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成敗的關鍵,不在嚴謹的議程與完美的PPT,而在洞悉人性!

別再開會開到死


會議成敗的關鍵,不在嚴謹的議程與完美的PPT,而在洞悉人性!

文/派屈克.蘭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

我和各種公司合作過,不管公司大小、產業、地理位置,一講到開會,有個問題讓大家都很抓狂。下面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般星期一的員工晨會,時間是早上九點到十一點,主席會準備五、六個討論議題,請大家提供意見,但是大家通常什麼反應也沒有。

會議通常九點開始,由第一個議題開始討論(不見得是最重要的議題),這個議題大概會佔掉一個小時。因為大家知道這段時間非在場不可,所以都發表了一些意見。

第二個議題(可能不是第二重要的問題)又佔掉後面的四十五分鐘,這表示接下來的三個議題(可能也不是最重要的議題)只剩十五分鐘討論,至於其他人認為應該討論的行政和策略議題就更別提了。

會議一直開到十一點二十分才結束,大家都有不滿。有人因為會議時間太長而生氣,因為必須延遲下一個會議,整天的行程也都因此得往後移。有人則是因為自己提出的問題一直到最後才被提出,不僅時間不夠,大家也沒興趣討論。也有人覺得開會討論的東西太瑣碎了,重點沒放在重要策略上,例如競爭定位及品牌策略,但是坐在對面的人覺得開會時腦力激盪太多,沒有足夠的時間解決比較急迫的戰略性議題,如費用控管、休假等問題。還有人因為開會時忘了討論野餐日期而生氣。

散會時主席發現,大家都很不滿,也很驚訝大家對這麼多事情會有這麼多意見,所以他跟大家保證,下次開會一定會更有效率、更有重點,而且也會訂好野餐的時間。

這樣的會議可能不會跟你們的會議完全一樣,但是卻有好幾個問題都是我和一些公司合作時一再發現的,我通常稱這種會議為「大雜會」。

別開大雜會

會議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想把所有需要討論的議題全都丟到一個會議討論,就好像隨意添加各種佐料燉煮一道大雜燴一樣。為了不想浪費時間,主席通常決定只開一個大型員工會議,一週一次或是隔週一次,大夥一起關在會議室裡三、四個小時,把每件事都拿出來快速討論,包括銷售策略、費用管理、潛在併購、表揚員工、預算、品牌等等,討論完後,大家就可以回去辦「正事」了。

但是,這麼做只是保證會議沒用,也沒人滿意。為什麼?因為有些人希望會議內容更充實、更有效地交流資料及策略資訊。有人覺得開會應該要多一點互動,討論策略性議題,提供重要的分析和資料,做為重大決策的參考。有人則希望退一步、用心談談公司文化及人員問題。有人只想馬上執行決策。到底誰對?其實每個人都對,而這也是問題所在。

公司應該為不同目的,開不同類型的會議,讓各種會議都有特定的功能。我建議每家公司都採行以下四種基本會議。

形式一:每日報備會

每日報備會就是要團隊成員每天早上聚在一起,各自報告當天的活動,只要五分鐘,而且是站著報告。

每日報備會的目的,是要讓大家清楚知道每件事情的輕重緩急,以及如何化成實際行動,加以執行,讓大家可以藉著這個簡短的會議,確保當天沒遺漏任何事,沒有人會不小心得罪其他人,同時也幫大家省掉很多時間,不用再寫沒必要的電子郵件。

每日報備會並不是每家公司都非開不可,但是它卻可以讓公司更容易規劃主管職責。

堅持每天開五分鐘的會議

會議的地點、時間要一致,更重要的是,今天即使只有兩個人進辦公室,也絕對不能取消會議。

比較難的是要把每日報備會控制在五分鐘以內,如果因為有人多聊了一會倒是無所謂,但是如果時間超過是因為有人開始討論每週策略會要談的議題時,就有問題。不要讓大家坐下來開會,而且只要超過十分鐘就馬上散會。

持續開會一段時間,兩個月後再來評估會議效益。

形式二:每週戰略會

大家一定都要參加,而且開會時要遵守議事規則。每週戰略會大約需四十五分鐘到九十分鐘,視開會頻率而定,而且必須包含下面幾個要素:

