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積電的高雄是下個西雅圖?

我見證過兩次科技大企業改變城市的戲劇過程:惠普、宏碁設廠重慶,以及亞馬遜進駐西雅圖。現在台積前進高雄,若順利的話將是第三次。

陳良榕 《天下雜誌》總主筆
幾個月前,我跟同事合作封面故事「台積電翻轉鐵鏽之城」。採訪過程中,最讓我感到困擾的一點,就是台積要在二○二四年量產的高雄廠,究竟是七奈米,還是二十八奈米製程?

兩個技術相距四個世代,投資金額、產值,以及雇用人力的素質,都會有不小落差。

半導體業者,普遍認為是二十八奈米,因為缺貨最嚴重。但高雄當地傳出的訊息,都指向七奈米。

到了截稿之前,之前口風很緊的市府高層,還主動打電話過來,斬釘截鐵地保證,絕對是先進製程,「不會是二十八。」

二一年十一月,謎底揭曉。台積正式承認,將投資高雄「七奈米與二十八奈米」製程。

一位急需二十八奈米產能的IC設計業者最近告訴我,台積告訴他,高雄廠將有四萬片二十八奈米晶圓投產。他估計就算高雄真有七奈米,初期量也不大,但他了解高雄官員的心情,「隔壁(台南)都三奈米了,他還在二位數,面子掛不住吧。」

大興土木的招商熱潮

這次的高雄採訪,對我而言,是個很魔幻的經驗。

為了「招商引資」,地方官員慷慨激昂地對媒體說著大話,一邊又展現公家機關罕見的魄力與高效率,砸下百億經費,要提前十年清除煉油廠的陳年土壤污染。

一瞬間,我彷彿回到十年前高速成長期的中國,那個省長、市長為了更上層樓,無所不用其極的生猛世界。

例如,薄熙來擔任市委書記時期的重慶。

這位習近平的頭號政敵,現在關在秦城監獄。但他當初說服惠普、宏碁,幾年內就硬生生地把全球三分之一的筆電產能,從江浙沿海,移到千里之外、崇山峻嶺的重慶,成了轟動科技業的大事。

我去現場看過兩次,真的是人定勝天等級的壯觀場面。到處都在炸山、鑿壁,市政府為鴻海蓋的容納萬人廠房,三個月就完工。

中國媒體一致盛讚,這就是「重慶速度」。

我本來以為,這類地方官員「為企業瘋狂」的場面,只會發生在追求GDP成長到有點走火入魔的中國。後來才發現,美國的州長、市長們,不遑多讓。

一七年,亞馬遜做了轟動北美的宣示——海選第二總部,代號「HQ2」。北美有二三八個城市加入競逐。

政治明星、紐約州州長古莫(Andrew Cuomo)最積極,他除了提出三十億美元的稅務優惠,還說,如果中選,他願意改名叫亞馬遜(Amazon Cuomo)。

我大概可以理解,那兩百多個市長的盤算。亞馬遜「HQ2」計劃公布之前不久,我正好到亞馬遜總部採訪。

本來破敗、凋零的西雅圖市中心,因為這幾年亞馬遜的迅猛成長,整個脫胎換骨。

我到了現場嚇了一跳,亞馬遜總部的地標建物,陽光下閃閃發光的巨大球體溫室AmazonSpheres周邊,到處都是建築工地。

天際線上,施工中的高樓吊車無所不在。當時美國媒體報導,西雅圖高樓吊車的數量、以及房價漲幅,都是全美第一。

這場在美國引起極大爭議的「選總部實境秀」,最後雀屏中選的是位於華盛頓近郊、鄰近國際機場的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

亞馬遜宣稱,總部蓋好之後,十年內將有兩萬五千名年薪十五萬美元以上的員工,遷入這個二十四萬人口的衛星城鎮。
高雄模式可以複製?

為什麼在台積進高雄之前,台灣從未出現這種熱鬧滾滾的城市招商場面?

有個結構因素,是台灣高薪員工最多的半導體、面板大廠,如台積、聯電、友達、美光等,都在直屬中央政府的科學園區擴廠,地方根本無從置喙。

這次高雄能破天荒地直接招商台積,在於市府另闢蹊徑,計劃先將土壤整治好的高煉廠舊址,開發成市政府管轄的產業園區,供台積進駐後,再提撥給科學園區。當然,這得在中央、地方「默契十足」的狀況下,才行得通。

台積願意離開舒適圈,首度在科學園區之外的地方蓋晶圓廠,也是因為這波半導體大缺料,需求急如星火,不得已的妥協。

我認為,接下來可能還有第二個、第三個西部城市,仿效「高雄模式」,向半導體廠招商。

台積董事長劉德音不久前公開表示,因疫情觸發的數位轉型大潮,將讓半導體業出現「黃金十年」,全球產值可望在二○三○年超過一兆美元。由於二○年的全球產值是四千四百億元,這形同十年間成長超過一二七%。

根據往例,台灣業者,尤其是台積,成長率向來遠超過全球平均水準。在倍數成長的壓力驅使下,我們現在看到的擴廠潮可能只是剛開始。桃園、苗栗、彰化,都可能是下一個高雄。

此時,也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根據剛出版的《新貝佐斯傳》,當初紐約旁邊的長島市一度進入亞馬遜第二總部的決選,卻引發當地民眾、社運團體的激烈抗議。理由是亞馬遜炒高西雅圖市區房價,讓原先的居民、藝術家流離失所。

現在台積尚未進駐,預定廠區周邊房價已經大漲,開始有年輕人抱怨買不起高雄房子了。這是成長帶來的兩難困境,當科技新貴湧進西部各大城市造成的「縉紳化」效應,可能是台灣的下一個煩惱。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40期

本文摘錄自‎

有台積電的高雄是下個西雅圖?

天下雜誌

2022/第7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