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線間 麻醉真相

動手術,靠關係、找名醫,但你是否問過:「誰來替我麻醉?」從醫美、生產、植牙到腸胃鏡檢查,麻醉應用愈來愈廣泛,可是,很少人知道,麻醉藥像毒藥,有效與傷害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手術中,外科醫師只管開刀,而你的呼吸、心跳、血壓、血氧,都是麻醉醫師在掌控。麻醉醫師,是讓你安全醒過來的守護者。

文.謝佳君攝影.陳弘璋
一名女性到婦產科診所接受巧克力囊腫切除手術,看似複雜度不高的手術,卻在麻醉後不久,臉色發黑、眼睛上吊,出現痙攣、呼吸困難等症狀,醫生試圖插管給氧,卻因氣管沾黏,無法順利插管,轉院急救仍回天乏術,她再也沒有醒過來。事發後,外界矛頭指向診所沒有麻醉醫師,但衛生局的回應是「診所符合設置標準規定」。根據《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確實只有「醫院」必須設置麻醉科,一般診所沒有強制要求要有「麻醉專科醫師」。

這是去年8月真實發生的事件,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一審尚未判決。但是,動手術卻沒有麻醉醫師,真的沒問題嗎?

很多人碰到需要開刀,會四處打聽,靠關係、掛名醫。可是,很少人會問:「誰來替我麻醉?我的麻醉醫師是誰?」躺上手術檯,手握手術刀的外科醫師,確實是讓手術成功的關鍵,但更多時候,讓你活著醒過來的,卻是麻醉醫師。因為,在開刀房裡,外科醫師只管開刀,其他包括病人心跳、血壓、呼吸、血氧、體溫,乃至尿量、點滴、出血等,都是麻醉醫師在控制,麻醉若出事,非死即傷,甚至變成植物人。

麻醉醫師和病人之間像風箏靠一條細繩默默守護

「幾分鐘後,病人就會睡著,我跟他之間的聯繫變成電腦螢幕上一連串的生理數據。之後手術完成,病人甦醒,我送他離開恢復室,我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病人既不會記得我是誰,也不會知道,我曾經在他睡著時守護著他⋯⋯」這是筆名「主動脈」的著作《麻醉科醫師的憂鬱》裡,麻醉醫師的寫照。

8、7、6、5、4、3、2、1,數秒之間,病人失去所有知覺,沉沉睡去。幸運的話,一覺醒來,生命中的一段時間,彷彿被偷走,這是麻醉醫師每天使出的「消失魔法」。

顧名思義,「麻」就是「不痛」,「醉」就是「不省人事」,麻醉另外還有一層目的,是讓病人「不動」。

傳聞關公一邊喝酒、一邊下棋,在沒有麻醉之下刮骨療傷。但是凡人畢竟不是關公,因為會「痛不欲生」,在沒有麻醉技術的從前,手術並不常見,170幾年前,全世界的外科手術加起來大約只有幾百次,今天則有好幾億次,這是麻醉醫學發展促成的。


▲很多人動手術只在意手術醫生是不是名醫、技術如何,卻很少關心誰在替自己麻醉。

「怕痛是人的天性,」振興醫院副院長、麻醉部主治醫師蔡勝國表示,小至拔牙、大至開刀,現代人追求無痛醫療,包括植牙、生產、腸胃鏡檢查等,都要求無痛,「現在講求人權,連死刑都在麻醉下進行。」

麻醉有效和有害僅一線之隔每1.3萬人就有1人死於麻醉

可是,麻醉真的只是讓病人睡著就可以了嗎?關於麻醉,絕大多數要動手術的病人,最擔心萬一麻藥給的不夠,或是手術時間比預期長,中途醒過來會痛不欲生。但從麻醉醫師的角度,真正的風險,不是病人中途醒過來會痛、會害怕,而是「醒不過來」。

因為,麻醉藥雖非毒藥,卻類似毒藥,能抑制呼吸和循環系統。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麻醉學及生理學教授歐瑟(Beverley A. Orser)指出,用來麻醉全身的麻醉藥,是現今臨床使用上最強效的神經系統活性抑制劑,會影響呼吸及心臟功能調節,因此,在「有效」與「有害(甚至致死)」劑量之間的差距極小。
尤其全身麻醉讓器官移植及開心手術等複雜手術變得可行,提高病人存活機會,但同時,麻醉藥的神經抑制作用,卻也讓病人死於麻醉的可能性更勝於手術過程本身。


▲麻醉藥的使用必須非常謹慎,需由專業麻醉醫師執行,否則反而可能對病人造成傷害。

即便在今天,麻醉已被認為非常安全、甚至理所當然,但歐瑟在文中指出,過去20多年來,與麻醉相關的死亡率始終維持在1.3萬分之1,也就是說,每1.3萬名病人便有1人死亡,這比率並不算低。

「癌症開刀,大部分人能理解手術有風險,但若因為麻醉出事走了,通常很難接受,」禾馨婦幼診所麻醉主治醫師林賀典說。

閱讀完整內容
康健雜誌第266期

本文摘錄自‎

生死一線間 麻醉真相

康健雜誌

2021/第2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