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50座資料中心的480萬人小國,愛爾蘭做了什麼?

微軟、Google相繼來台加碼投資,這段路,愛爾蘭也走過。

全球前二十大軟體公司中,就有十六家在愛爾蘭有重要策略布局。其中Google更帶來「領頭羊」作用,進駐逾十五年來,員工從一百人增至八千人,占其全球員工約八%。
一開始吸引這些軟體巨頭的,是優惠稅率和歐陸市場。但愛爾蘭政府有更大企圖心。

以資料中心為例,二○一七年愛爾蘭對此祭出更多優惠和協助,它相信資料中心是所有科技建設的基礎。從Google、臉書到亞馬遜雲端AWS,目前,此地匯聚了近五十座資料中心。

帶來四億歐元效益,本土企業也升級

即便官方承認,資料中心能提供的直接工作機會不多,但根據愛爾蘭投資發展局(IDA)報告,它有三大好處:

一、增加就業機會。資料中心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從二○一○年的四千人,增加至二○一七年的近一萬人。哥本哈根經濟顧問公司(Copenhagen Economics)也指出,二○一一年起,光是Google資料中心的相關投資,對愛爾蘭GDP就有四億歐元的貢獻,帶來約五千個相關工作機會。

二、培育當地人才。當地供應鏈必須符合這些科技大廠在建設、生產上的要求,有助提升本土企業技術與服務。

三、推動再生能源。去年九月,一○○%使用再生能源的臉書資料中心在愛爾蘭落成。在當地擁有三座資料中心的亞馬遜也在今年宣布,投資愛爾蘭一座新風電場。當台灣還陷在「便宜好用」該不該當成

一種優勢,人口不到五百萬的愛爾蘭已借力使力,在大數據和物聯網時代扮演重要角色,也讓自己從能源等基礎結構到產業,都藉「外力」刺激升級、改造。

國際大廠要的人:會排隊的貓、沒英雄主義

在AI時代,國際科技企業要的人才,跟你想的不一樣。

微軟要:不做假設的人「遇問題不求救,害人出錯怎麼辦」

如同微軟總部裝飾的「聽」大字,傾聽,在AI時代尤其重要。過去,微軟是先做好產品,再把方案提供給用戶,但AI必須要實際走入用戶使用場景,了解情境,才能知道技術如何應用在產業。

「這也和同理心有關,去想客戶到底需要什麼。」台灣微軟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執行長張仁炯說。
他舉例,有人為了健康,選擇每天吃兩顆蘋果,但可能實際需要的是每天少吃一碗飯。同樣的,如果產線末端加上AI檢測技術,對產品品質一定有幫助,但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機器過於老舊,直接升級產線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第二個需要的是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微軟執行長納德拉上任以來,一直強調:「不要做一個無所不知的人(know it all), 而是做一個無所不學的人(learn it all)。」 這在快速變動的環境尤其重要。

台灣微軟首席營運長何虹認為,數位時代下,市場、客戶、商業夥伴都在改變,「要是你沒有一個無所不學的心態,或是一個挑戰者的心態,那你怎麼去驅動那個改變?」

微軟常和業界合作舉辦黑客松,小組成員要一起發想和實作出一套解決方案,遇到瓶頸仍得嘗試其他方法,不停挑戰自己。何虹說,這就有助於訓練成長思維和協作精神。

但要如何從眾多人選中,找到能融入企業文化的人才?

張仁炯在面試工程師時,出的程式題會故意少給條件。他說,很多人為了快速解題,已經練過很多題目,就算少給條件也能解出對的答案,這種情況,多數台灣公司會覺得很棒、速度很快,但他則是直接不予錄取,因為條件給不全還能答對,表示預做很多假設。「軟體公司,making assumption(做假設)是最糟最糟的人格特質。」

不做假設,也與團隊合作息息相關。「一個軟體事實上是分工的過程,不是寫code(程式碼)在難,是管理這東西在難,」張仁炯說,如果一個專案同時有八千人維護,若遇到問題不向他人求救,反而自己做假設,那害其他人的東西出錯怎麼辦?

