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東南亞電商全攻略【封面故事-天下雜誌】

決戰東南亞電商全攻略


網紅 私訊 新零售

沿著空曠而筆直的機場航空城周邊道路前行,就抵達吉隆坡舊機場所在。這個過去供東南亞最大廉價航空亞洲航空(Air Asia)起降的舊機場,在三、四個月內,已經改建成全世界第一個「數位自由貿易區」(Digital Free Trade Zone),在去年十一月起啟用。

下了車,經過連串的X光機、搜身檢查後,映入眼簾的,則是數位自貿區第一階段設施、佔地八萬平方英呎的碩大倉庫。自貿區目前只有馬來西亞最大的電商平台Lazada進駐。早上,他們才剛出了一批貨,讓倉庫看起來更是一片空空盪盪。負責營運的大馬郵政子公司POS Aviation電子商務總監Syed Faisal Alkaff 告訴《天下》,到今年二、三月,系統就會完全成熟,預計就會有更多的廠商進駐。

數位自貿區,是馬來西亞傾全國之力發展電子商務的縮影。

「我們要重新定義全球貿易,我非常期待新絲路的重生,」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在數位自由貿易區啟用典禮致詞時表示,「透過自貿區的成立,馬來西亞正在將經濟轉型的願景往前推進,朝向成為亞洲主要的物流中心,往前邁進一步。」

馬來西亞著名的雙子星大樓前,一群當地消費者開心拿著智慧型手機自拍。這幾年東南亞六國的網路覆蓋快速成長,帶來一批批網路新住民,成為電商發展最厚實的基礎。
成長率快追上中國東南亞電商淘金熱,連馬雲也來了

自貿區是由馬國政府出資的馬來西亞數位經濟公司,和阿里巴巴合資成立。

馬國政府期待國內的中小企業,可以透過電商平台,增加出口,更容易參加東協區域內和全球的貿易,在二○二五年前將中小企業商品出口額提高到三百八十億美元,創造六萬個工作機會,並將跨境電商貿易額擴增到六百五十億美元。數位自貿區啟用後,阿里巴巴在馬來西亞與東南亞的下一步,就是要打造電商的基礎設施,「接下來是要為小企業建立雲端平台、再來就是規劃訓練課程,教年輕人如何做生意,」馬雲對當地媒體說。

不只馬來西亞,東南亞六國都在傾盡全力,挖掘電子商務的大金礦。

例如,泰國總理帕拉育推出「泰國4.0」戰略,積極佈建基礎設施,首波段的目標,是讓七萬個鄉村中的兩萬四千個都連上網路,並大力推展電子支付;印尼平民總統佐科威則成立電商指導委員會,聘請馬雲擔任商務顧問,還親飛矽谷,邀請外資大廠進駐。

東南亞豐沛的人口紅利、起飛的經濟、快速成長的網路使用人口,都成為發展電子商務的最佳後盾,吸引各國電商大頭劃地、分一杯羹。東南亞六國近六億人口,已是中國市場的一半規模。儘管粗估的網路滲透率不到六成、二○一六年整體零售電商總銷售也只有一四○億美元,比台灣還低,各國佔整體零售的比例也只有一%到五%,卻顯現迅猛的成長力道。(見表)

一五到一六年,東南亞六國的零售電商銷售額就成長了三四%,速度遠高於台、日、韓的一○%到一二%。而且,東南亞六國整體零售市場規模是台灣的六倍,網購人口目前已是台灣的七.六倍。到了二○二○年,整體零售電商銷售額預估將增加到兩百億到兩百四十億美元。

這個蓬勃的市場,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口佔六、七成,比例遠高過台、日、韓。「年輕人口代表的是可以接受新東西、喜歡上網,大概不太會儲蓄,」中華民國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許生忠說。

除此之外,快速成長的網路新住民,成為電商銷售的新興潛力族群。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Lazada跨境行政總裁羅偉麟(Will Ross)指出,在東南亞,愈來愈多消費者更體會到上網購物的好處。「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在東南亞市場已經有兩億六千萬人上網,每個月還會新增三百八十萬名網路的使用者,」他告訴《天下》。

這樣的美麗前景,吸引了國際級大公司紛紛卡位。阿里巴巴除了和印尼、馬來西亞政府合作,還入股東南亞最大電商平台Lazada、印尼本土電商霸主Tokopedia等;亞馬遜則於去年七月宣布在新加坡推出Prime Now一小時到貨服務。eBay、蝦皮等國際大頭,也都紛紛揮軍南進。
西進趨緩、南向升溫台灣電商多一個放雞蛋的籃子

