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 IPO 喊卡全解讀

中國監管當局日前對螞蟻集團下重手,迫使有史以來最大的上市案臨時喊卡,為迄今最戲劇化的「金融摩擦」案例。過去,Facebook 提出「Libra」計畫也讓各國戒慎恐懼,加上德國Wirecard 的倒閉事件,加重主管機關對於監管失控的擔心。
阿里巴巴共同創辦人馬雲旗下的螞蟻集團,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就轟動全球,其籌資350 億美元,使估值激增至2,800億美元,一舉超越中國國營的中國工商銀行,躋身成為全球市值前三大的金融集團(參見圖一)。螞蟻集團原本將於11 月5 日風光在上海及香港兩地掛牌上市。不料,在上市前夕包括馬雲在內的高階主管遭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證監會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四大金融監管機構約談,隨後螞蟻集團宣佈暫緩上市,震撼全球金融市場。
外界解讀,馬雲的「大嘴巴」是上市喊卡的導火線。由於馬雲在外灘金融峰會上,批評中國政府監管過嚴;而上海證交所給的理由是考量金融科技監管環境產生變化,認為螞蟻集團不符合發行上市條件。實際上,很可能是螞蟻金服的第三方支付服務-支付寶長期從民間大量吸金,並允許用戶憑個人信用進行小額借貸等商業手法,令監管機關擔心會影響國家的金融穩定。

Fintech 魔力打造金融巨人

不過,螞蟻這次的IPO 確實展現了Fintech魔力。這家沒有實體分行、逾半數員工為科技人員的企業,在短短十數年間壯大成為一個橫跨支付、銀行、保險等業務的金融巨人,金融影響力不亞於歐美等主要經濟體的政府。螞蟻集團及其支付寶支付金額龐大到令人咋舌,根據螞蟻遞交的招股書,2019 年在中國交易額為人民幣118兆元(約17.5 兆美元),消費者和中小企業信貸餘額共人民幣2.1 兆元(參見圖二)。螞蟻集團在2017 年至2019 年間,營收和利潤的複合成長率超過30%,主要受惠於在信貸、投資和保險領域的成功擴張。在2019 年,其他非支付業務的擴張佔總營收的57%;信貸是支付以外的主要成長動力,在這方面,螞蟻金服是其他貸款的分銷商、評分供應者及服務商,截至2020 年6 月,信貸總營收已超過支付總營收。
200 萬Mini APP 60%用戶搶用

透過支付寶平台,螞蟻現在更從金融服務擴展到「日常生活服務」,包括1,000 多種行動和在地服務,以及在主要支付寶應用程式(AlipayAPP) 內有超過200 萬個「迷你應用程式」(MiniAPP)。在過去的12 個月中,螞蟻的總用戶中有60%使用了這些服務。

事實上,電子支付在中國已是全民運動,螞蟻集團專門鎖定無法接觸傳統銀行與現代金融的廣大客群,舉凡學生、農民、攤販、中小企業供應商以及從事電商的賣家等,都是螞蟻集團服務的顧客。如今螞蟻集團的服務已滲透到中國的日常生活裡,包括用餐、購買衣服及家庭日常用品,所有零售交易中有30%都是線上完成的,就連過年發的紅包也是以電子支付完成。


▲馬雲旗下的螞蟻集團在上市前夕因為監管機關擔心影響經濟穩定,而臨時喊卡。

關於這波浪潮,國際清算銀行 (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BIS) 總裁卡爾斯騰(Agustin Carstens) 形容得最傳神。11 月初他在香港的一場金融科技論壇上說,工業革命用了1個世紀才使經濟產生結構性變化,而科技進步卻在短短幾年內就辦到了,「大型科技公司在短短幾年內就變成大到無法忽略,現在則已經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地步。」中國人行行長易綱也曾說過:「Fintech 為金融體系帶來『效率』。」

