。六月起,每公斤基礎乳價調漲兩元,終止了逾十年未調漲的局面,鮮奶將全面起漲了嗎?

糧價新風暴襲台,酪農可說是備受衝擊的重災區!

「大宗原料漲、草料、添加劑……所有東西都漲,且之前只有美國漲,這次不管美國、澳洲、歐洲來的都漲,漲幅多非常多。」雲林嘉明牧場酪農韓宗諭觀察,過去在二○○八、一二、一三年,玉米、黃豆等國際大宗物資也漲過,但此次漲勢不只更全面、漲幅也更大,「一二、一三年那波漲幅,當時半年、一年漲一次,一公斤多一元,算緩漲;今年,三月、六月價格每公斤多兩元,漲的速度跟以往相比,很可怕。」

「我買混合好的商業飼料,二○年三月一公斤十一.八元,現在漲到十五.三元,聽說月底會再漲○.七元,一公斤上看十六元。」細數飼料漲幅時,韓宗諭語帶無奈,「現在等於泌乳牛一天飼養成本多八十元,五、六月飼料漲價後,一天一頭牛更多超過一百元,本來四百變五百元。」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坦言,現在聽到的訊息都是原物料價格還會再漲,「還沒有人可以看到漲價的盡頭。」

原料漲價看不到盡頭 酪農惶恐:沒多少錢可燒

他接著說,「去年到現在,愈漲愈快,沒看到盡頭,如果看到盡頭,知道會漲多久、漲多少還好,最害怕的是已經跳脫以前經驗,現在半年內都不會看到跌下來,漲勢不知道盡頭。」

韓宗諭的告白並非無病呻吟,以他牧場目前約飼養四百頭牛計算,若每頭牛每天飼料支出多一百元,等於一天要多支出四萬元的飼料費,算下來每個月新增的飼料支出上看百萬元,「價格都放在農民這撰文‧萬年生角色身上,完全沒有一點減壓,農民是自然人,沒多少錢可以燒!」你我喝的鮮奶,背後的上下游產業鏈是先由酪農生產生乳,接著由乳品廠收購、以四度C冷藏運輸,再將生乳殺菌製成鮮乳,加工包裝、驗收後,送往市場通路端。

但讓情勢更嚴峻的是,乳品廠和酪農的基礎生乳收購價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調漲。

原來,生乳的收購價格不像雞蛋、豬肉一樣跟隨市場機制,而是以「年」為單位,保價保量收購。依據「生乳價格評議委員會」的決議,台灣市場鮮乳一年按季節,共有三段式計價。其中,暖季(四、五、十、十一月)、熱季(六到九月)、涼季(十二月到三月)的價格,每公斤分別為二十七.三四元、二十九.三四元,以及二十一.八四元。

「全台灣平均一頭牛一天泌乳二十一到二十二公斤,暖季乳價收入大約七百元。」韓宗諭解釋,別以為一頭牛的乳價收入超過飼料成本,就認為酪農確定能賺錢,但只有泌乳牛有產值,而泌乳牛大概只占牧場飼養牛隻的四到五成,「暖季,頂多打平,養得差一定虧錢……。基礎乳價只是地板生存線,現況下,一定要調漲,不然一半酪農撐不下去。」

韓宗諭,是鮮乳品牌後起之秀鮮乳坊的合作牧場酪農,他的甘苦談,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感同身受。
品牌商咬牙共體時艱 鮮乳坊補貼合作牧場

「這大概是鮮乳坊成立七年來最冷的一年『冬天』!」龔建嘉說,去年占供乳一半的業務通路在疫情下已受重創,至今還沒恢復,接著今年來的一道道寒流又影響鮮奶飲用量。

不只如此, 牧場端原物料去年開始飛漲,這是鮮乳坊合作牧場、養牛四十年的酪農口中「過去從來沒看過的事」。龔建嘉直言,原先以為只是疫情下物流調節的短期問題,沒想到出現俄烏戰爭、通貨膨脹,一點也沒有緩和跡象,看來會是個更長期的問題,「下半年頂多維持這樣的價格,要跌回去的難度是滿高的,不要再繼續往上漲就已經是不錯了。」