•輪流報告:讓大家快速輪流報告這週最重要的兩、三件事,每個人約一分鐘(沒錯,就只有六十秒),很快向大家報告自己在忙什麼,所以即使是很大的團隊應該也花不到十分鐘。輪流報告很重要,因為它讓每個與會者都可以掌握公司發生了哪些事,輕易找出重複、缺失,或是需要即時處理的問題。

•評估指標:每週戰略會的下一個要素,就是要針對重要資訊或評估標準做例行報告,例如:營收、費用、客戶滿意度、存貨等等。內容會依產業類別及組織狀況不同而不同,重點是要針對攸關公司營運的指標做定期評估,不需要檢討每個指標,只須討論四到六個指標,即使中間需要澄清某些數據,但都不能超過五分鐘,嚴禁深入的討論。

•即時決定討論的議題:等輪流報告及過程評估都做完後(通常會在十五分鐘內完成),就可以討論議程。和一般開會方式不同,每週戰略會的議程不應該事先設好,而是在輪流報告後再開始討論。

每週戰略會有兩個最重要的目標,一是解決議題,另一是進一步澄清,也就是把相關障礙找出來,加以排除,讓大家對事情有共識。

表1

解決特定、短期的議題

事先擬好討論議題,不管是正式擬定或是私下進行都是不智之舉。大家來開每週戰略會時,最好沒有任何預設立場,而是評比實際的活動進度與目標之後,再決定真正需要討論的議題。

要求大家在輪流報告時謹守六十秒的規定。事實上六十秒已經足以報告主要活動,甚至還可以讓大家加問一、兩個問題,澄清疑慮。你會發現六十秒其實很夠,而且很多資訊可以留著待會兒再討論。

最常見的挑戰,其實還是大家很容易在每週戰略會中討論長期策略。為什麼避開這個問題那麼重要?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大家要遵守議事規則。雖然很難避免策略性問題,但是主席必須把問題先擱置一旁,留待不同的會議討論,例如每月策略會。

形式三:每月策略會

讓主管暫時放下時間及戰略因素,深入探討一、兩個既定的主題。

每月策略會的時間視討論的主題而定,但是每個主題至少要有兩小時,讓與會者能安心進行開放式對話及辯論。

要定期開策略會,讓大家有機會適時解決每週戰略會中提出的策略性議題,這樣主管在戰略會中遇到重要的策略性議題時,也能安心把問題留待以後再談。

臨時的策略會

有時在每週戰略會提到的策略性議題或是重要議題,主管應該另外召開機動策略會來討論,而且要跟每週的戰略會區分,讓主管重新調整心態,安排足夠的時間分析、討論。如果這需要大家當天再開一個會,或是必須加班,還是必須這麼做,因為重要的問題值得大家犧牲。從很多方面來看,臨時策略會是最重要的一種會議。這表示整個團隊知道如何找出需要即時處理的議題,甚至要優先處理。好的企業就是因為能夠即時處理這些議題,才會超越缺乏應變及危機處理能力的競爭者。

如果不固定安排時間討論這些重要議題,等四個月後再回顧一切時會發現,為什麼大家都沒討論過策略性議題。訂好固定的開會時間,才能確保策略會議不被遺忘。

確保有充分的時間討論每個議題

安排每月策略會和臨時策略會的最大考驗,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因為大家每天行程滿檔,再加上主管的時間都很有限,想要挪出三、四個小時討論一、兩個議題,其實很難,但是這很重要。有時每月策略會必須討論四十五分鐘,才能找出問題核心。

另一個考驗是,一次塞進太多討論議題,只會影響真正重要議題的辯論品質。要避免這兩種問題的關鍵在於,每個議題要有足夠的時間。如果有三個議題要解決,討論時間就要比一個議題的時間長,即使大家得要挪出一整天也必須如此。

策略會的另一個挑戰就是沒有事先研究及準備。策略會的決策品質會因為事前的準備而有改善,這樣可以少掉很多事後諸葛。

要確保準備妥當的關鍵,就是讓與會者儘早知道每月策略會或是臨時策略會的討論議題,當然,主席也要監督與會者是否做好準備。

形式四:每季外地檢討會

外地檢討會向來被批評為浪費時間、言之無物。不管這些主管是去打高爾夫球、從樹上掉下來時互相扶持,還是探索共同的自我等等,外地檢討會的效益都很有限。

這實在很可惜,不只是因為投入的時間、金錢及信賴感,相對於其他會議,這種外地檢討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討論的議題種類

