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台灣人怎麼都這樣?愛爾蘭朋友給我的震撼教育!

遠遠看到K 走來,手上拎了一瓶酒,「今天一個學生家長給我的香檳,我一個人喝不完,帶來找你幫忙喝。」K 說道。

K來自愛爾蘭,今年三十二歲,在台灣待了兩年半,不同於大部份在台灣教英文的外國人,他教的是數學和物理。見面的這一天,距離他離開台灣只剩兩週。
▲K來自愛爾蘭,在台灣待了兩年半,他不教英文,教的是數學和物理。

我和K 是在一個語言交換社團裡認識的,當初只是想繼續維持英文口說能力,便在社團尋找英文母語人士聊天,剛好K 來台之前曾經在韓國教英文,而且時間點剛好就是我在韓國工作的同一年;巧合的緣分讓我們一聊就很熱絡,才決定約出來見面。

「你真是『台灣人』!」


「你還記得我們第一次見面,你說我很Taiwanese的這件事嗎?」我問。

「你現在還是很Taiwanese 啊,哈哈哈。」K 笑得超大聲。

回憶第一次見面,我們約在捷運站會合,一同前往餐廳,邊走邊聊,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我很久以前來過這附近。」我說。

「這一條是林森北路。」K 用標準的中文對我說。

「是嗎?」我沒有多加思考就反射性地質疑K的話,

眼睛一邊尋找馬路上的路牌,看到「林森北路一段」,「對欸!」我回答。

「You are really ”Taiwanese ”! 我住在這兒一年多,對這裡很熟,你為什麼不相信我說的話,要看到路牌才相信?你們台灣人都這樣!」

聽到K 這番話,我嚇了一大跳,因為我開口前,完全不覺得自己質疑他有什麼不對,但我隨後意識到他說的沒錯──雖然他是外國人,但是他在那個區域住了一年多,比我這個只路過幾次的台北人還要熟,我卻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比外國人了解台北,要親自確認過才相信他的話,真是太「天龍人」了!

「別再對我說英文!」


K 來台灣前曾經在釜山教了兩年多的英文,韓國是他第一個長居的亞洲國家,在韓國期間他學了一些基礎韓語,算是願意融入亞洲文化的歐洲人。兩年半前來台灣時,他先在朋友引薦下到台中教書,也學了一點中文和閩南語,後來上台北沒有繼續學,現在的中文程度尚可,基本生活對話是沒問題的,但最困擾他的一點,就是沒有機會練習。

「每次我去餐廳點餐或是買東西,我用中文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你們台灣人就會開始跟我說英文,我跟他說『沒關係,我會說中文』,他還是堅持用英文跟我對話,我真的很想練習中文,你們為什麼不跟我說中文就好?」K 的表情很認真,讓我看了很想笑。

「我想是因為台灣人很友善,對外國人特別好,想給你方便吧!」我說。

「才不是!我的中文比他們的英文好多了!他們說的英文我聽不太懂,我覺得他們只是想要免費練習英文,才不是體諒我方便溝通。」K 大力反駁。

此時我才突然理解到,原來我們自以為的體貼好意,可能會對外國人造成困擾與誤解。

「台灣人的英文還不錯啊,你去日本看看,我遇過的日本店員幾乎不說英文,韓國人也是老年人只跟你說韓文不說英文,很難溝通耶。」我再次試圖替台灣人說話。

「我覺得韓國人這樣才是對的,他們不要跟我說英文,我就可以和他們練習韓文。我跟台灣人說中文,遇到聽不懂的時候,我都會說『請說慢一點』,然後他們就開始跟我說英文了。」

後來我只好「建議」他:「你下次遇到聽不懂中文的時候,不要跟對方說『請說慢一點』,而是說,『請你再說一遍』,看看台灣人會如何反應。」

「見父母」是「許諾終生」的表現嗎?



曾經和K 聊到異國戀的話題,他說來台後交過一個台灣籍女友,今年初也曾有一段短暫戀情,微醺的他娓娓道出沒有繼續交往的原因:

「你知道嗎?我們才約會一個月,她就要帶我回去見她父母,我嚇壞了!才一個月耶!」K 說道。
▲K希望在跟朋友聊天時,朋友都能跟他說當地語言,好讓他能練習。

「可能她只是想介紹外國朋友給爸媽認識吧,表示台灣人的好客啦!」回答完,我自己都覺得好像沒這麼單純。

「不!不!不!我知道在台灣比較保守,帶男朋友回家給爸媽看表示是很正式的,認真考慮要結婚的對象,在愛爾蘭也是啊!如果不是認真交往的女朋友,我不會帶回去給父母看。」

「好吧!我以為外國父母和兒子女友吃個飯認識一下,應該沒什麼,原來你們也是這樣想的嗎?看來在男女交往的觀念上,某部分也沒有那麼大的文化差異。」

多問一句,算不算「奧客」?


之後K 又透露了另一個小故事,他說那個女生雖然在國外待過兩年,觀念上還是「非常台灣」。有一次兩人到餐廳吃飯,K 點了A 餐後過了十分鐘,店員才告知A 餐已經沒賣了,要不要改點新的B 餐,味道差不多但是要多付五十元台幣。

K 表示:「這是你們菜單沒有更新的問題,我是不是可以點B 餐但是算A 餐的價錢?」結果K 的前女友在店員轉身後,立刻喝斥他,「這裡是台灣!你不可以這樣要求店員!台灣人不會這樣,人家會覺得你很奇怪。」

K 覺得莫名其妙,覺得問問又何妨,何況店員後來也同意了。再者,他已經在台灣待了兩年,他不是不知道台灣的「規矩」,對於前女友「教育他如何遵守台灣文化」的想法無法忍受。

聽完這段故事,我說:「這應該只是單一個案啦,是你前女友的個人想法,不是每個台灣女生都這樣。如果是我的話,或許也會覺得要求不太合理,但我不會阻止你,只要店員說OK,那就OK。」
▲寫下這篇文章時,K已經離開台灣回到愛爾蘭了。

接著我們延伸討論到對於服務業的看法,K 認為他是客人,有權利提出他的疑問,但是店員也有權利答應或拒絕,這在他成長的文化中很理所當然。而我接受的教育,遇到上述的事情,大概就摸摸鼻子認了,多半不會和店員爭執,甚至怕多要求會被視為「奧客」呢。

無論舒適與否,「出走」都將成為養分


「準備要離開台灣了,有沒有什麼捨不得的啊?」 我問。

「台灣人真的很友善,居住很便利,但我最捨不得的是台灣的食物,好吃多樣化又超便宜,尤其是我家巷口的小火鍋,那個泡菜鍋我一個星期可以吃三天耶!」K 說得口水都快滴下來了。

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K 已經離開台灣回到愛爾蘭了。五年多前,他抱著一股熱忱,決心跳脫舒適圈,走出家鄉到遙遠的亞洲看看。

相信這段時光,無論如何都會成為他人生的重要養分,正如同我在四年前離開台灣到韓國長居,韓國社會帶給我的震撼教育以及獨立生活經驗,也改變了我很多觀念──我知道自己變得更open-minded,也更有勇氣繼續挑戰舒適圈外的生活。

「回到沒有小火鍋、沒有滷肉飯的愛爾蘭,中文應該會急速退步吧!想念台灣的話再回來玩喔!」我和K 握手互道珍重,有緣就會再相見的吧。■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美洲 秋季號

本文摘錄自‎

異。文化的反思 Ireland │愛爾蘭

天下雜誌《Crossing換日線》

2018/美洲 秋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