「占鮮乳成本最大比重的就是生乳,生乳的源頭牧場用的草、飼料等原料,在疫情下物流大亂,去年就已經造成大幅飆漲,又加上俄烏戰爭的全球供應短缺,導致玉米、大豆、小麥、苜蓿草等重要的乳牛飼糧再次大幅提升價格,幾乎超越過去十年加總的漲幅。」努力追求「共同利益最佳化」的龔建嘉,決定回溯補貼合作牧場酪農一到三月的涼季生乳價格,多少減緩一些牧場承受的原物料漲價壓力。

但屋漏偏逢連夜雨,他又接到代工廠的訊息——因應原物料的漲幅,代工費加包材大概要漲一○%,接著是第三方物流近二○%的調漲通知,「以我們的代工量,漲價幅度換算全年度可能就近千萬元的費用。」龔建嘉身上扛著合作牧場經營困境,以及原本鮮乳坊好不容易損益打平,卻突來漲價挑戰下的營運雙重壓力。


▲儘管疫情和氣候衝擊業績,鮮乳坊仍在去年底增加第六個合作牧場,現正衝刺訂閱制和電商等多元銷售管道突圍。

基礎乳價每公斤將上調兩元 終端漲價勢不可擋

問題來了,牧場端原物料飛漲這筆新增支出,到底要誰來承擔?

龔建嘉不諱言,「現在卡關就卡在到底是政府該出,還是農民該自己負擔,還是乳品廠該出,沒人說得準。」

龔建嘉透露,依據乳業協會會議紀錄,有三位酪農公開生產成本,原物料狂飆下,平均每公斤牛奶增加的飼養成本分別是二.八四、二.七二和二.三三元,「這只是針對有泌奶的牛,沒泌奶的牛沒包含在裡面,用牧場裡泌乳牛占一半來算,平均一公斤新增的造乳成本大概是五元。」

因此,酪農代表建議調漲每公斤生乳收購價五元,但又怕末端售價調整恐影響消費意願,造成產量過剩。另方面,業者揣測,若政府希望管理末端售價,連帶牽制乳廠調漲乳價的空間,那麼,政府或許也能給予酪農相應補貼。

但日前農委會已明確表態,末端鮮乳零售價依各乳廠產品、通路及行銷定位,「由市場機制而定。」換句話說,政府不會補貼酪農飼料的漲幅。

回應酪農的艱辛,鮮乳坊率先調漲鮮奶終端售價是否可行?「難度很高。」龔建嘉直言,乳廠銷售有自己的生產批量和最低生產量,也有通路給的建議價格和銷售目標要達成,若漲價後銷量不如預期,通路有撤下商品的權利,「對我們來說,漲價要面臨通路、生產批量製程,還有消費者會不會買單等多重壓力。」

「如果全部人都漲價,消費者認知這東西價格就是要比較高才能買到,我們銷量可能不會影響,如果只有我們提升了,大家都沒動,表示我們跟其他品項價差變得更多,消費者會更不想選擇這樣一個品類。」他補充說,漲價是牽一髮動全身,哪怕鮮乳坊已經是市面上收購乳價最高的公司,在末端鮮奶沒有漲價空間下,也只能先短期支援酪農,而無法長期隨原料漲價持續調高乳價。
截稿前,中央畜產會在五月二十日召開的生乳價格評議委員會中決議,因應國際原物料上漲,今年六到十二月基礎乳價每公斤調漲兩元,並將原本一年檢討一次的機制,修正為半年動態檢討一次。

龔建嘉強調,「如果全台灣基礎乳價一起提升,我們就跟著漲,這樣就表示大家競爭力要嘛一起上升,要嘛一起下降,沒有單一乳品廠受到影響的問題。」

基礎乳價每公斤調漲兩元,看似未達到酪農的期待,至少「不無小補」。只不過,以市售鮮奶供應鏈中酪農、乳品廠(鮮奶品牌商)和通路,各自在價格占比約三:三:四來看,當最源頭的生乳漲價,除非乳品或通路商願意讓利,否則鮮奶將迎來新一波漲勢,幾乎已是不可抵擋的趨勢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2022/5月 第1327期

本文摘錄自‎

一公斤造乳成本多五元鮮奶再漲一波 誰來買單?

今周刊

2022/5月 第13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