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巨、宸鴻搶入股下一個特斯拉有何魅力?

Canoo第一輛車都還沒出廠,估值已24億美元

「你永遠不會看到我們在賣車!」 很難想像, 這句話竟是出自一家美國電動車新創Canoo。而且就在八月中,它還連獲台灣兩大科技廠入股投資:在被動元件龍頭國巨宣布將投資一千萬美元後,觸控大廠宸鴻更宣布將斥資一億美元參與其上市前私募案。

文●張庭瑜
Canoo
成立: 2017年
執行長: Ulrich Kranz(圖)
主要產品: 4款電動車,包含休閒車款、商用計程車、共享車、短距物流車
成績單:今年估值24億美元

只租不賣電動車版Netflix 車體按需求置換,像組樂高

如今,Canoo估值已經達二十四億美元。相比十年前特斯拉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時,估值僅有十七億美元。

這家「不賣車」的獨角獸,憑什麼讓兩大台廠搶投資?還被看好成為下個特斯拉?

首先,它「只租不賣」、要靠訂閱制賺錢。

「我們要從擁有制(ownership)轉向使用者制(usership)。」Canoo在官網上寫著。就像「電動車版的Netflix」,按月收費,需要時再訂、隨時可退訂,沒有違約金的問題,而且月費包含維修、保養、保險、充電等開銷。

外媒Electrek形容,特斯拉向大家證明,電動車也可以很潮,但未來趨勢會是:車輛的擁有權將越來越不重要,而Canoo是首個瞄準此趨勢的電動車公司。

根據埃森哲(Accenture)顧問公司的報告,訂閱制和共享汽車模式正在崛起,因為消費者不只能保有彈性,還能降低不少車輛的使用成本。預計到二○三○年,使用共享汽車通勤的成本,將不到自行購車的兩成。

《金融時報》也指出,電動車比傳統汽車更適合做訂閱制。一方面,電動車的前期購買成本比汽車高,訂閱制的付款門檻較低;對汽車製造商而言,由於電動車的維修成本較低,因此藉由訂閱服務來獲得經常性收入,會比過去透過一次性銷售來賺錢更合理。

儘管不少傳統車商也嘗試推訂閱制,但他們和汽車經銷商長久建立起的共利結構,此時反而成為阻力—鼓勵大家以訂閱取代購車,等於擋到經銷商財路!這也是為什麼,Volvo推動訂閱服務時,就曾遭經銷商群起抗議。因此Canoo贏面可能比傳統車商大。

為了做訂閱制生意,Canoo還把整輛車子的設計砍掉重練。以往,汽車多採用三箱式設計(3-box design),也就是前面引擎、中間是座位、最後是置物空間,就像是一個世紀前的馬車。但明明電動車和傳統汽車需要的零件完全不同,為什麼結構卻百年如一日?

Canoo於是捨棄傳統汽車的設計,開發出一塊專利底盤,把電動馬達、控制器、電池等核心功能,都濃縮整合在這塊被稱作「 滑板」(skateboard)的底盤上,保留更多空間給使用者。

同時,還可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選擇要在底盤擺上哪一款車身、裡面的空間如何安排,就像組樂高積木一樣。由於核心底盤都是同一套架構,Canoo表示,這種模組化的方式,能讓他們以更低的成本服務更多細分市場。
比如,針對一般用戶,他們可能需要夠大的空間放衝浪板、娃娃車,因此Canoo第一款車型,雖然乍看與休旅車差不多,但內部空間卻大許多,座位也不像傳統的並排,而是環繞車身, 就像客廳裡的轉角沙發, 更適合社交活動。Canoo自己就用「有輪子的小客廳」來描述這款車。

接下來,它還會推共享車款,以及送貨專用車款等;前者可能需要更多座位,後者可能需要的不是椅子,而是貨架。

看好它的技術,韓國現代汽車也在今年二月宣布,將採用Canoo的滑板專利開發有特殊使用目的的電動車,降低其生產複雜性,以跟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拿掉所有螢幕 靠手機App能導航、播音樂

更大膽的一件事,他們不像特斯拉或中國電動車新創拜騰那樣把儀表板螢幕加大,反而拿掉所有螢幕。因為他們認為,最好的螢幕已經在你的口袋中,也就是手機。

這讓習慣手機操作介面的人們,不用重新熟悉車載系統,且手機上的系統更方便隨時更新,還能保有個人化體驗。另一方面,也讓Canoo得以降低成本。

透過它開發的手機App,即可控制車門開關、按喇叭、控制音樂、顯示電動車電量、導航等。車上唯一用來顯示資訊的地方,僅有駕駛座前方的一小排LED燈,用來顯示排檔、速度、里程數等。

正如國際保險金融集團(ING)報告指出,耐久財要做訂閱制,須符合產品生命週期長、不會很快落伍、容易翻新等特性。

更重要的是,這些並非紙上談兵,Canoo團隊成員不少是BMW、特斯拉、Uber老將,目前也已完成Beta測試(指進入真實環境大規模測試的階段),預計後年量產上市。此次參與投資的宸鴻光電策略長劉詩亮指出,Canoo花了三億美元到四億美元就能將產品做到Beta測試,有些新創公司花了十幾億美元仍卡關,顯示出該團隊技術實力。

或許未來,我們都不用再考慮買車要付多少貸款、經過多少繁瑣流程。如同Canoo取自「獨木舟」(canoe)的諧音,開車,就和划獨木舟一樣,簡單又彈性的工具,一樣能帶我們探索世界。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11期

本文摘錄自‎

國巨、宸鴻搶入股下一個特斯拉有何魅力?

商業周刊

2020/第17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