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遠距無牆大學密涅瓦 憑什麼比哈佛難進?

19國學生,自力敲定與蔡英文虛擬拜會

四月六日,全台灣正擔心清明連假造成新一波疫情高峰時刻,總統蔡英文在疫情期間接見來自十九國外賓,而且,沒有戴口罩。

這是總統府有史以來第一次線上會晤外賓, 對象是來自全球十九國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大四學生。三十分鐘的聊天,螢幕上不時出現微笑的表情符號,最後以線上大合照結束總統府有史以來首度「虛擬拜會」。

文●單小懿

Antonio Fowl Stark提供 密涅瓦大學

學制:無固定校區的4年制大學

師生人數:目前全球630位學生、70位教授

錄取率:平均2%

學費+生活費:1年平均約3萬美元

入學標準:a. 智力/動機測驗

b. 高中成績

c. 校外事蹟 二○一四年開始招生的密涅瓦大學,以古羅馬神話中智慧女神密涅瓦為校名,顛覆傳統大學學習模式;大學四年全以線上學習平台授課、沒有實體校區,輪流在七個城市居住,包括:大一在美國舊金山、大二上在韓國首爾、大二下在印度海德拉巴、大三上在德國柏林、大三下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四上在英國倫敦,大四下則在台北。

該校開辦五年多來,平均錄取率為二%,低於史丹佛大學的四%、哈佛大學的五%,是全世界最難進、錄取率最低的大學。去年第一屆畢業生,其中有十位申請美國常春藤盟校的研究所,錄取率為一○○%,是錄取率最高的大學。

台北做為密涅瓦大學第七個據點,一百位學生在今年一月初抵達台灣,立即體驗總統大選。大選後不久,學生跟學校同仁聊起在台北想做什麼特別的事?「我們要到總統府見總統!」

從那天起,密涅瓦的學生開始想辦法找聯絡窗口、協調意見。COVID-19疫情升高後,超過八成學生提早離開台北,好不容易取得總統府同意,最後協調十九個國家的時區時間,終於在四月六日完成他們的夢想。「不管別人怎麼說,我們想做什麼事,會努力讓它發生,」活動發起人之一莉柏蒂(Liberty Pim)說。

這所無牆學校不但吸引各國菁英申請,過去每個月有五十多所學校或企業尋求合作。受疫情影響,這兩個月超過一、兩百所學校、企業尋求合作,多了兩、三倍。

為什麼一個使用遠距離教學取代實體校園、教室的大學,會成為全球最有效能的學習平台?它,顛覆了什麼?
顛覆一》選人標準 傳統學校看成績機挑學生vs.它從特質、動機挑學生

「所有學習平台的目的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反過來說,學習動機強的學生,能讓學習平台發揮較佳效能,」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助理教授李大偉說。可以說,學習平台要有效能,關鍵在學生特質,該校從一開始入學篩選,便是用學生特質做為篩選標準。

有別於傳統大學用分數做為評估學習動機的重要指標,認為學生學力測驗和學校成績、學習動機高低成正比,該校不用入學考成績,而是以自家選用的智力和動機測驗,取代傳統的SAT學力測驗。

「 智商看能力, 動機看意願,」密涅瓦大學亞太區總監羅凱(Kenn Ross)說,「有能力、有動機是我們要的人才特質,而不是會考試的人。」

該校也看高中在校成績,但重點不在看某些科目分數獨強藉以找出專門人才,而是看在校成績是否每科表現平均。羅凱解釋,通常在某些能力特別強的學生,好比數理資優生,傾向把擅長的科目表現好,其他科目低空飛過,「這種成績單在我們解讀是『認真不足』;學習動機強的學生不會挑食,就算自己不擅長的科目,都會努力找方法改善。」

最後一項是校外成績。「我們不要只關心校內成績的學生,未來的人才必須對『我』以外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並且積極參與,」羅凱說。

去年進入密涅瓦大學決策分析研究所就讀的台灣學生李佳達,他的工作經驗包括律師、興櫃科技公司法務經理、心智圖講師、歷史作家,在學期間寫小說還曾拿過文學獎。

學生未必都要像李佳達這般「斜槓」,來自英國的大四生莉柏蒂,進入密涅瓦的前一年在旅遊中探索自我,「前半年獨自在不同城市旅行,後半年回到英國,開著露營車停在海邊生活,邊在酒吧打工賺錢,」她說。「多元的好奇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當責、素質和動機,是密涅瓦看重的特質,」李佳達歸納,「否則進去也很難撐下來。」

顛覆二》教學核心 傳統大學培養專業能力vs.它教複雜認知功能

要把一群「最強大腦」培養成未來人才,教學設計也得與傳統大學不同。

傳統大學的做法是:學生在入學前選好科系,未來四年學習科系相關的技能和知識,由易上手的應用面逐漸深入抽象的哲學面。密涅瓦大學剛好顛倒,大一頭一年不分科系,所有學生在舊金山據點修習「基石課程」(Cornerstone Courses), 包含形態分析、實證分析、多模組溝通和複雜系統(編按:一種研究系統內各組成要素之間關係如何引起其集體行為,以及系統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並形成關係的科學方法)四大主題,分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創意思考、有效溝通和有效互動四種核心競爭力。