在台灣,電商南向同樣是過去兩年的超熱門話題。

去年十一月底,一場於台大會議中心的南向成果發表,不過三百五十人的席次,報名卻逾八百人,不少人站著聽講。會後聽眾排隊和講者熱絡換名片、會場瀰漫著濃濃對電商新大陸的好奇。過去兩年,從政府、廠商到學界,一團團的人前往東南亞考察環境。無店面零售商業同業公會組長塗家興說,過去四年,公會成員就組了十一團前往東南亞參訪,看物流、看金流、看育成中心、介紹會計公司、行銷公司等,還有廠商到了當地就想直接開戶。

其實,對台灣廠商來說,東南亞不是新大陸。過去二、三十年,就有不少廠商陸續南進,有的是利用當地便宜的勞工、有的則著眼實體零售與消費實力。用電商進攻這塊新大陸,卻是這幾年的新興議題。

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科技應用研究所副所長戴凡真指出,東南亞許多國家基礎建設還沒發達,許多街邊店還是傳統的柑仔店或菜市場;消費人口還多集中在Mall(購物商城)裡,但Mall又都掌握在大財團手上。如果要實體通路,從基礎設施到與房東協商等,都是隱藏成本。「但這些事(和成本)在電商障礙小很多,」 她說。

「如果五年前問我,在東南亞要走什麼(通路),我會說只能走實體,因為沒有(電商)平台,物流串聯差、基礎建設差。但這兩年,環境成熟起來了,」爆米花品牌「星球工坊」、星奕企業執行長李佳祐觀察。

他一○年開始往東南亞發展,一開始是和代理商合作,進馬來西亞百貨公司開店。後來一步步展開市場,也在印尼蓋工廠,現在他也打算虛實並行進攻其他東南亞市場。

雖然,廣大的中國市場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這幾年在中國經營電商的門檻已經愈來愈高。飾品品牌假期國際(VacanzaAccessory)總經理徐亦知說,他們考量過中國市場,但那兒的創業市場幾乎是資本的比拚,就算要把產品放上平台銷售,也為時已晚,因為商品太多,競爭激烈。「大家比的是廣告費,至少要準備幾千萬台幣去燒,才有機會,」徐亦知說。

「大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而東南亞有潛力,雞蛋不能只放一個籃子,」86小舖、美合國際實業海外事業部總經理卓星在也說。目前86小舖以台灣為發貨中心,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有佈局,海外營收已佔他們總體營收的八分之一。

馬來西亞節目頻道Astro AEC《新聞報報看》的當紅主播莊文傑(Darren Chng,圖左)帶著《天下》採訪團隊來到吉隆坡著名商場之一的谷中城美佳廣場(Mid Valley megamall)。商場內人潮多,提袋率高,手機使用率也很高。
只有十分之一真的落地為何台商心動卻沒有行動?

只是,雖然對東南亞市場感興趣的人很多,卻少有人真正採取行動,在東南亞市場,台灣廠商雷聲大、雨點小。

而就算真正採取行動進入東南亞市場的,多數也是採取跨境經營,如從台灣經營網站、從台灣發貨;或在當地的平台上架、配合平台運營等,用的人很精簡、投入的資源很保守。

「跟著我們去參訪東南亞市場的,大概有一半都做跨境。落地(設立公司、經營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塗家興說。

馬來西亞雪蘭莪資訊科技與電子商務理事會(SITEC)從一六、一七年就在台北辦活動招商,還到台北、桃園、台中、高雄各地去拜訪。理事兼電商顧問蔡凱旋說,每次他都感受到商家的積極,他得一直發名片,但之後真的來的,卻很少。

「我們覺得(台灣廠商)心態上有很積極的一面,可是行動上其實是相對慢的,」SITEC總監吳文彬說。這或許是因為,這一批著眼電商新大陸的,許多是新興的中小企業,規模不大,面對這塊各國都在砸資本、以國家之力開拓的全新市場,完全不同的歷史文化、消費習慣等,不確定性真的太高、潛在的摸索成本也高,似乎沒有一條完全明朗的康莊大道。

