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下個世代制霸產品 交在這男人手中

一則Apple Car新聞就值四兆 特斯拉慘遭放空

蘋果下個世代制霸產品 交在這男人手中


蘋果電動車問世消息一出,意外成為投資人熱烈追捧的對象,市場也感受到蘋果對特斯拉的威脅。兩天內,蘋果市值大漲四兆元,特斯拉蒸發一.五兆元。蘋果有PK特斯拉的能耐嗎?外界都睜大眼睛看。

撰文‧乾隆來


▲賈南德里亞是蘋果公司Siri語音助理、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部門的最高主管,如今,庫克又把自駕電動車的專案交付給他,展現Apple Car加速推動的企圖心。Getty

現在股票市場有多熱,看看蘋果汽車(Apple Car)的新聞就知道了。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美股收盤前一個小時,路透發了一則新聞,指出「蘋果將在二○二四年推出自有品牌的自動駕駛電動車,並且使用自主研發的革命性電池系統」。新聞一出,蘋果股價立刻上漲超過一%,而且迅速引爆其他媒體大量跟進的報導,隔天開盤後,股價再度大漲六%!

這一則「 預測二○ 二四年」的新聞, 讓總市值高達二.二兆美元的蘋果公司,瞬間又暴增了一四○○億美元,折合台幣約四兆元!

市場喜新厭舊 蘋果造車火熱 特斯拉遭看空

一則新聞點火, 就創造出台幣四兆元的財富,應該又是一次歷史紀錄。而引爆的火藥,首先是市場對於蘋果造車的高度期待。

蘋果是全球市值最大的企業,手中握有千億美元的現金,若要維持「一哥」的地位,自動駕駛電動車絕對是蘋果下一個世代最重要的續命仙丹(The next big thing)。

其次,資金充沛的股票市場需要炒作題材。剛巧電動車龍頭特斯拉被納入標普五○○指數成分股,過去三個月股價大漲三成,年初至耶誕夜累計暴漲六六九%。原本醞釀獲利了結的賣壓,此時藉著「AppleCar即將問世,搶走特斯拉龍頭地位」的炒作概念,不少對沖基金操作「放空特斯拉、加碼蘋果」的對沖部位。

兩天之內,蘋果股價竟大漲六%,市值增值台幣約四兆元;與此同時,特斯拉股價下跌八%,市值減少了五三○億美元(約台幣一.五兆元),採取「賣出特斯拉、買進蘋果」的短線對沖基金,兩天就有超過十四%的套利空間,荷包賺飽賺滿。

還有一個對比,可以看出目前股市的瘋狂程度。特斯拉在○三年七月成立,一直到二○年的二月,總共花了十六年又六個月,特斯拉公司的總市值才突破一四○○億美元。而一則未經證實、蘋果公司畫個遙遠大餅的「二○二四年造車」新聞,短短兩天所創造的財富,竟然等同於特斯拉十六年半的努力積累。

最令人流淚的是通用汽車,這個雄霸美國的汽車業龍頭,搞了一個世紀又十二年,在二○年耶誕夜當晚,總市值只有五八五億美元。Apple Car光靠一則新聞,兩天創造的財富就比通用汽車一百多年的積累還多出近兩倍。金融市場「喜新厭舊」,如此「偏心」,令人難以置信。

自駕車部門換主帥 挖角谷歌大將 主導核心部門

Apple Car從一四年啟動研發,七年來一直只聞樓梯響。

稱為「泰坦專案」(Project Titan)的自駕車開發計畫,一度雇用超過一千名員工,又大幅裁員;曾經歷領導層重組,產品開發策略也由整車製造,大幅度轉向為只做核心系統,卻從未放棄自設工廠生產的計畫;一六年更曾斥資十億美元,入股中國叫車服務「滴滴出行」;甚至連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都公開證實,曾經找蘋果洽談合併,被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否決而分道揚鑣。

