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生鮮小電商 兩招攻克「外食怕怕族」的心

疫情帶動網購潮,熊媽媽訂單增3倍

疫情帶動的網購商機,意外成為生鮮電商的一場及時雨。

「後場阿姨都包到哇哇叫!」電商平台熊媽媽買菜網總經理王率真,描述這陣子生鮮食材包熱賣的景象。過去,生鮮產品占台灣電商銷售比率僅約二%,但在疫情爆發的一、二月期間,熊媽媽訂單較以往成長兩倍至三倍,其中,每月新註冊用戶也是以往的兩倍。
因餐廳進貨大減,台灣生鮮電商不像中國有叫不到貨、供應斷鏈的問題,而為了消化爆單,他們增加一成機車送貨臨時人力。因此,王率真最大的煩惱不是應急,而是如何乘機比對手搶到更多生意、留下更多客人。

放送防疫食譜推料理包讓新手也會煮

她的搶客第一招,是在官網、Line等管道大力放送提升免疫力的防疫食譜,直接做好料理食材包,降低在家做菜門檻。

疫情讓不少人選擇在家煮飯取代外食,王率真說,對平常很少煮菜的料理新手而言,食材包頗具吸引力。過去兩個月,料理食材包的銷量較平常成長四倍到五倍。

不過,推出料理食材包乍看容易,但要讓消費者埋單,背後有一堆眉角。熊媽媽能乘勢搶市,一大靠山就是從成立之初便自建的倉儲和物流系統,使它能做到全台罕見雙北三小時內、每小時指定時間到貨。

透過一天六班、從新北統倉出發的低溫貨車, 把商品載到分布於雙北的八間物流中繼站,再由機車配送員在指定時間內,把商品送到消費者家中。
這最後一哩路,平均送貨時間只須半小時,就跟消費者從超市買菜回家的時間差不多。

自建物流雖然初期投資成本高, 卻能解決生鮮電商一大挑戰:產品耗損率高。相較同業平均耗損率高達一○%到三○%,熊媽媽卻能將耗損率控制在僅三%至六%。

送貨操之在己,隨之而來的好處是販售品項可以更廣。相較多數同業尚以冷凍類為主,它卻敢賣葉菜類、冷藏肉、乳製品,這些對溫度極為敏感、可以說是電商地雷區的品項。目前,它的販售品項數已經破萬,堪稱最多元。

商品種類多元,便能因應不同喜好,組合推出食材包,比如這次的防疫健康類家常菜,甚至泰式或日韓等異國料理,目前已有近三百道料理包。而自建物流帶來的快速配送,讓料理食材包能在配送至消費者手上時,仍維持新鮮度。

這幾個特色, 讓熊媽媽被Momo富邦媒看上,在去年九月達成合作,上架補足該平台的生鮮產品線。富邦媒總經理谷元宏指出,推生鮮產品有兩大痛點:物流和品質,這也是他們希望透過合作學習的事。
隨單送口罩、乾洗手目標是要維持回購頻次

搶客第二招,隨單送防疫神器:口罩和乾洗手。雖然加大行銷費用,但王率真認為,應該趁此時盡可能增加曝光、提高更多消費者的依賴度,而非只仰賴自然流量成長。「就像賣衛生紙一樣,可能沒有賺,就是養成消費習慣。」她說。

但,最大的問題是,怎麼在疫情過後,還留下這些人?她認為,最重要的是維持消費者購買頻次,因為生鮮電商不像其他商品能囤貨,得讓客戶不斷想起你的服務、持續回購。

只是,長遠看來,像這樣一站購足、自建物流的模式,要走向獲利仍有不少挑戰。光是前期的凍庫建置和購買冷藏車,熊媽媽就花了破億元投資,加上每個月仍要支付中繼站所數十萬元的租金、物流團隊薪資,都是一大負擔。雖然背後有中華電信MOD最大代理商華衛集團這個富爸爸支持,但每年攤提成本,讓熊媽媽要獲利,恐怕還有一段距離。

「這個模式在台灣的最大挑戰是,買這些東西實在太方便了。」愛上新鮮執行長張右承觀察,加上葉菜類、新鮮魚肉等品項,保存期限短、耗損高、單價低、運費貴,「常見型商品,毛利不高、成本太重,要獲利會很困難。」

相較下,冷凍商品的保存期限長,可變化性多,產品較有機會走出差異、更容易獲利。研究機構未來流通研究所協理林原慶也指出,如果不是主打小農、有機、選品這種利基路線,或以特定風格鎖定忠實用戶,熊媽媽除了想辦法留住消費者,還須提高每筆訂單金額,以消化物流成本。

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壓力,其免運門檻也從二百九十九元大幅調升到四百九十九元。王率真預期,一年訂單數得至少成長一倍,才有機會獲利。更別忘了,還有全聯、頂好、家樂福等實體超市,也陸續加入生鮮電商和外送戰場。

這場及時雨,給了小型業者快速長大的機會,但,疫情過後的真正商戰,仍是你能否通過基本面的考驗。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87期

本文摘錄自‎

這家生鮮小電商 兩招攻克「外食怕怕族」的心

商業周刊

2020/第17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