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實體店為何年賠1.8億也要開?


雙十一前狂展店,搶超商生意?

 
「蝦皮店到店」八月至今快速累積逾百家,隱身在非商業區,一反過去高調行銷,這次蝦皮異常低調,內部人士還被下封口令。一直與四大超商合作物流,它開實體店目的是什麼?


文—王一芝、楊孟軒 攝影—謝佩穎


▲被視為「女人的夢想、男人的夢魘」,蝦皮店到店在北台灣遍地開花,它跟超商有什麼競合關係?不久後將見分曉。

電商界的年度盛事雙十一,各大平台照往例在記者會上磨刀霍霍地宣誓,爭搶每年超過百億的商機大餅。

他們比的不只是銷售金額,還有活動期間瞬間暴增的流量。更重要的是,誰能縮短商品延誤配送的時間。

台灣最受關注的是蝦皮購物。八月至今就在雙北、桃園三地開出多達一二五家實體店,提供店到店寄取貨服務,擴張氣勢驚人。蝦皮新設的實體店,能否有效紓解超商堆積如山的包裹?

藉實體店回頭跟超商談條件?

不同於二○一七年全面補貼,從對手挖角產品經理等招招見骨的狠勁,這次蝦皮開實體店異常低調,不管媒體如何旁敲側擊,他們對外始終三緘其口。

市場臆測不絕於耳,有人猜蝦皮想把超商取貨拿回來做,才不會被超商掐住脖子;還有專家指證歷歷說,蝦皮透過店到店服務,一腳跨入實體零售版圖。

究竟這個名為蝦皮店到店的新服務,背後有什麼策略佈局?

「沒那麼複雜,只是想解決超商物流塞車紛至沓來的客訴,」不願具名的蝦皮主管笑說,現在反而有很多業者來提案,要求和蝦皮聯名開實體店。

業界人士解讀,不只增加取貨點,這也是一場以戰求和的逼宮劇碼,「面對四大超商一再調高物流費,蝦皮藉著開實體店或與其他通路合作,回過頭跟超商談更好的條件,」凱絡媒體首席商業顧問陳顯立分析。

來自新加坡的電商蝦皮,二○一五年進入台灣市場後,短短兩年就以免運補貼一戰成名,在網路拍賣市場迅速崛起。根據資策會去年調查,蝦皮已成為網友最愛用的電商平台。

全台用戶最多,貨量消化不了
即使躍居全台用戶最多的電商平台,蝦皮最後一哩的店取貨到付款,來台六年多始終仰賴四大超商,然而,一年貨量是momo二.五倍的蝦皮,光靠超商根本消化不了。

業界推估,蝦皮訂單每天將近一百萬件,八成以上都是到超商取貨。全家曾公布自有物流「店到店」每年寄取件超過一億次,七成來自拍賣類型為主的C2C賣家,「蝦皮至少佔了一半以上,」一位知情人士透漏。但是到四大超商付款取貨的電商,不只蝦皮一家。

除了momo、PChome等電商平台,還有露天、雅虎拍賣的眾多小賣家,就連原本幫電商補足最後一哩路的7-Eleven、全家等實體零售,這幾年也往上游佈局,建立「賣貨便」、「好賣+」等賣場,給不願加入平台的小賣家使用,等於也和蝦皮搶生意。

疫情又推升電商交易量飆漲,到店取貨包裹來到歷史新高。「目前店到店包裹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七成,」萊爾富數位商務處處長葉育堅表示。

少付超商一元,就年省逾千萬

物流滿足不了激增的包裹量,四大超商這些年都有志一同,加碼投資物流中心和分貨系統。

舉例來說,全家這兩年就斥資四十億在台中大肚買地蓋物流中心;而去年統一超商董事長羅智先也提到,將花上百億在台南打造物流園區。

有投資,當然要從電商支付的物流費回收,「不只蝦皮,連momo、PChome每年都被超商抬高價錢,」一位資深電商圈人士透露,不久前超商又因明年基本工資調漲,再找電商平台議價,「蝦皮只要每件少付超商一元,一年就能省一千兩百萬。」