直至二○年底,Apple Car發動的聲音再次響起。

路透那則「預測二○二四年」獨家新聞的前兩周,蘋果在十二月九日宣布泰坦專案的原有負責人退休,改由主掌AI部門的約翰.賈南德里亞(John Giannandrea)擔任電動車專案的領導人。曾在特斯拉負責開發、一八年八月回鍋蘋果的費爾德(Doug Field)仍然是日夜督導的專案副總裁。賈南德里亞在蘋果主掌幾個最重要的核心部門,是語音助理Siri與AI機器學習的負責人,由他來掌舵Apple Car的產品開發,Apple Car向前大步邁進的企圖心不言而喻。
賈南德里亞的正式頭銜是「 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部資深副總裁資深副總裁」(SVP, Machine Learning and AI Strategy),他在一八年加入蘋果,是十六位直接向庫克報告的部門主管之一;但賈南德里亞卻占有他人無法企及的重要性,因為他在加入蘋果前,曾在谷歌工作長達八年,是領導機器學習、搜尋與研究部門的最高主管。

一八年四月,他的跳槽轟動矽谷,堪稱是當年爆炸性最強的人事案。《紐約時報》甚至說:「人工智慧領域最能幹的主管,被蘋果挖角了。」

蘋果重金禮聘只是基本,為了賈南德里亞,還把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開發單位,全部集中聽他的命令。此次,又加上自駕動車部門,說庫克把蘋果下個世代的發展交在賈南德里亞手中,也不算太誇張。


▲2020年,在特斯拉風光躋身標普500指數成分股之際,卻受科技巨頭蘋果將搶攻電動車市場的消息衝擊,股價連續兩日下跌,市值蒸發逾500億美元。達志



最快二一年Q3亮相 傳台廠打進供應鏈 出現爆單

市場之所以對Apple Car寄予「台幣四兆元」等級的關注,主要是Apple Car可能走出與特斯拉完全不同的模式。馬斯克一直堅持「品牌、設計、生產、銷售」必須完全整合的路線,而投資界則猜測蘋果可能把手機製造、外包的供應鏈生產模式,複製到電動車。

馬斯克從接手特斯拉至今,耗用近十七年才在二○年開始獲利,但特斯拉的生產線一直是最大的困擾。之前零組件供應與組裝品質不穩定,克服後,又面臨生產速度趕不上訂單的困擾。十二月二十一日,路透的報導也特別點出這個關鍵,報導引用「不具名泰坦計畫主管」的說法:「如果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家公司,克服電動車快速量產的瓶頸,那大概就是蘋果公司了。」但這位匿名主管也承認並沒有十足把握:「畢竟這不是手機。」

台北股市關於「Apple Car供應鏈」的報導更超越路透,充滿想像力。

綜合台灣各大財經媒體的報導,有傳言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多家台灣車用零組件廠「均已入列首波供應鏈」, 甚至已出現「 爆單」( 訂單超越產能上限)的現象。傳言「Apple Car首款原型車,有數十輛已祕密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中」、「最快二一年第三季就會發表」, 這些報導讓人覺得庫克與賈南德里亞是造車魔術師,有能力在不到一年之內,就從無到有變出一個電動車量產工廠。

不過, 知名蘋果供應鏈分析師天風證券郭明錤對於台北媒體的熱烈追捧,狠狠澆了一盆冷水。他以蘋果耗用巨大資源,推出的智慧音箱「HomePod沒有像iPhone那麼成功」做參考,電動自駕車已經高手雲集,Apple Car不易取得全面勝利,因此「不建議投資者過度期望相關投資機會」。

比較持平的說法是,蘋果的確在嘗試Apple Car的量產商業模型,例如,與台積電共同開發「自駕車晶片」,並與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開發氮化鎵 (Gallium Nitride)相關應用;另外,要求汽車電子核心零組件供應廠商「試探性報價」,嘗試建立具體可行的供應鏈模型。

至於鴻海模式的外包組裝,最少到二一年之前都還無法確認。唯一可預期的是,特斯拉自駕電動車殺得傳統車廠找不到方向,如今來了一位真正重量級的競爭者,如果庫克下定決心,殺進自動駕駛電動車的終端消費市場,那麼,一直到路透報導所說的「二○二四年」前,蘋果與特斯拉的自駕電動車正面對撞,加上其他車廠加速的戰局,都將是全球最吸睛、最熱門、最能衝擊金融市場的頭號話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54期

本文摘錄自‎

蘋果下個世代制霸產品 交在這男人手中

今周刊

2021/第12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