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人才成遺珠

雇主苦於找不到人才,人才苦於找不到雇主,似乎是亙久的難題,但為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這樣的問題仍屢見不鮮?根據調查,在2020年,在每項職缺平均250位的求職者當中,雇主一般只面試四到六位。大量沒有得到面試機會的人,是怎麼被刪掉的呢?

插畫/蘿絲.王(Rose Wong)

約兩千萬美國人在2021年離職,這現象被稱為「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而這個趨勢正向西歐、亞洲及其他地區擴散。然而,儘管雇主爭相填補職務空缺,數以百萬有才幹的求職者,仍欠缺受賞識的機會。為何會有這種落差?公司又要如何填補?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及埃哲森顧問公司(Accenture)的一份研究,發現這種落差的一項主要原因,就是公司幾乎全面使用自動化聘雇平台,這些平台系統化地篩選掉大量的求職者,但如果這些人的履歷表能夠被聘雇經理看到,他們可能會是相當合格的候選人。諸如家庭照顧者、退伍軍人、移民、在心理與生理上有一些狀況的人或更生人,這些具有非一般背景的求職者,尤其可能被聘雇平台「隱藏」,導致潛在雇主看不見他們。上述研究報告估計,單是在美國就有2,700萬名被隱藏的工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該報告的共同作者約瑟夫.富勒(Joseph B. Fuller)表示:「這些人都想要工作。」其中有些人可能是低就,或兼職工作,另外有些人則是一直被完全被排除在勞動市場之外。
自動化系統惹的禍?

前述那些結論,是根據研究人員在2020年進行的調查而得到的,受訪對象是美國、英國及德國的8,720名被隱藏的工作者,以及2,275位公司高階主管。富勒表示,科技造成的這個巨大遺珠之憾,是無心之過。1990年代出現的線上招募,使雇主有機會接觸到比傳統方法更廣泛的求職者。但結果是難以掌控的災難。到了2010年代初期,每一個職缺公告平均吸引120位應徵者,而且這個數字持續上升。因此雇主改採應徵者追蹤及招募管理系統,來協助篩選大量的求職者,一般是運用篩選器來選出最符合職務要求的求職者。他們確實進行了篩選:到了2020年,在每項職缺平均250位的求職者當中,雇主一般只面試四到六位。

那份報告指出,許多被排除的求職者可能極具生產力,包括曾擔任需要中度與高度技能的職位。演算法可能會排除沒有大專學歷的人、有前科的人、職涯中斷的人,或僅缺乏數項特定技能之一的人,「但這些指標,沒有一個能妥善衡量一個人的資質、工作倫理及自我效能,」另一位共同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孟佳瑞.拉曼(Manjari Raman)說。她進一步指出,「證照要求擴增」(credential creeep)的趨勢造成問題惡化,因為公司一直在增加對工作的學位證照要求。」拉曼及她的同事調查的被隱藏工作者,每個人在過去五年間平均應徵了25個職缺,結果往往是石沉大海。「最後他們乾脆放棄了,這並不令人意外吧?」她問。

富勒表示,今日勞動市場的緊俏,讓雇主有個難得的機會重新思考本身的招募策略。要從以往忽略掉的人才庫中招募,確實是件大事,但富勒認為這是可能做到的。這些研究人員指出:「公司會定期特別大幅地調整供應鏈,以因應市場的變化,卻很少有公司會把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則(從收集供應商的品管數據,到與供應商一起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等),延伸應用到聘雇人才的做法上。」

這麼做的潛在好處很大。前述那些調查顯示,那些刻意找出被隱藏工作者的公司,面臨人才與技能短缺的機率,比其他公司低36%。不僅如此,那些獲得賞識的工作者,在六大關鍵指標上比同儕表現得更好,這六大指標包括態度及工作倫理、生產力、工作品質、投入程度、出勤率及創新。他們非常想獲得工作,所以比其他人更不可能離職,與離職有關的成本就會因此而降低。加上這群人中有許多是女性,或者屬於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因此雇用他們可讓公司更快實現多元、平等與包容(DEI)的目標。

許多大公司已開始更廣泛地思考聘雇方式和對象。IBM已經取消許多職務的大專學歷要求,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則不再詢問求職者是否有犯罪前科。美國藥品零售巨擘CVS Health,聘雇神經多樣性的個人來為貨架補貨(神經多樣性指人腦在社會行為、學習能力、注意力、心境和其他心理功能上的變異)。快速休閒(fast-casual)炸雞連鎖店Hot Chicken Takeover,雇用成功戒除藥物成癮的人進廚房工作。福斯(Volkswagen)、戴姆勒(Daimler)及保時捷(Porsche)等車廠,則雇用難民在裝配線工作。

三大措施免失人才

研究團隊提供以下建議:

改變衡量指標。公司應拋棄衡量雇用成功程度的短期指標,像是填補職缺所需的成本與時間等,而改用長期指標,像是員工多久能上手、在公司任職多久,以及升職率等。富勒表示,這點做起來比聽起來更困難,因為許多公司的招募部門與營運部門各自為政,不習慣分享績效管理及其它數據。

分析數據並重寫工作內容。雇主應分析長期數據,以確定每個職位長期成功必備的特質。他們應據此重寫工作內容,特別注意要刪除不必要的技能要求,以及可以在工作上學到的技能。有了這些資訊,雇主就可以與其技術供應商合作,以確保求職者是根據新標準來篩選與排序。

下一步,雇主應假設,哪一個群體的被隱藏工作者,最可能具備以上列出的必要特質。舉例來說,電話客服中心因雇用年長工作者而受益,航太及國防承包商,則成功地運用了失業退伍軍人的才能。公司往往需要協助,以便接觸到想接觸的被隱藏工作者群體。有些群體,像是退伍軍人、移民,及有前科的人,公司或許得請教相關的非營利機構及社會企業。總體來說,工作招募時列出的條件應盡可能具有包容性,也就是排除艱澀的術語和過度誇飾的最高級描述,像是「世界級」與「專家」等字眼(已有證據顯示,這類敘述會讓女性及少數族群的求職者卻步),也應該移除吸引男性的具有性別偏見用語(別再登廣告招募「搖滾明星」或「忍者」)。

專注在入職流程。最後,被隱藏工作者的雇主,應接受稍微高一些的到職成本,因為被隱藏工作者有各自的需要、強項及經驗落差,因此「一體適用」的做法,往往對被隱藏工作者無效。雇主也應確保這類工作者不會被排斥,做法或許是多找一些同事來協助他們到職,而不是只有聘雇主管介入,或者是請一名高層領導人,協助解除有關被隱藏工作者的錯誤認知。

研究人員的結論是:「能幫助被隱藏工作者再就業的各項措施,既不特別花成本也不獨特。這些都是常識性的做法,可以吸引任何工作者。」他們指出,只要改善實務做法,公司就更能夠快速而明智地吸引各類人才。 閱讀完整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022/6月 第190期

本文摘錄自‎

別讓人才成遺珠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2022/6月 第1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