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電動車就是電廠!

你的電動車就是電廠!


台泥、裕隆、大同攻綠能最後一哩路

文●黃靖萱 攝影●郭涵羚


▲在文欣國小內,學生正在看自己校園的用電及太陽能發電狀況,學校的學務處是校園用電大戶。

九月,桃園文欣國小。

好不容易重回校園,學生坐也坐不住,一下課就在操場上奔跑追逐。校園中一間由溫室改造的能源教室裡,學生甩著粗重的繩索上下甩動,嬉鬧著比較誰甩得多,甩得越多下,發電量就越高。

教室一旁大型顯示器,顯示著目前校園的用電量三百七十四度,教室頂樓的太陽能板貢獻了校園兩成多的用電。

取代石化,穩定電網成要角

全球產值十年內增8倍,達千億美元

因為該校和台電簽訂契約容量,也就是當每日用電量超過和台電簽訂的量,會被徵收懲罰性電費。因此,學校配備小型儲能系統,當接近契約容量時,AI新創聯齊科技的能源管理系統,會根據用電規模,設定教室、辦公室的冷氣排程,同時控制將儲能的電力釋放出來,支應校園用電。

他們的目標,是達到百分之百電力自給自足。從太陽能、智慧調控及儲能系統,未來還要再加裝電動車充電樁,這僅五百多名學生的校園,就是個小型虛擬電廠。

未來的台灣,就會是這小小校園的放大版。而台灣要完成再生能源達標,儲能也是最後一哩路。

它是能源轉型關鍵角色,沒有它,屬間歇電力的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無法完全取代化石燃料,零碳的未來就不可能達到。

「我們希望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到二○%還能繼續成長,但要再增加,如果電網不穩定怎麼增加?這會讓電網的風險越高。」蘋果供應鏈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總經理胡惠森說,「儲能是穩定電網非常好的配套。」

根據IEA(國際能源署)預測,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年成長率將超過八%,在全球發電總量的占比,將提升至二九%以上,進而讓電網級儲能產業跟著蓬勃發展。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數據推估,到二○三○年,全球儲能市場產值將從去年的一百八十億美元,提高到一千六百億美元,成長近八倍。

台灣也必須緊跟國際腳步。為了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二○%的目標,台電原本規畫全台灣需要五百九十MW(百萬瓦)的儲能系統,從今年到二○二五年,年複合成長率超過七成,現在更進一步提高到一千MW,等於年複合成長率要超過百分之百(見第八十六頁圖)。

全球與台灣,都有這麼大的儲能需求,這讓台灣各大集團紛紛搶進,台泥、台塑、大同、聯合再生、正崴等過去雄踞不同產業的龍頭企業,都在儲能領域碰頭(見上圖)。
「睡覺都在賺」報酬率好!

台泥砸錢購併、裕隆大同攻海外

例如台泥,今年砸下超過新台幣四十三億元,購併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 SA,更名為NHΩA,一舉成為儲能系統建置容量全球第四大企業。同時也是台灣唯一具有綠能、電池、儲能、電動車快充事業的集團。

「台泥切入儲能,絕對不是只為了賺錢,我認為是東、西方的科技可以合併,一起幫地球往前走,」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對於保護地球環境總是語重心長,到各場合演講都再三透露出他對碳排嚴重的擔憂。

而另一碳排大戶台塑集團,在創辦人王永慶家族逐漸淡出各事業日常營運後,包括王文潮、王瑞瑜到二房的王貴雲,卻同時各自領軍切入電池及儲能,迫不及待要在石化之外,長出另一個綠色能源事業。

更不用說裕隆集團,旗下的裕電能源建置了全台灣最多的電動車充電樁,連保時捷電動車Taycan的快充站,都由他們興建、運營。
當然,充電站若能搭配太陽能及儲能,就能自成一個小型電廠,降低一旦大量電動車充電,對電網的影響。裕隆的儲能設備,已成功外銷美國,未來,還有機會結合到自家充電站。

場景換到大同。十月六日,大同的儲能系統,正式上線併網,參與台電電力輔助服務市場。螢幕上,橘色的線是台電系統頻率,每秒鐘都在六十赫茲上下跳動,也就是全台的供電和用電,時刻都在平衡。

另一條和橘線相反走勢的藍線,則是大同的儲能系統輸出功率。當系統頻率高過六十,表示目前供電較多,這時,大同便將多餘的電力存到儲能系統裡。反之,當某工廠的設備啟動,或一座電廠機組跳機,頻率迅速下滑,儲能系統能比任何電廠都更快速放電,維持頻率,避免今年五一三大停電的狀況發生。

協助台電維持頻率,這一天,四MW的儲能系統,幫大同賺了近七萬七千多元。「晚上睡覺,(儲能)都在幫我們賺錢,」大同智慧能源事業部微電網及儲能系統處長蔡知達說。

「這生意模式才剛開始,所以大家現在都很積極找地方在建儲能啊!」胡惠森說。

儲能,被新任的大同總經理何春盛稱為「大同最大的寶」。其實,大同早在五、六年前,就幫屏東林邊因海水倒灌造成土地鹽化的光采濕地,設置微電網。也就是結合太陽能、風力發電、發電機、儲能系統及負載管理,當大電網故障時,也能「孤島運轉」(不靠國家電網,自給自足達到)。甚至,他們還將這事業觸角延伸到菲律賓、緬甸,搶進海外。

當時小規模的試驗案,為大同練出比其他人更成熟的電力控制技術。「而且,我們算出來,儲能的Return(投資報酬率)比蓋太陽能廠更好,」何春盛說。
太陽能老兵改衝儲能!

應用百搭,還助台廠獨立運轉不斷電

同樣是再生能源生態的一環,比起太陽能,儲能對於企業來說,商機更加誘人。

國泰投顧十月出具的報告提到,「從台灣的儲能內需市場歷程來看,⋯⋯,穩定的綠能投資不再僅有太陽能單一選項。(儲能)投資回收時間將僅有太陽能一半時間。」

連老牌太陽能電池廠,都將儲能視為扭轉虧損命運的契機。

二○一八年底,新日光、昱晶與昇陽科三家慘虧的太陽能公司合併成聯合再生能源,重新出發,將事業範圍擴張到儲能。「搞製造我真的有點怕了,搞太陽能,賠了這麼多年,設備還沒折舊完,就已經沒有競爭力了。」太陽能老兵、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談到太陽能,滿滿的無奈。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70期

本文摘錄自‎

你的電動車就是電廠!

商業周刊

2021/第17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