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處都是我的辦公室

你可以在任何一個自己想工作的地方辦公!這樣的「隨處工作」模式,會是最適合知識工作者的未來嗎?研究顯示,隨處工作會提高員工的生產力與投入程度,但領導人該如何妥善處理績效評估或資訊安全等問題,創造對個人、組織與社會都有益處的三贏局面呢?
2020年之前,有一場運動正在知識工作的組織中醞釀。個人科技與數位連結已經有很大、很快的進步,因此人們開始問:「我們真的都必須待在辦公室裡做我們的工作嗎?」我們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得到答案,了解到很多人其實不需要和同事待在同一個地方,在現場執行我們的工作。個人、團隊、全體員工,可以在完全分散各地的情況下表現良好,而他們也確實表現良好。所以,現在我們面臨了新問題:完全遠距或大部分遠距工作的組織,是知識工作的未來嗎?「隨處工作」(work from anywhere,WFA)的現象是否會維持下去?

無疑地,這個模式帶給公司與員工顯著的好處。組織可以減少或消除房地產成本,雇用和運用全球人才,同時減少移民問題;而且研究顯示,這或許還能提高生產力。員工得到地理上的彈性(也就是可以住在他們想住的地方),避免通勤,並表示他們在工作與生活上取得更好的平衡。然而,對於隨處工作會影響溝通的疑慮,仍揮之不去,溝通包括腦力激盪與解決問題、知識分享、社交、同袍情誼與導師指導、績效評估與薪酬,以及資料安全與法規監管。

為了更了解領導人如何取得隨處工作的好處,同時又能克服相關挑戰與避免負面結果,我研究了幾家完全或大部分採用遠距工作模式的公司。其中包括美國專利商標局(United States Patentand Trademark Office,擁有數千名隨處工作員工)、Tulsa Remote、塔塔顧問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簡稱TCS,這家全球性的資訊科技服務公司,宣布計畫到2025年時,會有75%的員工遠距工作)、GitLab(世界最大的全遠距工作公司,有1,300位員工)、Zapier(有三百名員工的工作流程自動化公司,員工來自美國與23個其他國家,全都沒有在同一個地方工作),以及MobSquad(一家雇用隨處工作員工的加拿大新創公司)。

新冠肺炎危機讓高階領導人敞開心胸,接受讓所有或部分人力隨處工作的想法。除了TCS,多家公司也已宣布,即使疫苗出現,仍會一直保留遠距工作方式,這些公司包括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電商平台Shopify、西門子(Siemens)與印度國家銀行(State Bank of India)等。我研究的另一個組織是BRAC,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營利組織之一,總部設在孟加拉。它今年被迫採取遠距工作,目前正要決定長期要採取哪種工作模式。

如果你的組織正在考慮制定隨處工作計畫,或是考慮逐漸過渡採用或正式實施隨處工作計畫,這篇文章能提供指引。
遠距工作簡史從1970年代至今

從在同一個地方工作的傳統方式,大規模轉變為遠距工作,可以說始於1970年代企業開始採行居家工作(work- from-home,簡稱WFH)政策,當時是因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1973年施行石油禁運,導致石油價格飛漲,使得通勤變得非常昂貴。那些政策允許人們不使用實體辦公室,選擇在其他地方工作,像是自己家裡、共同工作空間,或是社區的其他地點如咖啡店與公共圖書館等,有些是偶爾幾天如此的定期兼職形式,或是全職但預期會定期進辦公室的形式。公司常常也會讓員工掌控自己的日程安排,他們因而有時間去接孩子、處理雜事,或是在中午運動,而不會被認為是在偷懶。他們藉由減少通勤來節省時間,也往往較少請病假。

由於個人電腦、網際網路、電子郵件、寬頻連結、筆記型電腦、手機、雲端運算與視訊通話出現,2000年代採取居家工作的情況增加了。像是研究人員瑞非.賈簡德安(Ravi S. Gajendran)與大衛.哈里森(David A. Harrison)就在一篇2007年的文章指出,這個趨勢加速發展,是為了遵守一些法規,例如1990年的《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Disabilities Act)與美國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U.S.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的法規等。

研究已顯示這些做法對績效的好處。尼可拉斯.布魯姆(Nicholas Bloom)等人在2015年合著的研究報告指出,選擇使用居家工作政策的員工,生產力增加了13%。九個月後,公司讓同樣那些員工有權選擇要維持在家工作,或者回公司上班,而那些選擇前者的人,出現更進一步的改善:他們的生產力比實驗前增加了22%。這顯示,或許應該讓人們自行決定最適合他們的情況(在家裡或辦公室工作)。

從居家工作到隨處工作

最近幾年,許多公司已允許更多員工居家工作。確實,一些知名公司如雅虎(Yahoo)與IBM等,在疫情爆發前採取相反的做法,要求員工恢復在同個地方一起工作,希望這能促進更有效的協同工作。但其他組織,像是我研究的那些組織,採取更大的地理彈性,允許部分員工,甚至所有員工在任何地方工作,完全不必被綁在辦公室中,包括新舊員工都可以如此。美國專利商標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領導人在2012年啟動一項隨處工作計畫,該計畫是根據當時已有的居家工作計畫來制定,而居家工作計畫要求員工一週至少一天,到他們位於美國北維吉尼亞州的總部工作。相較之下,隨處工作計畫則要求員工先在總部工作兩年,接著是居家工作階段,之後他們就可以住在美國的任何地方,前提是願意自行支付定期往返總部的費用(一年總計不超過12天)。參與這個計畫的專利審查員分布在全美國各地,他們選擇搬到離家人更近、氣候更宜人,或是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

大部分提供居家工作或隨處工作選項的公司,保留部分員工在一個或多個辦公室工作,在美國專利商標局,留在辦公室的是受訓人員與行政管理人員。換句話說,他們是混合式的遠距運作。但由於新冠肺炎迫使公司進行全部員工遠距工作的實驗,已導致某些這類組織策略性地轉向大部分員工遠距工作的模式,只有不到50%的員工在同個實體辦公室工作。舉例來說,擁有將近41.8萬名員工的塔塔顧問TCS,傳統上,員工是在公司園區或世界各地客戶的所在地工作,現在TCS已決定採取25/25模式:員工只會花25%的工時在辦公室中,而公司任何時候在同個地方工作的員工,都不超過25%。TCS計畫在五年內完成這個轉換。

閱讀完整內容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第171期

本文摘錄自‎

隨處都是我的辦公室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中文版

2020/第1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