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亞馬遜都來參一腳 「先買後付」無卡分期暴紅

它,滿足立即享受的欲望

蘋果、亞馬遜都來參一腳

「先買後付」無卡分期暴紅


什麼業務能讓蘋果、高盛、亞馬遜等大企業也想分一杯羹?答案是「 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這個新興支付方式近來暴紅,除了降低經濟體系內各參與者的損耗,也是「人性財」有利可圖的結果。

文●楊少強、陳慶徽


▲瑞典克拉納創辦人席米柯斯基(圖),他所創立的這家先買後付公司,如今成為歐洲最值錢獨角獸。

美國早在約一百年前就推出分期付款,如今這模式被業者推上電商:當消費者在網站買一件新台幣四千元的衣服,不用一次付清,透過「後來付」(Afterpay)等業者,支付四次一千元的免息分期付款,就能擁有該商品。《紐約時報》稱先買後付是「對傳統分期付款的數位化改造。」

「先買後付」近來成市場追捧熱點,電商龍頭亞馬遜八月二十七日宣布,和Affirm合作,推出「先買後付」付款模式;電子支付龍頭之一Square,今年八月花二百九十億美元收購該模式澳洲業者「後來付」,這金額足以買下台灣統一集團加上陽明海運;另一家瑞典業者克拉納(Klarna)則被財經網站CNBC稱為「歐洲最大金融科技獨角獸」。手機龍頭蘋果也打算和投資銀行高盛合作,推出自家版的先買後付。

損耗低,只要註冊帳號就能用
跟信用卡模式相同,但更省時、省事


在台灣,中租旗下零卡資深副總經理張銘聰,接受商周訪問時表示,中租今年也跨入無卡分期支付服務,就是先買後付的模式。他認為這項模式,尤其是後疫情下,在台灣會慢慢萌芽。

儘管先買後付的業者,會向商家收取每筆交易四%到六%的費用—這是信用卡公司通常收取費用的兩倍。雖然如此,這是一個三贏遊戲:因為有先買後付,商家能多賣東西,買家立即享受,提供該模式的業者也賺到錢。

這也是為何它的用戶回鍋率高:LendingTree數據顯示,在用過先買後付的用戶中,六二%用過五次以上,他們最常買的東西是衣服或配飾。
但它受歡迎還有更深層因素。首先是降低損耗。要使用這些服務,一般人只須註冊一個帳戶,向公司提供付款訊息,並提交一個簡短的審批流程。第一筆付款是購買時立即支付,其餘款項通常每隔兩週支付一次。若消費者逾期,必須繳納滯納金。若一直未付款,有些業者會將他們的債務送到催收機構或監管當局,進而影響他們的信用評分。

表面上來說,這和信用卡本質相同,但差別在於先買後付更省事。大多數先買後付的公司表示,他們會在幾分鐘內決定是否批准客戶使用其服務。有些業者會進行輕微的信用檢查,澳洲的業者「後來付」更標榜完全不審查。

吸引傳統信貸忽視的年輕人
加上先享受後付款人性驅使,讓它崛起


它受歡迎的第二個原因,是照顧了傳統金融業忽視的族群。
澳洲業者「後來付」曾經表示,它的用戶平均年齡為三十一歲至三十三歲。另一家先買後付的公司Sezzle表示,五十萬名客戶中,近一半年齡在二十九歲以下。這個模式在年輕人特別盛行,是因為他們很難在傳統金融業借到錢。路透引述金融業主管麥金泰(Alan McIntyre)說法,「大約四○%的人使用先買後付,是因為他們無法獲得傳統信貸—因為他們的信用額度已達到上限,或因為信用紀錄不佳。」

疫情爆發後,「滿足人性」更催化了先買後付的流行。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指出,災難期間人們生活水準下降,同樣一個服務,他們更渴望今天用而不是等到明天,因此他們願多付代價提早享受—這就是利息的人性根源。

因此先買後付其實賺的是「 人性財」—疫情導致不耐程度提高,人們尋求能盡快滿足他們的服務。

不過這個模式雖然在歐美盛行,張銘聰指出,台灣地狹人稠,線下交易興盛,消費者不見得有需要做線上無卡分期。此外,台灣的信用卡滲透率高,無卡族不像國外那麼多,所以也限制了先買後付在台灣的流行。《彭博》也警告,先買後付可能會助長年輕族群「不良的消費習慣。」

雖然如此,先買後付仍有積極意義。任何商業模式能生存,一是因為它降低經濟體系的損耗:電商讓人不用出門購物,先買後付降低了交易成本,人們願意使用,它也就成為適者生存的一員。

二是它滿足了市場未滿足的需求,那些在傳統金融業無法借到錢的族群,因為這個模式而獲益。

疫情下各種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若要問哪些能存活?用「降損耗,餵需求」兩個原則來檢視,或許就可找到答案。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64期

本文摘錄自‎

蘋果、亞馬遜都來參一腳 「先買後付」無卡分期暴紅

商業周刊

2021/第1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