蔡凱旋觀察,有的廠商可能發現在台灣有知名度、有品牌的商品,到新市場卻賣不動,一切必須從零開始。如果又只鎖定華人市場,市場切割得太小,得不到市場的回饋,就愈感覺新市場限制重重。

PChome 在兩年前前進泰國,和台商泰金寶合作設立平台,一開始選擇C toC的拍賣模式,讓門檻降到最低。然而,即便龍頭如他們,也還在不斷摸索與嘗試。

吉隆坡的地標雙子星塔底部的陽光廣場(Suria KLCC)購物中心,平日人潮眾多,可感受到旺盛的消費力。當地人說,吉隆坡炎熱、街89 邊店也少,許多人消磨假日、聚餐娛樂都往購物中心去。
機會大,風險也大翻轉營運模式,隨機應變才能活

「東南亞的競爭太激烈,」去年十一月甫上任的網家(PChome)總經理蔡凱文在首次與媒體見面時說。「我們會持續經營,但的確要改變做法。」

目前,PChome泰國已經有兩百二十萬個品項、兩萬個賣家,也已經取得當地金流代收業務的執照。PChome泰國營運長蔡文雄指出,他們無法公布交易數字,但「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他指出,從PChome一五年進入泰國市場至今,東南亞的電子商務市場變化快速而巨大,包括許多大型競爭者進入市場,帶來龐大的資金和顛覆市場的做法,也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

他坦承,就像任何的外來者,都是帶著過去的經驗與理解來到這個市場,但許多事情是要親身體驗與理解,才能做出判斷。

「你要進來市場,才能夠相信或不相信哪一件事。我認為我們過去這兩年已經達到這個目的了,」蔡凱文說,過去兩年,他們累積了對市場的觀察和理解,未來會在這些理解下,翻轉工作模式,這才是最寶貴的獲得。

龍頭PChome尚且如此,對許多資源相對更不豐的中小企業來說,前進一塊變化快速的不熟悉市場,的確機會大、風險也大(見九十二頁)。前進新市場的故事雖美,卻有著血淋淋的企業經營現實與巨大困難,就連日本樂天,也在前陣子宣布關閉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網購業務。

然而,要搶進這塊肥美寶地,行動可能跟思考同等重要,且這一、兩年可能就是關鍵。

專訪利威物流 為什麼一跨境,台商就變膽小?

利威物流(LWE)是一家馬來西亞專營電商業務的物流集團,總部在香港,物流網絡佈局全球。看準東南亞電商市場興起與經貿戰略地位提升,利威物流準備在東南亞市場加大投資力道。利威物流創辦人暨執行總裁黃哲強(Ng Chet Chiang)在《天下》採訪前,帶了日本佐川、韓國的韓進集團參訪數位自貿區,他提醒,日韓都很積極,台灣業者也要跟進。以下是黃哲強與營運總監黃晟堯(Ng Shern Yau)的專訪摘要:

東南亞主要網路使用者,大部份在30歲以下。這群人會愈來愈多,當年紀愈大,消費能力愈高,市場也會愈大。像印尼、越南這些發展中國家,手機使用者已經超越電腦使用者,用手機購買的轉換率會比用電腦購買的轉換率來得高。

給台灣業者的建議

1.大膽一點:台灣人在台灣本地網絡的銷售能力滿強,可是跨境好像比較含蓄、顧慮很多。他們都想攻,可是好像都守在門口。原因可能是太過謹慎,電商產業必須冒一些風險,一開始不可能賣每一批貨,都能賺錢,要花一點錢去做市場推動。

2.先把量做大:台灣業者好像不敢把價格做得更有優勢。有些產品在台灣賣的價格還比在東南亞賣的便宜。作為一個消費者,如果我直接從台灣網站買東西,還比在本地網站買便宜,那你說怎麼吸引人?可能我們看慣大陸商做事的風格,他們比較敢賭,經常把價格放到最低、先把量做起來,然後再看怎麼把成本整合,很多大陸商都是這樣去把市場做大。

3.行銷在地化:台灣早期真的是有投資進來自己做,問題就在於「自己做」,沒有在這裡找伙伴,水土不服,你不能只用台灣人觀點去看這市場能不能發展。多跟本地的行銷伙伴合作、了解當地的文化。你再不快一點的話,可能就吃不到草了。(趙曼汝採訪整理)
左為利威執行總裁黃哲強,右為營運總監黃晟堯。