大二,學生離開舊金山,開始到全球六個城市生活,同時從人文學科、電腦科學、商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五大領域,選擇有興趣的領域做線上學習;大三再進一步選擇該領域裡的主修。到大四,課程減少一半,重點是畢業作品,畢業考則是每位畢業生要以畢業作品為題開課當老師,同時也要選十四堂其他同學開的課當學生,綜合畢業作品、當老師、當學生的分數做為畢業成績。

下了線,學校在七個城市都各自有負責學生事務的同事,負責安排課外體驗活動,諸如當地家庭的參與觀察、當地職人的參訪。活動過程中,全都要討論、對話。例如在台北一場與前交通部長毛治國談複雜系統的參訪,原本毛治國安排演講活動,最後應校方需求改成互動式工作坊形態。透過這些交流,讓學生在跨產業、跨文化的不同情境,將大一學習的思考工具隨時轉換運用。

大二開始輪流去全球六個城市,每四個月換一個城市,讓學生習慣在變動不同居住地的狀態下持續學習。「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了習慣不穩定,你得學會自己創造穩定感,」莉柏蒂說。

「這套教學哲學分為兩大塊:深度思考(deep processing)和跨領域運用(using and making association),」密涅瓦創辦人尼爾森(Ben Nelson)接受商周獨家專訪時說,「藉由深度思考,學生會記得而且學會知識,然後把學到的知識跨領域、跨情境使用,目的在讓學生能夠完全主動學習。」

要讓學生「完全主動學習」,密涅瓦不花力氣在設計有趣的內容或軟體機制以刺激學習動機,而是想辦法創造忙於燒腦的學習環境,並且嚴格執行。「所有課程都由學校規畫,學生不選課,老師不設計課綱,」尼爾森解釋,「學習才有邏輯和連貫性。」

密涅瓦學生一週連續上課四天, 每天八點準時開課, 上課流程是:課前閱讀、寫課前作業→一上課以小測驗來確認有準備→輪流發表課前作業→小組討論和全體討論→課後作業、下次課前閱讀和課前作業。除了課前、課後,中間那三段步驟,老師都會參與。

平均每位學生一天要花十小時在閱讀、上課和寫作業,課程內容每天不同領域,外加週五安排課外活動學習;作業沒寫視同缺席,缺席要回看課程錄影做為補課,同時還有新的作業,請假比上課的負擔更重。

校方對老師的要求也同樣嚴格,這所學校不強調名師,而是方法。老師授課會被全程錄影,也有校方人員同步觀察,以確保老師按照學校課綱走。例如,依照不同課程內容,老師交叉使用討論、質疑、辯論等互動方式引導學生發表觀點,取代傳統的單向演講式教學;又例如課後,老師要回看課程錄音、錄影,同時進一步回饋給學生。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分析密涅瓦教學法有高效能,關鍵在於創造主動學習的環境。老師由傳統的學科專家、學習教練,轉為引導者,藉由誘發同學的思辨,把教室的話語權讓給學生,進而主動、深度的參與,訓練學生複雜的認知系統。

顛覆三》學校功能 傳統校園兩者合一 它分離學習和社交

密涅瓦大學的「校區」包括線上學習平台和跨國宿舍,沒有實體校園,被稱為「無牆大學」。用線上學習平台重現古希臘時期公共領域,以辯論、討論的方式追求知識和真理,用七個不同城市的居住經驗,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做跨文化、跨地理的轉化,學會解決不同環境的問題,顛覆十二世紀以來有校區、有集會的近代大學模式。

李大偉認為,近代大學演變到現在,上課變成學習和社交的混合產物,密涅瓦大學把學習歸到線上和人際生活歸到線下,線上互動學習創造虛擬的一對一學習情境,反而讓學生非專注學習不可。

「線上學習會蔓延到日常生活,讓自由活動時間非常有限,你花時間交朋友就沒時間學習,你要跟上學習的速度就得犧牲社交,」莉柏蒂說,「這讓我學會安排生活事務的先後順序。」

適合數位學習關鍵:本身願意破框、可承擔壓力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應密涅瓦大學,學習負擔重又雜、節奏快、校規嚴,加上高度互動,無論原本多聰明、自信的學生,來到密涅瓦必定遇到挫折。與逆境共舞的韌性是享受密涅瓦的關鍵,也是學生帶走的最佳畢業祝福。

以今年的碩士班入學二十人來說,將近一半要輟學,「原因一是:許多碩士生都在職,在密涅瓦要半工半讀應該沒辦法睡覺,熬沒幾天身體就垮了,」李佳達說,「其次是密涅瓦重視應用背後的邏輯思考,好比不問軟體工程師怎麼寫程式,而問他程式背後的邏輯,不少同學答不出來,挫折感很大。」

其實各種教育平台教育目的不同,除了像密涅瓦要訓練複雜認知能力,也有的平台是培養基本學力,或僅提供基礎、先備知識。這些平台沒有好壞高下,關鍵在學習者本身願意破框,勇於學習。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總要等黃昏到來,才會展翅翱翔。」意思是知識必須經過時間、思考和經驗的淬煉,才會成熟為解決問題的智慧,這也是密涅瓦大學帶來的最大啟示。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92期

本文摘錄自‎

全遠距無牆大學密涅瓦 憑什麼比哈佛難進?

商業周刊

2020/1月第16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