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創業家正夯!工作經驗是重要養分

調查❶〉台灣創業家速寫

大齡創業家正夯!工作經驗是重要養分


由MIT史隆管理學院推出的研究報告顯示,45歲,是創業成功機率最高的年齡,而台灣創業家的年齡又怎麼分布?

採訪.撰文/陳君毅 攝影/蔡仁譯

年輕,一直是創業故事中最性感的元素。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在20歲成立Facebook,現今在彭博美國富豪榜中排行第5;同在1955年出生的比爾蓋茲與賈伯斯,分別在20歲和21歲那年創辦微軟和Apple;Google的謝蓋爾・布林(Sergey Brin)與賴利・佩吉(Larry Page)在25歲創業;相較之下,貝佐斯建立亞馬遜時,年紀最長,但是他當年也只有30歲。

這5家公司,在資誠發布的《2019年全球市值百大企業排名分析報告》中,以科技類別來看,正好是全球市值前5大。

聽多了矽谷這些年輕有為的故事,「成名要趁早」似乎成了創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就連全球頂尖的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創辦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也曾打趣地說:創辦人年紀大於32歲,投資人就會開始有些疑慮。

事實真的如此嗎?

美國270萬名創業家的統計:45歲,創業才開始

一份由MIT史隆管理學院、華頓商學院、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與美國普查局在2018年共同推出的調查報告指出,「成功新創創辦人的平均年齡,是45歲。」

該調查與美國普查局合作,受訪者數量龐大,涵蓋了2007∼2014年共計270萬名創業者,結果發現,美國創業者的平均年齡為42歲。不論是聚焦於高科技與軟體產業,或是只看創業前5年(新創公司)成長率最高的前0.1%公司、透過IPO(首次公開募股)、併購獲利了結的公司,創辦人的平均年齡也都分布在40∼45歲左右。

從數據看,成功的創業者往往都是中年人。這個現象還可以向上延伸20年,亦即50∼60歲區間的創業者,成功的可能性甚至比20∼30歲的創業者高上2.5倍。

也就是說,假設創投同時面對兩位創業者,除了對方的年齡之外,其他資訊一無所知。純就機率來說,選擇年齡較大的那位,具有更大的回報潛力。
台灣新創公司創辦人:近4成超過41歲

台灣創業家的平均年齡,同樣顛覆了許多人認為新創公司是年輕人、頂尖大學中輟生的專利,以較低的年齡呼應了美國創業圈的「大齡」現象。

根據《數位時代》2019年創業大調查,在受訪的創業者當中(女性占20%),年齡41歲以上的占比為39.8%;如果再將範圍擴大至36歲以上,比率更達60.1%。不過,這是創業者現在的年齡分布,若以創業的時間回推的話,台灣創業家的創業年齡約坐落在38歲上下。

換句話說,在台灣,創業也不是年輕人的專利,中壯年貢獻的創新能量相當可觀。特別是女性創業家,41歲以上的占比甚至高達47%。

除了創業年齡較一般認知的年長之外,台灣創業家的另一個特色是「學歷高」。41歲以上的創業者,有63%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取得博士學位的也有14.2%,居所有年齡段之冠。

年齡長,自然也伴隨著工作經驗更加豐富。在41歲以上的創業家裡,高達81%擁有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前述的研究報告也提到,工作經驗在創業路上是相當關鍵的養分。相較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創辦人,創業時擁有至少三年相關產業經驗的創辦人,成功的可能性高出了85%。

時代基金會成立的創業社群Garage+觀察,企業近年來更願意投入資源在新創公司,關注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以及更強調技術落地的實用性,這正好是在最前線工作過,擁有相關工作經驗的創業家的長處。
大器,可以晚成

「早慧似乎從來不曾像現在這樣占盡好處。」美國知名財經雜誌《富比士》發行人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在《大器可以晚成》一書中這樣說道。

現代社會過度關注年輕有為,貶低大器晚成;將少數人捧上天,卻漠視多數人。就像一條輸送帶,隨著年紀漸長,把多數人送到了「技不如人」的垃圾桶。卡爾加德主張,大器晚成的人應該要跳下輸送帶,找尋一條新的道路,而不是前往社會所期待的方向。

什麼是大器晚成?書中給的定義是:擁有別人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天賦,卻比預期更晚發揮潛能。重點在於「預期」,社會的預期是在30歲、甚至是20幾歲就有所成就,卻忽略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創業也一樣,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內工作,就是在為創業做累積。媒體與社會經常給予少年得志極大的光環;然而,自我實現的道路何止一條,當通往創業成功之路愈長,愈能省思身處何方、前往何處,未來又有什麼機會。

有別於年輕創業家是創了業才體驗職場、摸索經營管理,中壯年創業家在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之後,再創造屬於自己的事業,或許更懂得避開錯誤、後發先至。如同前述的研究報告總結:「創辦一家成功的公司,年紀較大是個有利的特性,而非缺點。」

案例〉光禾感知執行長王友光:都是當CEO,40歲一定比20歲有進步


專注在電腦視覺與機器學習的光禾感知,曾被《日經Business》選為「改變世界的100家公司」之一,也是榜單中唯一的台灣公司。回想起自己20歲第一次創業,在41歲再度創業的王友光直言,一切就像昨天發生的事情。

我喜歡把計畫實踐的過程,把事情做好的感覺很爽。創業也有同樣的樂趣,還可以賺到錢。

要說20歲創業跟40歲創業有什麼不一樣,那就是更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畢竟賺錢、虧錢都經歷過了。還有很多大道理,20歲的時候聽得懂,卻不能體會;到了40歲,就突然被打通了。

2015年,我發現VR/AR是世界的趨勢,開始思考賺錢的可能性,2017年成立光禾感知。雖然我沒有直接相關的背景,要重新讀色彩、影像、光電,但是大學讀過四年有背景就是專業了嗎?專業的東西要學到60分很容易,要做到80、90分就有難度,一個CEO(執行長)至少每一個面向都要75分,再加上累積下來的判斷力跟商業直覺,才能更全面地看事情。

不過,無論幾歲創業,其實都是在做一樣的事情,你就是CEO,就要做CEO該做的事情:賺錢、讓公司活下去。

閱讀完整內容
數位時代307期

本文摘錄自‎

大齡創業家正夯!工作經驗是重要養分

數位時代

2019/3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