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決戰時刻【封面故事-天下雜誌】

錢、病毒、全球化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最關鍵的時刻,鑽石公主號、新加坡國際會議、韓國教會⋯⋯,台灣周邊國家紛紛爆發群聚感染,即將開學、復工的人流,恐再推升疫情!

郵輪、會展經濟、一年14億觀光人次⋯⋯,全球化為各國帶來財富,也帶來風險。從SARS、伊波拉到新冠肺炎,傳染病更頻繁、傳播更快,對經濟衝擊更大。

當病毒強勢叩關,各國都面臨封關或繼續開放的兩難,台灣如何守住這關,把傷害降到最低?政府、企業、學校與個人該如何因應?

文—彭子珊、江慧珺
二月十九日,台灣出現第一例疑似新冠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社區傳播病例,人心惶惶之際。

晚間八點的桃園機場,零星的入境旅客中,出現了一位有喉嚨痛、鼻塞症狀的年輕外籍旅客,在檢疫官的帶領下,從發燒檢疫站走往偏遠的採檢站。

他四處張望、等待採檢的同時,一旁從口罩、護目鏡到防護衣,全身包得密不透風的醫護人員,則在醫師確認後,迅速從這位年輕旅客的鼻咽處,使用比一般棉花棒細長的拭子採樣,再把樣本放入運送培養基,準備送到實驗室檢驗。

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有沒有入侵他的身體,甚至隨之踏上台灣領土,很快會有答案。對抗病毒的戰役,這只是第一步。

「邊境管制是換取時間,」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詹大千解釋,這段時間不只要研發快篩試劑、擴大生產口罩,「還要等待境外疫情下降,流感的高峰期過去,避免大量病例和過度恐慌癱瘓醫療系統。」

想超越病毒跑在前面,不僅鬥智,更要團隊作戰,才能讓傷害降到最低。

決戰時刻逼近
社區傳播的肉搏戰開打


寒冬的盡頭,開學、復工的人潮陸續開始移動,而兩週潛伏期結束,發燒、咳嗽等症狀帶來的確診案例,也在中國以外地區急速攀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二月的前三個星期,中國以外的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就一三二例暴增到一千兩百例,漲幅超過八倍。

○二年冒出頭的SARS,在全球五大洲肆虐了九個月。○九年的A型流感H1N1則在九週內就傳遍全球。

眼前的新冠病毒,卻是更快、更猛,短短五週內就踏上全球四大洲,在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地,進入社區傳播的近身肉搏戰,台灣可能也不例外。

病毒來得頻繁,傳得更快,帶來的衝擊也與日俱增。(44頁)

其實,警報半年前就響過,我們卻沒能聽見。

去年九月,世界銀行和WHO合組的全球疾病預防監控委員會(GPMB,Global Preparedness Monitoring Board)發布的報告《危機中的世界》,就曾預警。

這份報告裡,WHO追蹤二○一一到一八年間全球的傳染病,將近一千五百件,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伊波拉、茲卡病毒等都包含在內。

「我們還沒有準備好,要處理一個快速移動,會引發呼吸道感染的致命病毒大流行,」報告中疾呼,各國政府、企業應強化自己的防疫應變體系。想不到,半年後的今天,就是驗收時刻。

決戰點1:郵輪
恐上船感染,下船傳染


兩週內驗出六二一名確診案例,相當於平均每小時增加兩名新冠肺炎患者的鑽石公主號,船上三千七百多位乘客與船員,開始分批下船回國,暴露出病毒跨境的全新挑戰。


鑽石公主號的乘客和船員陸續下船返國,會不會帶出另一波確診人數的高峰,唯有時間能證明。(Getty Images)

曾上船協助運送病患的神戶大學感染科醫師岩田健太郎在網路公開影片,訴說停泊在日本橫濱的鑽石公主號上,連病患與醫護人員出入的「紅區」和沒有病毒污染的「綠區」都不分,「狀況悲慘,打從心底覺得可怕。」

他解釋,維持醫護人員的健康,劃分紅區、綠區是防疫的基本原則,連口罩、手套、防護衣,也是有人穿著,有人不穿。包括政府派上船的救難人員都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對他傾吐心聲,「我們也覺得自己會感染。」

影片上線後隔天,正在自我隔離的岩田健太郎接受《天下》電訪時直言,因為日本沒有疾管署(CDC)這類傳染病專責單位,才會反應慢半拍,「日本政府官僚很會按照既有的程序做事,但不會思考對策。」

