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上路在即 臺灣需跟上腳步

歐盟推動碳邊境稅,預計2023 年試行,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來說,恐將影響產業競爭力;為因應此國際趨勢,政府啟動溫管法修法,納入碳費機制,並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

熱浪與野火、暴雨和洪水,這些極端氣候下帶來的災害在全球不斷上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021 年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AR6)指出,2011 至2020 年全球地表溫度比1850 至1900年高了1.09 度。即便控制全球升溫在1.5 度,也會出現愈來愈多有紀錄以來前所未有的極端事件。

不幸的是,依照IPCC 報告,除非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全球升溫將在21 世紀超過1.5 度和2 度。如果不積極減碳,你我都將是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

IPCC 先前就已指出, 全球減碳的行動指引為2030 年全球碳排減少一半,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Net-Zero)。而落實2030 年減排目標,是實現2050 淨零排放的關鍵,2030年有如全球減碳的期中考。
歐盟減碳積極 碳邊境稅引關注

2021 年是全球減排聲量加大的一年,不少國家紛紛宣示新的減碳目標。例如,美國總統拜登承諾2030年減碳52%,降至2005 年的一半。加拿大以2005 年為基準,將減碳目標從2030 年減30%提升到40%至45%;日本設立2030 年減排46%新目標(以2013 年為基準);巴西、南韓分別將2030 年減排目標提升至50%和40%。

同年舉行的COP26,傳遞了煤炭時代即將結束的信號,儘管《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文本內容為「分階段削減」燃煤發電,而非「分階段淘汰」燃煤發電。另外,105 個國家於會中簽署承諾,未來10 年要減少30%甲烷排放量。且有100 位領袖宣示,將在2030 年前終止森林濫伐與土地流失等問題。不過,不少關注環境議題的團體仍對COP26 感到失望,因為目前的作為尚不足以控制升溫1.5 度。

綜觀各國未來10 年的減碳工作,歐盟2021 年7 月宣布2030 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55 套案(Fit for 55)」引發許多討論,尤其聚焦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


▲全球減碳的行動指引為2030 年全球碳排減少一半,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Net-Zero)。

CBAM 目前規劃管制對象為進口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產品等碳密集產品。從2023 年試行,歐盟進口商須每季向歐盟會員國主管機關提交報告,申報前述進口產品碳含量。經過3 年過渡期,2026 年開始,進口商就必須依照產品碳含量購買CBAM 憑證(CBAM certi-cate),繳納進口產品的碳排費用。CBAM 憑證價格將依據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TS)每周拍賣平均結標價格計算。


▲歐盟CBAM 要求進口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產品2023 年起申報碳含量,2026 年開始必須依產品碳含量購買CBAM 憑證。

CBAM 施行恐衝擊出口 未來不排除他國跟進

根據經濟部統計,CBAM 管制項目有248 項,其中臺灣有212 項輸往歐盟,金額共新臺幣245 億元,占出口歐盟比率3.6%,以鋼鐵製品為主。經濟部評估CBAM 短期影響有限,中長期則要密切觀察。綠色和平出版《淨零賽局來臨:國際碳邊境稅臺灣衝擊報告》指出,2026 年CBAM 正式上路後,鋼鐵業年產值減少達新臺幣3.2 億元。

「CBAM 對臺灣產業影響的計算公式是,平均出口數乘上單位生產碳含量,再乘上歐盟ETS 價格。不過歐盟還沒有公布明確的計算方式,所以現階段各界都是推估的數字。」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溫麗琪解釋。根據此公式,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初步得出臺灣鋼鐵業在CBAM正式施行後,可能會增加新臺幣6.08至52.1 億元出口成本, 占出口值2.0%至15.56%。 溫麗琪表示,CBAM 是一個相對「創新」的做法,儘管有違反WTO自由貿易原則的質疑聲浪,也有國家持反對立場,但尚未有國家跳出來大動作反彈。換言之,國際間已認知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必須藉由各種經濟手段,促使經濟轉型,減少碳排。

隨著歐盟開出第一槍,各國有沒有可能跟著推出碳關稅?美國已有民主黨議員提議對碳密集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溫麗琪和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都認為,未來不排除有其他國家跟上歐盟CBAM 步伐,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在綠色和平出版的報告中,甚至預想英、美、日、韓都推出碳關稅機制的衝擊情境。

不過,現階段各國暫時保持觀望態度,因為CBAM 實行還有一些問題待釐清。比如,在減免條款中提到,若進口商提供產品在原產國繳納碳費證明,且未享有出口退稅或補貼,即可獲得減免。但出口國的碳費如何被歐盟採納認定,有待歐盟說明。而鋼鐵業目前在歐盟享有排放配額,進口產品是否適用,也須釐清。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若臺灣未來沒有有效碳定價機制,就得繳錢給其他國家,這對仰賴對外貿易的臺灣來說,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不容忽視。


▲CBAM 管制項目有248項,其中臺灣有212 項輸往歐盟,占出口歐盟比率3.6%,以鋼鐵製品為主。

政府減碳決心 2050 淨零排放入法

總統蔡英文2021 年已表示臺灣不會落後國際趨勢;國發會將在2022年3 月公布臺灣淨零碳排路徑圖,政策方向包含四大面向,2030 年前,節能、綠能、減碳極大化;運具和製造電動化勢在必行;確定投入氫能和碳捕捉封存再利用(CCUS)等相關技術開發及合作。最後,因應CBAM,啟動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簡稱溫管法)修法,將碳費收入以單一基金,補助和獎勵減碳相關技術開發,以及電動化推廣。

行政院環保署2021 年10 月公布溫管法修正草案。目前已完成草案研商會,將會與各部會、地方政府溝通協商,並逐步回應各界意見,最快1 至2 個月送行政院審查。

這次修法,將2050 年淨零排放入法。根據Net Zero Tracker 統計, 全球有136 國目標淨零排放,其中有53%已入法或寫進政策文件。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副主任黃偉鳴表示,此舉宣示政府減碳決心,對內有助各部會在這個目標下努力達成,對外亦可傳達臺灣善盡地球社會責任的決心。

閱讀完整內容
《經貿透視》2022/ 第588期

本文摘錄自‎

碳關稅上路在即 臺灣需跟上腳步

《經貿透視》

2022/ 第5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