成功的外地檢討會能讓主管有機會跳脫每天、每週、甚至是每月忙碌的議題,以全面、長期的觀點評估整個事業。好的外地檢討會通常涵蓋下面幾種議題:

•全面性的策略評估:主管必須重新評估策略方向,不用天天做,而是一年進行三、四次,以因應產業變化及新競爭威脅。如果只是每年或半年評估一次,通常無法因應變局。

•團隊評估:大家必須經常從團隊的觀點自我評估,找出不適合組織的做法,以及辨清趨勢。這種評估通常需要換個場景,讓主管在私密的場合中互動,並提醒自己對團隊的使命。

•人員評估:主管每年應該跨部門討論三、四次主要員工的情況,團隊內每個主管都應該知道哪些人是公司的明日之星、哪些人表現欠佳,這樣可以提供主管不一樣的看法。更重要的是,這讓主管可以一起管理優秀人才,或是督促表現欠佳的員工。

•競爭狀況與產業評估:相關競爭者及產業資訊會慢慢影響組織,主管如果可以停下來好好看清周遭變化,就能發掘片面資訊無法傳達的趨勢變化。再好的主管也會因為埋首於瑣碎工作而見樹不見林。

表2

當你聽到每日報備會、每週戰略會、每月策略會和每季外地檢討會時,可能會覺得:「這太誇張了吧,哪來那麼多時間做這些?現在開的會還不夠嗎?」

雖然我們在會議上花的大半時間都浪費掉了,但是解決之道並不是停止開會,而是把會開得更好,因為如果開會得宜,會議其實可以幫我們節省時間。

沒錯,會議如果開得好,可以加速決策過程,避免一再重複討論同一個議題,也能讓我們減少不必要的動作及溝通。我們之所以看不清這一點,是因為大家都忽略了「瑣碎時間」。

別浪費瑣碎時間

我認識許多主管,花很多時間在電子郵件、電話留言,或是澄清一些早該在開會時就講清楚的議題,但沒有人在意這些時間。

我認為這些瑣碎時間其實是企業內最危險、最容易被忽視的死角。了解這一點後,可以幫大家看清管理團隊的幾何運作方式。

假設有七位主管,這七個人之間要有二十一種一對一的溝通組合,大家才能對事情有相同的認知,這對主管來說實在很頭痛。如果再把七個人管轄的員工考慮進來,要讓他們對事情有相同認知,其中的溝通就更加複雜,時間及精力的浪費也在所難免。所以,當我們無法在會議中澄清或安排工作,主管及部屬會試圖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原因何在。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瑣碎時間容易和每天的工作混雜在一起,所以看不出來其實時間被浪費了。每次看到主管在會議時,瞄著手錶,祈求老闆快點散會讓他們去「辦正事」時,我總是非常驚訝。很多時候他們所謂的「正事」,就是回信或回電話給不了解工作內容的人。這就好像主管說:「我們可不可以快點做個總結,這樣我才能跟大家解釋上次會議中我沒講清楚的事?」在會議中不說清楚、講明白、得到結論、說服別人,以至於後來必須再花時間澄清,這些聰明人沒看穿這其間的關聯,實在令人訝異。

成也會議,敗也會議

正如前言所說的,糟糕的會議對於必須忍受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折磨,而且造成的不滿也不只是一時。糟糕的會議以及它為組織帶來的效應,會讓員工憤怒、倦怠,甚至憤世嫉俗,這不僅對工作有很大的影響,對個人的自尊、家庭、人生觀也會有所影響。

所以,對於公司的主事者以及內部員工而言,改善會議的品質不僅可以改善公司績效,也可以改善員工的生活品質。

本書限時下載活動熱烈進行中,期間限定2017/7/5~8/4!我是書城會員,開啟APP下載本書

別再開會開到死

本文摘錄自

《別再開會開到死》

派屈克.蘭奇歐尼/著,洪慧芳/譯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