面試的另一個重點,是找到有成長心態的人。這點,張仁炯是靠閒聊聊出來的。

他會先問面試者對什麼有興趣,再看他對這東西記得多細,因為工程師性格的特色就是,會專注在細節,多瑣碎的東西都會記得。

舉例來說,喜歡攝影, 就問平常用多少焦段的鏡頭、拍什麼、怎麼拍;喜歡看科幻影集, 就問你《星艦迷航記》(StarTrek)裡面有多少艘企業號。

知道越多細節,表示這個人願意花時間去了解一件看似很無聊的事情,也代表之後學新東西可以很快,因為他願意花時間投入。

張仁炯也重視創造力,他認為軟體創造應該是一個藝術創造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製造流程,「如果每個人都跟我寫一模一樣的東西,你永遠只能解決昨天的問題。」但他說,軟體團隊最重要的文化,還是回歸到兩個字:紀律。

軟體工程師在他眼中是一支紀律部隊,從設計、寫程式、標註記到測試,每個步驟都不能少、不能取巧,否則產品品質、資安和隱私很容易出問題,「沒有紀律的工程團隊,會創造出世界級的災難。」
一套牧貓哲學,防員工走掉「你必須讓貓在公司開心跑來跑去」

然而,紀律和創意看似在光譜的兩端,管理者如何兼顧兩者?對此,張仁炯有一套「牧貓」哲學。

他比喻,工程師就像貓一樣,不受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管理者其實就是「牧貓人」,要讓這些貓相信,排在這條直線上,是牠自己做的決定,「當然不可能很直很直,但只要看起來像是個直線,那我們就接受他。如果做得太過分、做錯了,就必須強制他回來。」

因此,管理者必須有能力觀察到員工快犯錯了,並有意識的讓他犯錯,在他剛犯錯時提醒趕快修正。

為了鼓勵創新,管理思維也得改變。何虹分享,他最近上了一堂課,就是教主管把自己和員工的關係,從「家長式管理」變成「輔導」(Coaching)。不能再像過去是下達明確指令,而是轉變成雙方一起討論、找出應該怎麼做,讓員工自己看到挑戰並從中學習。

「更有好奇心一點,並且把回饋意見保留在你自己心中久一點。」何虹說。找到對的人之後,如何留人?微軟可以做的,就是尊重人才,營造良好工作環境。

張仁炯舉例,微軟準備擴建的兩層辦公室,依然選擇租金每坪上看四千元的精華地段,而且還設計很多用餐、休息和交誼區等。「你從一個CP值的角度看,絕對不會做這個事情,」他說,「(但)你必須讓這群貓,在公司裡覺得可以很開心的跑來跑去,不會哪天不開心跑到別人公司去了,不會不開心跑到別的國家去了。」

Google要:能隨組織而變的人「這是個人潛力,來自學習能力」

對許多人來說,能進入Google上班,是何等夢幻的工作。全球一年有超過兩百萬人應徵它的各種職缺,有人說,被Google錄取,比上哈佛大學還難。現在,不用和美國人競爭,在台灣,你也能進入Google,參加全球專案(Global Project),做出讓全世界使用的產品。

但面試過程極其嚴謹。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他們負責全球招聘的人員,一季常招不到兩、三個人,面試官除了有詳細題庫,也被要求絕不能有個人主觀偏好,任何隱私都不能問,包括婚姻狀況或性別。

由於Google的產品非常多元, 尤其在AI時代,更關注的是應用面,所以需要多元、跨領域的人才。例如在台灣的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有工業工程背景、物理博士。而在AI的團隊裡,甚至有多位執業醫師,負責開發AI醫療。

近來Google台灣開始走入校園與大學合作,讓教授及學生更清楚,當新經濟進入台灣,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是什麼。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想要鼓勵學生更有自信,「(台灣人才)低估了自己,也被低估了。」簡立峰說。

專業能力外,Google更看重的是態度。簡立峰一再對我們提到「打破框架」、「學習能力」。他觀察過去在公司發展較好的人,共同特質就是有很好的學習能力和渴望。因為Google不斷因應外在環境變化,隨時調整產品策略,所以希望人才是能隨著組織變動而一起成長,「這就是個人的潛力,而那潛力又來自學習能力。」

Google台灣硬體副總裁彭昱鈞告訴我們,目前所有硬體團隊都要擴大在台投資,而招募人才時,會更重視人格特質:主動積極又不能太英雄主義,因為所有工作都需要團隊合作。

顯然,所有國際軟體公司都需要既充滿創意,但也要會排隊的貓。

加入Google一年多的彭昱鈞,感受最明顯的職場差異,就是考績打法不同。以前,老闆決定了大部分的事,包括打考績。但Google考績的第一步,是從你自己開始,要寫出一些你覺得有價值的成就,接著邀請與你共事的人來評論,包括跨部門、甚至下屬也會給意見,老闆只是決定最終結果的其中一人。

由此可見,新經濟當道,專業技能只是基本盤,傾聽、學習、協同合作等軟實力,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43期

本文摘錄自‎

愛爾蘭做了什麼 磁吸全球16 家軟體巨人

商業周刊

2019/第1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