不要站在台灣想東南亞親自到市場,才能看到全貌

一五年,好會飛網路公司創辦人江鑑城和伙伴背著包包衝到吉隆坡,在那兒闖蕩了五天,接觸所有能接觸的人,從政府到公會到企業老闆。

回來後,他創辦了「好物飛行」——一個專注在馬來西亞銷售台灣品牌的跨境平台。

現在,他們在馬來西亞擁有二十萬會員、去年的合併營收也估計破億元,並在七月損益兩平。江鑑城的目標,是在接下來一年,更扮演「水管」的角色,讓台灣品牌可以透過好物的平台,用最少資源,在東南亞做最大生意。

當問他,東南亞競爭激烈、以「台灣品牌」為號召,真的在那兒有機會嗎?

「我覺得不是台灣品牌不走出去,而是我們沒有把自己定位為國際品牌,」他說。「台灣永遠把資源留在台灣、做台灣的戰爭。他們需要有人協助他們走到國外。」

他說,自己在和台灣品牌接觸的時候,發現很多老闆永遠都只會站在台灣想東南亞,而不願意親自到市場、親身體驗。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只是參加研討會、看討論文,是不可能做起來的,」江鑑城說,坐在台灣,不可能做國際生意。這塊市場雖難,卻還沒有被完全定義,因為電商佔整體零售的交易額很低,未來的競爭態勢還很動態。

蔡文雄認為,台灣現在需要的不是盤點自己有什麼優勢,需要的是「去做它」。

「不要看到好像誰已經做多大、多遠了,光聽人說就覺得我怎麼可能打贏他,」蔡文雄說。在極度動態的市場,現在看到的,都還不是答案。東南亞電商快速起飛,台灣廠商在那兒將以什麼姿態,佔據什麼位子?未來一、兩年,正是關鍵。

東南亞種族面貌、文化歷史背景多元,台灣廠商不能忽略在地化的功夫。
/strong>專訪大馬電商理事會SITEC 台灣再不來,中國就要來了!

雪蘭莪資訊科技與電子商務理事會(SITEC),是各國電商業者前進馬來西亞必定拜訪的官方單位,與台灣業者有著相當密集的互動。他們觀察,接下來一、兩年,中國的動作只會愈來愈快,台灣要更加緊腳步。以下是SITEC總監吳文彬(Goh Boon Peng)、SITEC理事兼電商顧問蔡凱旋(Chua Khai Suan)的專訪摘要:

馬來西亞現在電商的發展,非常像台灣2000年的階段。這幾年Lazada跟11street兩個外資進入,協助馬來西亞整個電商產業的發展,也激起大家對電商消費的體驗。

在東南亞,普遍商家都會碰到同樣的競爭跟挑戰: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亞馬遜都會進來。台灣商家的難題是,馬來西亞很多消費者其實不認識

台灣品牌,除非你是國際大品牌Asus、Acer等。在這種情況之下,馬來西亞的選擇多,消費者不只拿你來比,也拿淘寶來跟台灣比。好處是大家還是知道,Made in Taiwan跟Made in China比,品質比較好、價格比較高。

給台灣業者的建議

原本我們認為網路產業可以用網路方式進入這個市場,可是這幾年我們回頭來看,發現其實不太可能。

1.深入了解:建議必須回到創業的心態,重新理解這個市場、投入、再開拓。不能只派一個代表來。像Lazada在投入時,也找了一個願意在馬來西亞全程投入的CEO羅素(Hans-Peter Ressel),他是拿資金來創業的。

2.老闆要常來:台灣業者一開始也許不需要落地,但決策人要常來,了解市場可以怎麼做。不同人會給你不同想法,慢慢可以整理、整合成你能夠進來的方法,這需要花心思、花時間、花資源。台灣掌握產品、IT技術、電商know-how,若跟大馬這邊伙伴配合,有對文化、市場的認識,發展速度會更快。

3.把握時機:現在還有一點時間,很多商家對東南亞的認識比中國商家大很多。台灣商家可藉此優勢,趕快爭取進入市場的時間。我們也會慢慢往中國去。中國雖沒有新南向政策,可是其實商家不需要政策,他們自己都會來。(趙曼汝採訪整理)閱讀完整內容
左為蔡凱旋,右為吳文彬

天下雜誌第640期

本文摘錄自‎

決戰東南亞電商全攻略

天下雜誌

2018/1月第6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