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通靈少女」如何讓世界看見不同的台灣?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謝雅真」已經成了全台灣知名度最高的高中生。

她白天在學校上課,晚上是廟裡的「仙姑」,為信眾和鬼神溝通問事。

她就是HBO Asia首部中文發音原創影集《通靈少女》的女主角。

《通靈少女》是由HBO Asia、公視和新加坡棱聚傳播(IFA)共同製作,也是HBO的第五部亞洲原創影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二十三個國家同步上映。

天下雜誌 第621期

「謝雅真」有多紅?「這部作品在亞洲不同地區都有非常好的評價,相當受歡迎,」HBO Asia執行長施鵬騌說。

新加坡華人、三十歲的攝影師藍愛維,也是其中之一。剛看完《通靈少女》第一集不久的她,直言「這個故事很有趣!」

綜合少女、人際關係及台灣宮廟文化的多重元素,吸引她想再看下去。「佛教、道教的元素,對新加坡而言很常見,我們可以感同身受,」她對《天下》記者說。

感同身受的,不只藍愛維。《菲律賓商業世界報》(BusinessWorld)報導,四月二號首映後,《通靈少女》在新加坡的收視率超過其他HBO Asia原創影集。

在台灣,收視率也節節攀升。第三集播出後,收視率衝上二.〇九%。

收視率破二的隔天,擔任《通靈少女》監製的公視國際部紀錄片平台經理施悅文坦言,觀眾的熱烈回應讓她有點意外。

她觀察,很多影視圈的年輕人一直覺得西進中國是唯一選擇。現在發現原來還有「南進」這條路,「有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

《通靈少女》的南進之路,走了六年,靠的是細節上的精心設計和不斷進化。

二○一一年,《通靈少女》的導演兼編劇陳和榆,拍了一部三十分鐘的短片《神算》。

 

台灣宮廟元素╳少女成長故事


當時二十五歲的他,還在台藝大念書,為了課堂作業,從《蘋果日報》的「人間異語」訪談中,尋找故事的靈感。

他偶然讀到一個在宮廟做靈媒的女生,用勵志的口吻,勸人不要迷信。充滿戲劇化的衝突,立刻抓住了陳和榆的心。

那個靈媒,就是化名「索菲亞」的劉柏君。因為天生陰陽眼,而被視為「帶天命」的她,曾出書寫下靈媒生活的為難。

她在《靈界的譯者》書中坦言,靈媒生活的種種壓力曾讓她喘不過氣,讓她哭著對大人說,其實自己什麼都看不到。

「我在大學時遇到心儀的男生約我出去玩,結果我只能晃點他,因為我不敢讓他知道我當時的『職業』,」索菲亞寫道。

索菲亞試著兼顧學校生活和宮廟世界的掙扎,成了陳和榆鏡頭下的故事原型。

白天上學,晚上做「仙姑」的《通靈少女》裡,宮廟的燒符、閩南語,都礙於部份國家的電視規範,而無法原版呈現。(HBO Asia 提供)

 

「宮廟就是一個慾望投射的地方。大家來這邊許願,每個人求什麼,背後都有他的故事,」陳和榆說。

從三十分鐘的短片,走到全長六集的《通靈少女》。故事主線也從少女的靈媒生活,向外拓展到三線並行,在謝雅真的感情生活和宮廟的財務問題上更多著墨。

《神算》主角的人際關係以棒球社為中心;《通靈少女》的謝雅真則成了戲劇社的社員,和轉學生何允樂發展著似有若無的情感。

施悅文透露,導演提出後,製作團隊經過大量討論,HBO也認為,棒球對於東南亞國家民眾,是個極為陌生的運動,所以才改成各國都能接受的戲劇社。
討論過程中,製作團隊常問自己,「觀眾看完這集,他的pay-off(回報)是什麼?滿足是什麼?」施悅文說。

也因此,劇情設計上除了讓主角謝雅真帶觀眾解謎,還多加了幽默的配角,提供情緒的滿足。

用「中華隊」精神追求高質感


為了讓二十三國的觀眾願意在電視機前坐上一小時,劇組拿出「中華隊」的鬥志來打這場仗。

「我們都會開玩笑說,人家HBO前一部可能播《冰與火之歌》,後面播《通靈少女》。質感差太多的話,我們也覺得不好,」陳和榆說。

為了拚出質感,從劇組的籌備開始,就有許多考量。個人風格、想法、經驗都得納入考慮。

「比較有趣的是,剛好當初找的人都有電影經驗,我們就可以確定工作習慣或標準比較接近,」擔任製片的劉瑜萱坦言。

這群平均年齡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就這樣走上國際合製的冒險之路。

一路走來,三十一歲的陳和榆坦言,「處處都是困難。」

天下雜誌 第621期

帶著這批30歲左右的年輕團隊,導演陳和榆(右)還在摸索,要挖掘更多台灣在地的好故事。(HBO Asia 提供)

 

以時間為例,三十分鐘的《神算》拍攝期一週,但《通靈少女》一集也是一週。要用電視的預算,拍出接近電影的質感,成了陳和榆心頭的一大壓力。

「怎麼在初衷和市場考量間取得平衡,也是困難,」陳和榆說。

比方說,閩南語是台灣宮廟獨有的文化象徵,但新加坡的電視台禁止方言,為了保留台灣元素,最後只好在國外的版本加上配音。

燒符做成符水的儀式,碰觸了「聖水」在不同宗教裡的敏感議題,也打中部份國家電視播出尺度的底線。最後,HBO只好分版處理,在HD版本播出時,裁掉相關片段。

創作過程中不同文化的衝撞,也讓製作團隊留下新的收穫。

在陳和榆的心裡,開始摸索屬於台灣的類型片,究竟應該長什麼樣子?

「一定要讓觀眾了解到,這是有血有肉,存在我土地上的,再去結合類型片的元素,我相信一定會很精采,」陳和榆說。

《通靈少女》從青春校園的類型出發,融入靈異和奇幻的元素,把台灣文化推上國際。

這群年輕的創作者,渴望發聲,不怕冒險,還要帶著「中華隊」的精神,在國際上闖出一片新視野··· 閱讀更多

天下雜誌 第621期

本文摘錄自‎

《通靈少女》如何推台劇「南進」

天下雜誌

2017/4月 第6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