姓「金」姓「科」大不同

螞蟻集團的IPO 充分展現中國在金融創新方面的新興領導地位,為何仍遭到北京出手打壓?真正原因恐怕是北京認為螞蟻集團是姓「金」(金融公司),而非姓「科」(科技公司),並且擔心獨立支付供應商和數位貨幣創造者所帶來的挑戰和危險-「監管控制不足」。這不僅是中國當局的疑慮,也凸顯全球監管機關追趕金融創新步伐的迫切性。
在此之前, 從Facebook 的Libra 貨幣計畫,到德國Fintech 獨角獸Wirecard 的倒閉,也對監管機關發出警訊。Facebook 去年宣佈的Libra 計畫,主要是讓高達25 億的Facebook用戶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在Facebook 上購物、匯款。然而,Facebook 的資安問題令各國政府對Libra 存疑,主管機關也擔心,Libra自成一個支付系統,將嚴重影響現有銀行的業務,但主要疑慮還是在「監理」。這種新科技產物並未像銀行一樣受到反洗錢、資本適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存款準備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等規定約束,可能影響到金融穩定。此外,使用這類貨幣交易也涉及課稅及公平競爭等問題。


▲德國Fintech 獨角獸Wirecard 的倒閉,讓監管機管提高警覺,凸顯Fintech 影響金融的風險。

2020 年6 月德國Wirecard 的倒閉事件就凸顯Fintech 影響金融的風險。這樁醜聞暴露了德國金融監管體系的漏洞。從揭露的資訊顯示,德國網路支付巨頭Wirecard 的資產負債表有四分之一是虛構的,而對於這個監管的灰色地帶(提供大規模國際金融服務的非銀行公司),德國政府正在亡羊補牢,金融監管機構BaFin的銀行監管主管羅塞勒(Raimund Roeseler) 指出:「只有跨境監督它們,才能掌控風險狀況。」

事實上,上述事件不僅是全球對Fintech 監管較受矚目的案例,也凸顯監管機構在鼓勵創新與保護消費者、確保金融穩定之間所面臨的取捨。鑑於有些Fintech 公司缺乏正式銀行的牌照以及對消費者保護的規範,監管機構必須努力解決的問題是:Fintech 是銀行?是接受存款的公司?還是只是借貸並處理支付的公司?這些是美國現在正在進行的辯論,貨幣監理署(Office of Comptroller of Currency, OCC) 辦公室提出了一項金融科技特別法,本質上將賦予Fintech 一套國家法規,同時把它們排除在接受存放款相關的繁瑣法規之外。但美國聯準會(Federal Reserve System, Fed) 和州監管機構需要嚴肅考慮的另一個問題是-大型科技集團會否藉此走後門進入金融體系。

全球數位貨幣拚2022 年問世

除此之外, 各國監管機關還需要因應Libra 和Bitcoin 等加密貨幣的衝擊,這類數位貨幣的出現,意味著過往只有政府才有的發行貨幣特權受到根本性挑戰。在主要經濟體裡,中國在推動數位貨幣方面居於領先,最近幾個月已在成都、深圳、蘇州及雄安等4 座城市試行名為數位貨幣電子支付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DCEP) 的數位人民幣。


▲Facebook 去年提出的Libra 貨幣計畫,讓主管機關擔心資安、洗錢、金融穩定等問題。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 WB)、BIS,以及20 國集團(G20) 正在攜手合作,建立規範與發行主權數位貨幣的官方標準,預定在2022 年底前完成「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 的監管架構及其設計、技術和試驗。由美國、加拿大、歐洲、英國、瑞士、瑞典和日本等7 國央行共同撰寫的報告指出,CBDC 需能與現有的貨幣形式互換,類似於現金,可以用甚少或無成本方式應用於各種支付形式。報告還說,CBDC 系統必須可以全天候即時清算大量交易、不受網路攻擊和當機的影響,而且遵守適用於已流通貨幣以及讓央行保有權力的法規和監控。CBDC 可改善跨境支付、對抗Libra 或Bitcoin等數位貨幣, 但CBDC 將不會是匿名的, 也不會自行運作,有別於使用分散式帳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 的虛擬貨幣。歐洲央行預定2021 年4 月公佈發行數位歐元的決定,日本央行表示,2021 年春季將展開數位日圓實驗。連對加密貨幣存有戒心的Fed 也在朝此方向研究。

由於在短短20 多年間就發生了2 次金融危機,而且風險往往集中在系統中受監管程度最低的區域,令各國至今餘悸猶存。因此,無論是中國、美國或是其他國家的監管機關,都經不起讓Fintech 成為他們新的「阿基里斯腱」。

閱讀完整內容
能力雜誌2020年12月號

本文摘錄自‎

螞蟻集團 IPO 喊卡全解讀

能力雜誌

2020/2020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