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營收飆新高 從雙CEO三年大撤退行動開始

十月底這週,聯華電子演出大驚奇。先是傳出將買下東芝八吋晶圓廠,接著,在法說會交出十三年新高的單季獲利。更猛的重頭戲,莫過於美光案與美國司法部認罪協商和解,這預告了聯電未來命運,可能將從前一章節的中國布局,翻到傾斜美國的下一頁。


40週年運動會、美光案和解,最戲劇的一週
今年交出營運好成績,低調了多年的聯電高階主管們難得集體露臉,負責轉型大任的雙CEO王石(左)、簡山傑(右),代表點燃聖火。

和解案解讀兩極一方看好消除威脅、一方看壞陸營運

聯電今年前三季累計淨利超過去年全年水準,營收創下歷史新高,毛利率已經連兩季回到二○%以上水準,比起一年多前的個位數,大幅改進。
但,縱使財務數字漂亮,外資機構對它的股價後市,卻看法分歧。關鍵,在對這宗和解案,解讀歧異。

法說會後,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詹家鴻發布報告指出,市場缺貨未解,聯電得以繼續享有漲價權並進一步提升利潤,加上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消除了對公司股價的一大威脅,維持買進評等。
但里昂證券分析師侯明孝卻認為,聯電認罪協商等於承認竊密,未來不只面臨民事求償,還將對中國營運帶來風險,在報告中直接把聯電評級從「買進」降為「賣出」。

擔憂的點是,簽下這個認罪協商,恐怕埋下之後變成美國「肉票」、被迫選邊站的壓力。

四十年前,聯電從工研院分出成立,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廠,如今也是僅次台積電、三星,與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在伯仲之間的全球第三、第四大晶圓代工廠。它近年的轉型、從中國市場擺渡到與美國合作的命運縮影,凸顯企業夾在美中角力之間的尷尬。

時間拉回到二○一七年,聯電命運轉折的關鍵年。


▲當年看好中國市場的聯電前董座曹興誠,如今公開表示後悔赴陸協助設廠。

這一年,美國DRAM大廠美光控告福建晉華以及提供技術的聯電涉嫌竊密。同年,聯電由中生代的雙執行長簡山傑、王石接班,兩人一上任就立即宣布,停止砸重資本跟同業拚比十奈米、七奈米等先進製程,決定於十四奈米製程止步,將重心拉回調整財務體質,蹲馬步加強獲利能力。聯電也決定不再蓋新廠,改以購併老廠擴充產能。

19年前搶登陸打造和艦鉅額虧損拖累獲利,還捲入洩密案

當時、至今的這局,都跟聯電一路走來的中國布局息息相關。

早在一九九○年代,聯電看好中國做為市場腹地機會,但礙於當時國內尚未開放赴陸設晶圓廠,於是在二○○一年「協助」在江蘇成立和艦科技,成了聯電中國布局不能說的秘密。比起隔年政府開放後才赴松江設廠的台積電,早了一年。

為此,聯電被扣上「偷跑」、「親中」等帽子,擔任聯電多年董事長的曹興誠還因此被調查起訴。過程中,聯電高層登報大動作批評政府、檢察官,引發爭議,最終無罪確定,卻已造成聯電形象大傷。期間辭去董事長職位的曹興誠,則選擇放棄台灣籍、入籍新加坡。

聯電於二○一四年與中國政府合資,在廈門設立十二吋廠聯芯,台積電隔年才赴南京設廠,同樣早了一年。

但走得早不代表走得好。比起台積的松江與南京廠從設立到開工順風順水,和艦遲至二○一三年才合法併入聯電,聯芯則因為新廠折舊金額高、尚未達量產規模,過去三年就虧掉了二百七十七億元,成了近年拖累聯電獲利的最大元兇。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21期

本文摘錄自‎

聯電營收飆新高 從雙CEO三年大撤退行動開始

商業周刊

2020/第17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