日本醫療管理學會理事的上昌廣,認為日本因應疫情的法規、組織架構落後,「他們只是在認真執行明治時代留下來的法規而已,」上昌廣在電話中對《天下》說。

苦思對策的不只日本,因為郵輪觀光的榮景來得很快,但傳染病的防治措施似乎還沒跟上。

國際郵輪協會(CLIA)預估,一九年全球郵輪旅客可望突破三千萬人次,全年二十四艘全新郵輪投入營運,創下歷史新高。

日本的郵輪旅客也在一八年創下新高,超過三十二萬人。若以一七年的郵輪掛靠次數推算,為日本創造的經濟效益至少三千億日圓。

不只船上的衛生管理,日本新冠肺炎確診破百例中,載過船上遊客的沖繩計程車司機,曾上船工作的橫濱檢疫官及兩位政府官員等,都是疫情向國內延伸的跡象。

未來兩週,走下鑽石公主號、威士特丹號等國際郵輪的各地遊客,會不會帶起另一波疫情高峰,只能靜待時間來證明。

決戰點2:會展
國際會議養出超級傳播者


近百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數在中國以外排名全球第四的新加坡,也在病毒的擾動下,陷入防疫兩難。


國際會議接連停辦,但先前到新加坡參加活動的各國人流,也成為接下來的觀察重點。(Getty Images)

在國際會議協會(ICCA)的二○一八年會議城市排名亞洲第一的新加坡,近年來,靠著大型會議、展覽、獎勵及商務旅遊帶動的娛樂、飯店、餐飲等,從無到有,串聯出規模驚人的成熟產業鏈。

但新冠肺炎的出現,正在撼動這個新興王國的根基。

原訂三月十九日在新加坡舉辦的國際失智症研討會,就是其中之一。

主辦單位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書面回覆《天下》時提到,原先報名人數超過一千三百人的這場盛會,超過兩年前在美國芝加哥的規模,最後還是在新冠肺炎的威脅下,宣告延期到十二月。

不能不謹慎以待,就是因為英國第一個確診案例華許(Steve Walsh),就是在新加坡參加銷售大會時感染新冠肺炎,又在經法國回英國的路上,傳給了十一個人,成為歐洲第一個超級傳播者。

一月中旬,新加坡貿工部高級政務部長徐芳達(Chee Hong Tat)才在EXPO 2.0的啟動儀式上致詞提到,一八年統計顯示,會展產業創造了三十八億新幣(約八四○億台幣),為新加坡GDP增加了○.八個百分點。

「一八年,來到新加坡進行會議、獎勵旅遊、展覽、商務旅遊在內的人數近三百萬,較前年成長了一二%,」徐芳達當時還強調,未來幾年,「要持續為企業活動打造強而有力的管道,」擴大會展經濟創造的效益。

深怕超級傳播者再現的擔憂,導致新加坡的國際會議一一叫停。

SARS期間,新加坡投入二.三億美元振興疲弱的航空、餐飲、零售等服務業。這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也公開表示,新冠肺炎的成本將更高,因為各國的經濟連結更深,「特別是中國,是區域裡的重要因素,」新加坡《海峽時報》寫到。


疫情不斷擴散,對觀光交通等服務業造成衝擊,經濟損失可能超越SARS留下的紀錄。(Getty Images)

決戰點3:留學生
大批外籍生返校開學,嚴防校園健康失守


根據聯合國統計,一七年,共有九十萬名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念書。

這些慷慨多金的年輕人,一度被世界各國視為拯救高等教育產業的財神爺。但一開始的熱烈歡迎,已轉為戒慎恐懼。擔心的是返校開學的大批陸生當中,可能會有病毒帶原者。


過去曾是學校重要財源的中國留學生,在疫情中成了多國拒絕入境的對象,漫長的開學之路,可能還要走一段時間。(Getty Images)

一月二十九日,一名中國留學生才從武漢回到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上課時,感覺身體不舒服而到學校醫務室求助,成為美國第八個新冠肺炎的確診案例。

他的出現,觸動了美國、韓國、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敏感神經,因為中國學生是支撐大專院校營利的重要支柱。

以美國為例,○六到一六年間的中國籍大學生就成長了五倍,總計三十二萬人。

在中國境外確診人數第一名的韓國,大專院校留學生當中,中國籍更高達四四%。眼看著三月開學在即,韓國政府只好趕快針對七萬名中國留學生分流管理。

據《韓聯社》報導,韓國教育部已在二月中旬請各級學校「鼓勵」還沒回到韓國的五萬名中國學生這學期先休學。已經入境的兩萬人中,則有九千人還在十四天隔離期等待觀察。

去年,雖然在台灣大專院校就讀的陸生人數,已經從五年前的四萬兩千人,降到不超過三萬人,佔比二四%,但因為邊境管制而無法趕回台灣開學的學生們該怎麼辦?還有許多難題待解。(50頁)

面對病毒強勢叩關,是該犧牲經濟利益,快速封關,嚴堵境外感染;還是維持開放,把心力放在減少重症及死亡病例的產生?