為了拿回議價主導權,蝦皮乾脆自己開實體店,把通路賴以生存的人流從超商帶走,而且自營店到店物流,也能擺脫超商對未來高成長的侷限。蝦皮台灣從不對外公布營收。

《天下》試從區域貢獻比例保守估計,蝦皮營收約佔母公司Sea集團的二○%,而Sea在二○二○年的電商營收約為二十二億美元(約六一八億台幣),換算下來,去年蝦皮台灣的營收約為一二三.五億台幣。

電玩遊戲起家、已經在紐約上市的Sea,有信心今年電商營收將翻倍成長至四十九億美元,預期蝦皮台灣今年營收可達二七五億台幣。

一位與蝦皮長期合作的供應商轉述,母公司給蝦皮台灣訂下的明年目標,是業績翻倍,「台灣超商不可能瞬間增加一.二萬家,蝦皮必須自己找出路。」

八月中旬第一家亮橘色logo的店取門市曝光後,蝦皮就像趕進度般,拚了命開,目前正如火如荼朝北北桃以外拓點。

即使開一千家,也不見得賺錢

據了解,新竹已有十一家店裝修完成,尚未對外營運,預計十一月將在台中新開三家門市,明年第一季則開始往南部展店。「今年原本預計要開五百家,明年完成一千家,」蝦皮主管坦言,年底頂多開到三百家,明年持續趕上。

從雙北、桃園已開通店到店服務的一二五家店,分析蝦皮的開店策略,其實與實體零售的拓點法大異其趣。

有別於超商多半設在人潮聚集的商圈,蝦皮選址偏愛非商圈核心,也非主幹道,鎖定在商圈外圍的次幹道,尤其是舊商圈、公寓住宅居多的區域,屬於非商業區,臨時停車方便。

以取貨為主的蝦皮門市,通常坪數不大,多在二十至二十五坪之間,平均租金約三至四萬,低於一般租金行情,附近多半有7-Eleven或全家,不難想見都是蝦皮透過大數據算出,最多買賣家使用店到店寄取貨的區域。「租金便宜,才能減少固定開銷,而臨時停車方便,則有利於消費者取貨,」第一建經總經理謝萬雄觀察。

一位超商資深開發主管以掌握的數據估算,一家蝦皮店到店每日平均取貨量為兩百件,收支相減後一個月約賠十二萬,等於蝦皮每個月就為實體店虧一千五百萬,一年得賠一.八億。

「即便開到一千家,也不見得賺錢,關鍵不在家數,而是單店經營績效,」超商資深開發主管推估,蝦皮每家門市單日取貨量必須達到六百件,才有機會損益兩平,「以蝦皮目前的空間和店員人數,很難負荷六百件的貨量,除非他們願意調整。」


▲蝦皮年輕團隊以「敢破格」聞名,但面對外界對他們開實體店的好奇,卻絕口45 不提,背後策略令人玩味。

店內賣飲料零食能帶動業績?

明知門市初期穩賠不賺,蝦皮仍在試營運祭出慣用的「免運」作為行銷手段,服務上路後也只收四十元,等於直接和全家三十九元的「好賣+」及超取四十元的OK超商打對台。

「當年免運補貼幾十億都在虧,一.八億算什麼?」看在電商老將、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眼裡,蝦皮店到店的邏輯,和補貼戰如出一轍,「先用免運讓有需求的人願意上門,再來想怎麼從他身上賺錢。」

其實台灣並非蝦皮首開實體店的市場,幾年前蝦皮就分別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開設不少名為「蝦皮Express」的實體據點,單純提供店取寄貨服務。蝦皮台灣則首度嘗試與零售結合,在門市販售香菸、冷飲及零食,還有現煮咖啡和ATM提款機。

就像超商提供代收繳費、寄取包裹和ATM服務,重點絕非手續費,而是導客進店帶動的效益,蝦皮也期待消費者走入門市寄取件的同時,可以順手多買點商品帶走。

有了實體店,等於補齊蝦皮以前付之闕如的線下消費者行為數據,兩者相互搭配,也許能在蝦皮急欲突破的B2C業務有一番作為,創造比過去主要來自廣告和行銷加值的更高獲利。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736期

本文摘錄自‎

蝦皮實體店為何年賠1.8億也要開?

天下雜誌

2021/第7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