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等20年的海洋發電夢 要靠這家汐止小公司

一家年營收三十億的小工程公司,卻包辦菲律賓八成火力電廠海水冷卻工程,開發出全球最寬的塑膠海管。
如今,還要協助台泥完成二十年未竟夢想,在花蓮展開台灣第一樁海洋溫差發電計劃,讓藍海發出綠電。他們憑什麼?


文—劉光瑩 攝影—王建棟

二○一九年十一月,一艘黑色竹筏由小拖船領頭,緩緩駛離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港,上面蓋了一面有中華民國國旗的布幔。仔細一看,這不是竹筏,而是八根五百公尺長、直徑三公尺多的塑膠水管。

比航空母艦還長的水管,展開兩萬多公里長征,從大西洋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再到菲律賓。歷時半年,就是為了生力(San Miguel)集團旗下火力電廠的冷卻工程。之所以用拖船,是因為散裝貨輪最多僅二十公尺長,貨櫃更是完全裝不下。

未來,他們在花蓮將打造台灣第一:在台泥和平火力發電廠,將有台灣第一個海洋能溫差發電機組,每天可提供超過兩千個小家庭用的穩定綠電。

這背後是一家位於汐止的台灣團隊——亞通利大能源近三十年工程經驗,與台泥二十年的耐心等待。

▲亞通利大董事長呂元瑞(右)與總經理龔誠山,40年前是成大水利工程系同學,如今他們要無中生有,與台泥一起挑戰海洋能溫差發電。

《小檔案》 亞通利大
成立/1995年
董事長/呂元瑞
年營業額/約31億元
主要業務/電廠工程、冷卻與排水系統設計施工、海洋深層水工程、再生能源規劃施工

海洋發電計劃20年後重見天日

二○○二年,時任台泥董事長的辜成允就注意到海洋能溫差發電。然而,當初全球還沒有實例,台灣連再生能源躉售電價機制都還沒開始,當時判斷如果投資一定大虧,只好先擱置。

時空背景已不同。台泥研究室協理陳光熙說,如今碳中和與淨零已成全球共識,加上能源局將海洋能納入再生能源收購,躉購價每度七.三二元。於是,台泥的海洋溫差發電計劃重見天日。

亞通利大由成大水利工程系畢業的董事長呂元瑞創立。過去,他曾參與過核四整廠工程設計,以及林口燃煤電廠煤倉、中油煉油廠等工程。

總經理龔誠山是瑞典皇家工學院水利工程博士,在中興工程近四十年,參與過彰濱與六輕填海造陸與員山子分洪道。儘管他一六年從中興退休才正式加入亞通,他們的合作卻早在二十年前就開始。

亞通會切入海事工程領域,轉捩點是一九九六年的長生電廠。中興工程負責總體設計,但亞通的排水設計與施工,讓瑞士公司ABB刮目相看,還因此派一組人到亞通駐點一個月,更被納入電廠設計的國際團隊。
韓國伙伴搶單的慘痛教訓

然而,一開始打國際盃不順。ABB介紹了六個歐洲國家的業務給亞通做電廠排水設計,卻慘遭拒絕。「一看到設計是台灣公司,就說no,」呂元瑞說,當時歐洲人不清楚台灣跟中國的差異,不安心交付重大基礎建設工程。

後來,亞通好不容易接到愛爾蘭電廠管線設計工程,才有突破。全盛時期,亞通曾在瑞士有分公司,一年做歐洲生意超過十億元,慘痛教訓卻隨之而來。

業務擴張太快,呂元瑞找韓國伙伴做下包。沒想到隔年的歐洲電力展,發現韓國伙伴攤位比亞通大五倍,把歐洲客人都搶走。「只怪我太驕傲,韓國人問我怎麼做到最佳供應商,我很得意,就一五一十全說了,」他苦笑。

二○○八年,不只全球金融海嘯,更是亞通最慘的一年。歐洲生意沒了、核四爭議連連,台灣也沒新電廠建設。經朋友介紹,亞通開始經營菲律賓市場。因為經濟蓬勃發展,菲律賓用電成長每年約七%,每座島都在缺電。

革新海管技術,取水效率大增

當年,為了爭取生力集團電廠的海水冷卻工程,亞通用了龔誠山在瑞典學的HDPE塑膠海管提案,讓取水更有效率、施工成本大幅降低,力克其他家的鋼製海管提案。

改用塑膠管的好處,除了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施工時間。龔誠山說,鋼製海管施工期在海上動輒兩年,因為鋼管必須先接好一段才能接下一段,容易受天候因素拖慢進度。但若改用塑膠管,可在陸地上先把長達一公里的海管接好,海上施工時間可縮短至十天。

如今,取水管徑從一開始的六十公分不斷放大,他們今年在菲律賓的案子,管徑已達三.五公尺,可容轎車開入。

因為亞通,讓海管供應商AGRU從一家奧地利小鎮公司,變成全球領先的海管供應商。原本他們的海管最多只有一公尺多寬,直到○九年,亞通下了第一筆直徑兩公尺的海管訂單,這是他們緊密合作的開端。

AGRU生產的海管直徑不斷打破紀錄,都是因為亞通。例如科威特天然氣接收站案,韓國統包商要求直徑二.八公尺的海管,直到亞通拍胸脯保證有能力施工,AGRU才安心投產。

不過就是把管子放到水裡,有什麼高深技術?

「海管佈放有很大學問,」台泥和平電力能源發展處處長魏靖貴說,光是佈放的速度就是學問。放太快,管子會斷掉,要很有技巧地調整進水量,讓海管一點一點放進海裡。

過去十餘年,政府投注逾十億在台東進行海洋深層水計劃,佈管失敗三次,第四次才成功,困難可見一斑。

直到亞通一八年標到佈管案,去年才成功將一.二公里長、一公尺寬的海管,花一整天慢慢下沉到深三百五十公尺處,並讓深層海水順利進到取水井,為海洋深層水研究開啟新頁。
海水溫差可供兩千戶穩綠電

溫差發電原理,是取熱不取水,因此低溫的海洋深層水至為關鍵。龔誠山說,和平電廠溫排水約攝氏三十二度,加熱管線中的液態氨(二十度即揮發)成氣體推動發電機後,再用低溫七度的海洋深層水來冷卻,讓氨回到液態,循環加熱發電。(見表)

未來,和平電廠將把海管沉到六百公尺深,規劃建置一MW(千瓩)裝置容量的海洋能溫差發電,每天可穩定發兩萬四千度電,相當於可供給超過兩千個小家庭,未來將放大四倍。

「以前做核電工程,都不敢大聲講,」呂元瑞半開玩笑地說,「我們公司會選在汐止,第一因為離核四近,第二是抗議民眾不會找上門。」

從核電、火力發電,到如今投入綠能,而且還是沒人做過的海洋能,亞通利大可說見證了台灣能源基礎建設各階段的變化。

背後動力,是不服輸。「外國人都可以無中生有,為什麼台灣人好像只能copy人家,我不這麼覺得,」一頭蓬鬆白髮、被菲律賓業主戲稱為「愛因斯坦先生」的龔誠山說。

他的下個無中生有,就是讓藍海發出綠電,打造台灣第一,甚至亞洲第一。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2022/5月 第747期

本文摘錄自‎

台泥等20年的海洋發電夢 要靠這家汐止小公司

天下雜誌

2022/5月 第7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