14億人全球跑!世界觀光客16年來翻倍


全球化發展讓病毒擴散的風險大增。2018年全球觀光人次高達14億,是2003年SARS爆發當年的兩倍,其中成長最多的就是中國。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較為嚴重的日、星,皆是陸客觀光財的受益國。

研究整理—陳貞樺、辜樹仁

隨著全球化,病毒擴散速度愈來愈快


人類跨國移動日益頻繁,傳染病的擴散範圍、影響層面變得愈來愈大。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確診人數在短短12週內突破7萬人,遍及5大洲29國及地區,全球經濟損失也預估較以往龐大。
封關與開放的兩難
日本部份管制入境客源,新加坡全面禁止入境


感染人數都高居中國以外前四名的日本和新加坡,兩國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

二月一日,新加坡就禁止十四天內曾赴中國的旅客入境,也暫停對中國旅客發出簽證。五天後,台灣對中港澳旅遊史的入境者,做出居家檢疫十四天的規定。

儘管全球已有超過六十個國家,限制中國旅客造訪。然而,一年湧入近千萬中國旅客,高居世界第二的日本,直到現在,仍對多數中國旅客敞開大門,只有對持湖北、浙江省簽發護照的中國旅客,以及只有對十四天內到訪湖北、浙江的外籍旅客發出禁令。

許多人認為,影響日本決策的考量之一,是日本政府喊出的「二○二○年外籍遊客四千萬人」目標,得靠陸客力挺。「去年夏天日韓關係惡化之後,韓國觀光客銳減,使得日本觀光產業更依賴中國旅客了,」《日本經濟新聞》社論寫著。

另一方面,原先也是陸客旅遊大宗的台灣,卻因總統大選期間的兩岸關係急凍,意外地因此「因禍得福」。

去年七月,入境台灣的陸客還有三十二萬人,結果新冠肺炎開始出現的十二月,急速掉到僅有十萬人次,遠低於新加坡中國旅客的二十七萬人、日本的七十一萬人,感染風險因此大減。

但那只是開始,多數專家言之鑿鑿,新冠肺炎未來將演化成另一種流感,可能年年來襲。同樣的醫療資源有限的台灣,面對病毒強勢來襲,怎麼打贏這場仗,不能只靠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還要長期準備的眼光,和全員投入的決心。(66頁)

守護台灣
醫院只是第一線,全民如何共同奮戰?


瘟疫向來考驗人性。曾經以小說《瘟疫》、劇本《圍城》等描述瘟疫在城市蔓延的法國文學家卡繆有句名言:「能夠對抗恐懼的,就是勇氣。」

台灣經歷腸病毒、H1N1、登革熱等多次傳染病入侵,卻也在資源有限下,鍛鍊出其他國家沒有的創意和韌性。科學家、醫師、護理師、藥師等,各個奮力拚戰,要把握這次機會守護台灣,一甩之前SARS死亡人數世界第三的遺憾。(54頁)

二月四日,衛福部網站首度招募邊境檢疫的護理志工。短短兩週,一百個面對致命病毒的無償工作名額,竟湧入近六百人報名,甚至有癌症初癒的護理師,急欲到第一線服務。

退役燒燙傷病房護理師楊敏莉,就是其中之一。


退役護理師楊敏莉(中)與現役護理師范伯辛(右)、高有成,擔任邊境檢疫護理志工。(王建棟攝)

五十四歲的她多年前離開臨床自行創業,幾年前投入護理志工,八仙塵爆時也曾支援燒燙傷照顧,「即便離開第一線,南丁格爾誓詞永遠記在心上,」楊敏莉滿是驕傲地說。

穿著志工背心、戴著外科口罩的楊敏莉,負責在旅客抵達發燒篩檢站前,核對資料。

偶爾遇到中港澳返台旅客,聽到需居家檢疫十四天就破口大罵。楊敏莉也耐著性子說明,「護理師就像當媽,把他們當孩子安撫。」

被問及遇到可能感染的旅客,是否會緊張?「還是會擔心啊!」楊敏莉直說。

她之前值班遇到一名台籍旅客,自首是從武漢飛往東京,待幾天後再返台,「我當下剉起來,但不能表露出害怕,就暫時保持一公尺以上安全距離,還好雙方都有戴口罩。」

將旅客帶到檢疫站後,她趕緊將口罩、手套都換掉,並且盡快洗手消毒。「因為後面還有很多旅客排隊,不能造成恐慌,」她解釋。

恐慌,就是病毒控制人類的頭號武器。全球化帶來各國經濟繁榮,跨國連結日趨緊密,病毒傳播的速度、樣貌也超乎以往。台灣能不能守住這關,把傷害降到最低,不只醫護同一陣線,還要靠每個人貢獻己力,不能掉以輕心。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92期

本文摘錄自‎

新冠肺炎決戰時刻

天下雜誌

2020/第6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