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心術,從肢體語言,看懂他人情緒

語言可以騙人,但身體是誠實的

從眼神、表情與肢體動作,讀出對方沒說出口的心思

整理.撰文 / 林庭安 編輯 / 張玉琦

每當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遇上一個人,不過幾分鐘時間,就能透過觀察,推測出對方剛剛去過哪裡、做了什麼,甚至對方的職業、家庭背景、心情如何,推理過程令人大呼過癮。

雖然福爾摩斯是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Conan Doyle)筆下的虛構人物,但觀察力人人都可以鍛鍊。當我們在職場上跟主管或同事共事夠久,或只要一起工作幾次,其實就可以從他們的表情跟肢體動作中,多少理解他們現在的情緒與想法。

就像是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裡,初入時尚產業的小安(安海瑟薇飾),藝術總監跟她分享女魔頭主編米蘭達(梅莉.史翠普飾)看服裝秀的小習慣:如果她很喜歡這季的風格,就會大笑兩聲;不喜歡就不說話,很不喜歡會搖頭;當她嘟嘴時,代表這季服裝,是場災難。


語調、表情、動作,暴露人的性格與心理

1972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心理學教授亞伯特.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的研究指出,溝通要有效,語言、聲音表情、非語言訊息要一致。當一位溝通者的表達內容和非語言訊息不一致時,非語言訊息的解讀占55%,聲音表情占38%,語言僅占7%。

非語言訊息包括肢體行為、表情、手勢等,聲音表情則代表音質、音色、音調和講話速度,語言就是我們說出來、寫下來的文字。因此,我們不能只解讀對方對自己「說了什麼」,也要觀察對方「看起來」或「聽起來」怎麼樣。

從人體結構來看,人腦是由爬蟲類腦(主幹)、哺乳類腦(邊緣)和人類腦(新大腦皮質層)組成。當周遭環境出現變化時,訊息會第一時間傳到邊緣系統,依本能或過往經驗做出反射,透過雙腳、軀幹、雙手和臉部展現出來,這些反應速度極快且難以掩藏。

而新大腦皮質層有欺騙的能力,它可以透過思考,隱藏情緒與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難完全理解對方。不過,沒有人可以完全將自己的情緒掩藏起來,人的眼神、表情、舉手投足,甚至是語調,都會暴露出一定的性格與心理。

資料來源:《跟著做,你也可以成為讀心大師》,商周出版 跑在念頭前的「微表情」,人們難以隱藏

《照著做,你也可以成為讀心大師》裡指出,非語言行為的輸出會經過幾個程序(參見上圖),當人接受到外在刺激後,會迅速生成微反應跟微表情。這些「微動作」跑在人的念頭之前,特別不容易隱藏,但也正是因為它跑得比念頭快,所以只要能觀察到,就可以得知對方內心想法。

微表情指的是被抑制住的情緒,它會在臉部一閃而過,通常0.2秒之內消逝;而我們常見的肢體語言及表情,則是在刺激發生後0.8秒生成,兩者之間的落差,就有可能是人們隱藏的真實感受。

喬.納瓦羅(Joe Navarro)在聯邦調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擔任30年情報人員,整個職業生涯他都在研究、應用「非語言溝通」,也就是從觀察嫌疑罪犯的臉部表情、手勢、肢體動作與肢體距離等,解讀他的所思所想。

舉例來說,曾有樁殺人案尚未對外公布犯案手法,只有兇手本人和FBI團隊知道凶器是冰鑽。納瓦羅在詢問一位擁有不在場證明的次要嫌犯時,只提問了4個問題,就把他列入主要關係人,最終這位嫌犯也坦承犯案。


他連續問了4個關於凶器的問題:「如果是你,你會用○○嗎?」當他一一列舉武器時,也同時觀察嫌犯的表情與肢體動作。當他提及冰鑽時,被問訊的人眼皮立刻垂了下來,直到探員提出下一個武器才停止,這代表他對冰鑽抱有心虛的情緒。

納瓦羅表示,「非語言溝通」通常被稱為非言語行為或肢體語言,它跟語言一樣,是一種傳遞資訊的方法。由於一般人不太會意識到自己正在用非言語溝通,所以肢體語言大多比言語上的說法更加誠實,因為語言是人們有意識地推敲之後的表達方式。

辨別共通的非語言行為,更容易推敲對方意圖

要從蒐集非言語情報,成功判讀別人的想法與感覺,必須不斷練習。

首先,有意識地運用所有感官充分觀察周遭環境,比方說,踏入家裡後,聞到有殘留的菸味,但家裡沒有人有抽菸習慣,就有可能是有闖入者,或是有不認識的人來過家中。

再來,有些肢體行為被認為有普遍性,當你能夠辨別的普遍性非語言愈多,就愈能評估他人的想法。雖然每個人會有自己習慣的動作,但如果我們平常就仔細觀察對方,就能區分出在不同情緒下,同事或客戶跟平常有何不同。

這次特企,我們分別介紹不同情緒時,人們會有的普遍性肢體行為。不過,每個人面對同一個刺激源,會因不同變因而有不同結果,更何況不同人。

雖然不同刺激對不同人會有不同感受,但人對同樣感受卻會有極其相似的行為反應。舉例來說,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討厭榴槤,但只要是討厭的情緒,人的反應都會很一致。

《照著做,你也可以成為讀心大師》指出,非語言行為可以輔助你推測對方的想法,但真正要掌握對方在想什麼,還是得站在對方立場思考。

 

閱讀完整內容

經理人月刊8月號/2019年第177期

本文摘錄自‎

語言可以騙人,但身體是誠實的

經理人月刊

2019/8月號第1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