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You Tuber 怎麼紅?幕後操盤人教戰

必勝心法 設門檻、衝流量、分析數據

當YouTuber 怎麼走紅3位幕後操盤人教戰


網紅彷似小明星的年代,鏡頭前就是秀場,但表演不論喜悲,從風格設定到上線頻率等眉角面向,背後都有一番學問。

去年底,韓國政府針對二萬七千名國高中小學生進行理想工作調查,發現在小學生中,YouTuber已經成為排行第五的理想志願。

台灣雖沒有類似調查,但隨著網紅、直播主名氣快速竄升,在社會大眾或廣告商的眼中,不少網紅們影響力已經大過傳統媒體,YouTuber被青少年認可為正式職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FB、YouTube、IG開個帳號,就可上線開直播、秀自己,但要邁向成功網紅的路,其實並不容易。《今周刊》專訪三位曾被邀請到YouTube工作坊擔任講師的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PressPlay總經理田育綾,以他們對YouTuber文化的觀察,甚至以「肉身獻祭」成為YouTuber的過程,為將來想要行走江湖的素人們,提點教戰綱要。

打造特定領域專業度

鞏固地位、讓競爭者難以仿效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是二○一七年台北世大運,主導市長柯文哲與網紅合作,成功拉抬世大運人氣的幕後操盤手。林大涵認為想成為網紅,首先要做的事是:建立門檻;他解釋門檻可以是特定領域的專業度,例如阿滴透過英文專長,結合不同領域進行創作,也可以是投入資源的質量,例如「這群人TGOP」的高規格影片,或者呱吉以年長的人生歷練、堆疊出的對話氛圍。總而言之,就是透過自身優勢累積足夠的創作量,讓粉絲認定某個風格的代表人物是誰,進而讓後續競爭者難仿效。

對於年輕或資源相對少的人來說,他們不見得具備學術核定的權威,也不見得有資源籌組團隊,打造自己專屬的風格。林大涵建議,即使如此,他們還是能朝一個方向努力——找一件簡單好懂、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林大涵舉例,「假設你每天吃一家拉麵店,每天寫心得,持續兩年,你就能成為拉麵界的帝王,這是沒有資源的人,獲取地位的方法。」持續兩年每天吃一碗拉麵,聽起來不是誘人的生活,「但這可以幫助你了解許多別人不懂的事,你會對口味、麵體、配料、服務,都有更深的體悟,就能架構出自己一套『麵道』。」林大涵說。

專業門檻只是打下基本盤,第二步是衝刺流量。圖文不符這間公司,以製作逾百份介紹台灣知識、社會議題的懶人包聞名。張志祺兩年前意識到即使臉書專頁觸及人數破千萬,YouTube仍是一個不能不拿下的地盤,首要原因是YouTube使用者平均年齡比臉書年輕。
張志祺 為了事業發展,下海親做YouTuber,摸索出一套流量衝刺術;
林大涵 作為網紅操盤手,建議網紅闖天下「建立門檻」是首要考量。

其次,是演算法的差異,「YouTube推薦影片的關鍵是以內容相關性為主,但臉書是以人為中心,你知道朋友看了什麼,但你不見得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張志祺解釋,另一方面是YouTube的長尾效應,「你會在YouTube看四年前的搞笑影片,但在臉書下載圖文,三天後可能就找不到了。目前,我們一天的瀏覽量有五成以上來自舊影片。」

為擴散圖文不符的影響力,張志祺只能親身下海,他很清楚圖文不符在社會議題的討論上,已經建立了競爭者難以輕易跨越的門檻,但要站在鏡頭前,成為公眾目光焦點,還是讓他躊躇了兩年,期間努力減肥、練口條,直到去年五月,才創建自己的YouTube頻道「志祺七七」。
志祺七七從去年至今,訂閱人數達九.七萬,頻道觀看次數已破六百萬,以一個講述社會議題、調性硬的頻道來說,成長速率驚人。這方面得歸功於張志祺縝密的規畫,他嚴格設定每支影片七分鐘、每周七天、每天七點上傳影片,這些小巧思都是設定頻道風格的一部分。

每周七天意味「日更」,田育綾解析日更對於經營頻道的重要性,並不僅在於強化粉絲黏著性,也在於日更可以獲得更多數據,同時,YouTube也比較偏好推薦日更的創作者。這裡有兩個關鍵字必須要抓出來:數據與推薦機制。

強化訂閱粉絲黏著性

每日更新、拆解數據調整內容

張志祺表示「數據」有三點值得注意:性別、續看率、年齡分布。張志祺強調性別的重要性在於,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傾向分享影片,有助影片擴散,所以創作者應該思考如何拉高女性觀眾的比率。續看率則代表觀眾看影片確切時間長度,YouTube影片平均續看率介於四○%至六○%,也就是說,觀眾大約看影片的四到六成,就會轉換視框;更簡單的說,這個數字代表觀眾對於影片的「耐心程度」。志祺七七的續看率約在六○%,落在平均的頂標;張志祺會就觀眾跳換視框的節點,試著調整影片節奏,考慮轉換音效、加入特效等等,未來目標要將續看率拉高至八○%。
田育綾建議網紅要長紅,得挑自己熱愛的興趣下手。

最後,張志祺直言,他認為年齡分布是YouTube計算廣告分潤的因素之一。因為廣告分潤是競價浮動的,像是地域、受眾消費力都會有所影響,因此背後對應的消費市場夠不夠大很重要,像是3C、電玩類視頻獲得的分潤比率都會比較高。

而志祺七七的影片受眾,年齡分布在十八歲到二十四歲約占三七%,二十五歲至三十四歲約占三八%,「這比一般頻道的年齡層還要高一點。」張志祺說。受眾分布,可能就是影響分潤的關鍵因素。張志祺坦言,他的影片觀看次數,只要達到二十萬就有機會回本,「主因是我的分潤比率大約是一般YouTuber的一到兩倍,同時製作成本也較為單純。」

善用推薦機制引導流

加入廣告、合作互惠衝高人氣

YouTube的推薦機制,除了日更較獲青睞,開放影片加入廣告也會提高YouTube推薦的傾向,張志祺解析,和不同YouTuber合作,也是創造導流最快的手法;和不同類型的創作者合作,或者有利突破同溫層,但就張志祺的經驗來說,和同類型的創作者合拍,創造的導流效應最高。「當我和阿滴、啾啾鞋(頻道主要分享冷知識)合作,導流效應最明顯。」

如果從「 商品特性」來看, 其實YouTube主要就是「賣人」,也就是賣頻道主的「角色設定」,林大涵認為角色設定最好不要和真實世界人格相差太遠,而且應該緊扣你的「專業門檻」。他舉館長為例,「館長的草莽性格,符合社會大眾對壯漢的刻板印象,再與健身本業結合,就是很一致的角色設定。這也是即使罵髒話是大忌,卻不會動搖館長地位的原因,因為這和他的角色設定並不衝突。」林大涵說。

最後,素人走向網紅的過程,多少免不了酸民的攻擊,如何在心理上防禦自己?田育綾建議「敏感的話題不要碰」,最好是政治意識形態、性別認同、宗教相關的議題都不要碰,當然不是絕對禁止,但這類議題沒有對錯,又容易引起爭議,非要論述也需嚴守中性客觀原則,「既然要以創作者為生,沒有必要讓自己成為箭靶。」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156期

本文摘錄自‎

3位幕後操盤人教戰

今周刊

2019/2月第11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