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商業、運動與投資,預測成功的決策智慧

成功與運氣

能力、運氣與三個重要的教訓


對於運氣這件事,我們應該養成一種處之泰然的態度。當你把成果的努力成分抽掉之後,剩下的就是運氣了。你的運氣好或壞,其實跟你這個人無關。

華盛頓州的西雅圖附近,住了一位偉大的電腦程式設計師。他注意到一家剛成立的公司,名叫英特爾(Intel),專門做電腦單晶片(computer-on-a-chip)。他也是最早看出微電腦(microcomputers)發展潛力的人之一。他決定為這個新裝置開發軟體程式;曾有人形容:「他寫了一個引發個人電腦革命的軟體。」

一九七○年代中,他成立了一家賣微電腦軟體的公司。公司剛成立時,「氣氛非常怪異」,「大家打赤腳、穿短褲來上班」,「穿西裝的人肯定是訪客」。2但公司的獲利沒多久便大幅成長;到了1981年,該公司的作業系統已經稱霸了使用英特爾微處理器的個人電腦市場。

歷經這些早期的勝利後,公司迎來關鍵分水嶺。1980年夏天,IBM前來討論其新款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經過一番談判,兩家公司達成協議。1981年8月,每台全新的IBM個人電腦同時都附上該公司的軟體,而這家公司的命運也就此注定。之後發生的事大家都已知道,就不多說了。

如果你沒聽過,那麼結局是這樣的。這位電腦科技先驅在1994年7月8日走進加州蒙特雷(Monterey)一家摩托車酒吧,身穿皮夾克,一副哈雷機車騎士的裝扮。接下來發生的事,外界並不清楚,不過他的頭部受到致命性的重創,有可能是因為打架或自己摔倒。他自行離開了現場,但身體慢性酒精中毒的症頭使情況更為惡化,三天之後撒手人寰,當時才五十二歲。他死後葬在西雅圖,墓碑上還刻著一個軟式磁碟片。他的名字叫做蓋瑞.基道爾(Gary Kildall)。

勝利者也可能是基道爾?


如果你在看故事前半段時以為是在講微軟(Microsoft)億萬富翁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過去,情有可原。而且大家不禁要問,基道爾有沒有可能成為蓋茲這位曾經的世界首富?但事實上,在PC產業的關鍵發展時期,蓋茲做出了聰明決定,讓微軟勝過基道爾的數位研究公司(Digital Research)。

IBM主管一開始接洽微軟、希望其提供新款PC作業系統時,蓋茲其實還把他們介紹給數位研究公司。與基道爾會面的會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眾說紛紜,但基道爾顯然不像蓋茲,沒看出IBM訂單的重要性。

IBM與蓋茲簽下合約,由蓋茲提供與基道爾的CP/M-86相仿的作業系統。經過一番調整以符合IBM個人電腦後,微軟重新將它命名為PC-DOS,然後開始出貨。後來與基道爾出現一些紛爭,IBM同意把CP/M-86當成替代的作業系統。IBM還幫這些產品定價。IBM個人電腦沒有內建作業系統,所以每個買個人電腦的人都必須另外買一套作業系統;PC-DOS的價格是40美元,CP/M-86要價240美元。最後誰是贏家,不言自明。

但IBM並不是微軟致富的直接原因。蓋茲的確與IBM簽下協議,不過也保留授權給其他公司的權利。隨著市場上仿IBM的個人電腦愈來愈多,微軟馬上從競爭中脫穎而出,最後獲得巨大的競爭優勢。

最後的勝利者有沒有可能是基道爾,而不是蓋茲呢?這個問題實在吊人胃口。確實,蓋茲運氣不錯。當蓋茲被問到自己的成功有多少運氣成分時,他坦言,運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微軟成立的時機恰到好處:「我們是第一家針對個人電腦所成立的軟體公司,這是我們成功的關鍵因素。」他提到,「選擇這個時機並非全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好運,這一切也不會發生。」

解開能力與運氣的關係,本來就是件棘手的事,而且受到諸多限制,包括數據的品質、樣本大小,以及活動的多變性。不過重點不在你能夠精準地測量能力和運氣在成功或失敗案例中的影響力,而是如果你採取了具體步驟,試著評估這些因素的相對貢獻,你會比觀念錯誤、或根本不去想這件事的人,做出更好的決策。如此一來,你會比他們擁有更多優勢。有些統計學家,特別在職業運動世界裡,看似無所不知,幾乎超脫凡人能理解的層次。這種神化認知對他們來說並不公平。嚴肅看待自身技能的統計學家,其實非常了解分析的局限。要做出好的決策,你必須知道能掌握什麼,以及無法掌握什麼,這兩件事同樣重要。並不是所有的關鍵因素都能測量,也不是所有能測量的東西都是關鍵因素。

我們必須界定要討論的活動,並說明要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加以評估。但其實在某些重要領域,這些概念仍具備實在的用處,可以當作許多決策的基礎。如果所做的事情同時涉及能力與運氣,就不可能篤定自己一定會成功。,「與其贏得糊里糊塗,我們寧可輸得清清楚楚。」幸運之神也許會眷顧我們、也可能不會,但如果我們能堅持一個好的決策流程,便能試著坦然接受決策產生的不同結果。
成功與運氣

本文摘錄自

《成功與運氣》

麥可.莫布新/著,陳冠甫/譯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