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被趕鴨子上架?

台積電赴美設新廠

台積被趕鴨子上架?圈內人:第二波貿易戰開打


台積電一反過去謹慎作風,火速發出聲明證實設廠,震驚產業界。隨即,美國商務部頒布新規定,向華為開刀。這一連串大動作,會是第二波中美貿易戰開打的前兆?

文—陳良榕


▲台積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因為新廠的規模、技術規劃均與南京廠(見圖)類似,且背後都有政治因素,業界因此將兩者都戲稱為「樣板廠」。(台積電提供)

「出乎我意料之外,」一位美系外資分析師坦承。當《彭博》、《華爾街日報》在五月十五日凌晨,相繼刊出台積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的報導,而且,幾個小時後,台積即公告承認。

這個已沸沸揚揚地傳了一年,在政治、產業面都牽扯甚廣的投資案,竟以此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發生,讓這位在台積內部人面極廣的資深分析師,相當震驚。

台積表示,亞利桑那廠預計二○二一年動工、二四年量產,將月產兩萬片五奈米製程晶圓。此專案支出預計一二○億美元。

一個月前的台積法說,劉德音雖然首度承認「正在積極評估美國建廠計劃」,且強調美國建廠「中間有個成本落差(cost gap),現在還無法承受。」顯然還在四處物色、與美國政府談判階段。「應該沒這麼快,」當時這位分析師這樣想著。

他認為,台積這次的決定,應該十分倉促,甚至有點「被趕鴨子上架」。

證據之一,這回台積的新聞稿措辭十分小心,用台積公司「有意(intention)於美國設立先進晶圓廠」,「連『計劃』都沒有用耶,這個很奇怪,」他說。

不少業界人士,包括前巴克萊證券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都認為,台積有點突然的設廠公告,與接下來震撼美、中科技業的另一個美國政府重大宣示有關。

美國緊接出手擋華為

美國商務部在台積宣布美國設廠的幾小時後,宣布新規定,要求採用美國科技、賣給華為的半導體產品,一律須取得美國政府許可。遠比過去的「美國技術含量一五%」以上才受限,更為嚴苛。

「這是第二波中美貿易戰開打,」一位美國半導體業副總經理看完這個新規定後評論。

台積銷售給華為的晶片,顯然首當其衝,未來能否出貨,完全由美國政府決定。台積在美國發行的ADR,也因此在五月十五日大跌四.二%。

美國務院經濟發展與能源環境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台積電在中國的業務量大概是一○%至一二%,且主要來自華為,因此,台積電也會受到限制,除非他們獲得許可,這點無法保證,而且我們不預期這會發生。」

中美選邊站的難題解方

幾個半導體業相關人士,一看到台積亞利桑那廠規劃月產兩萬片十二吋晶圓的規模,第一時間都想到同樣規模的南京廠。

台積在二○一六年宣布興建南京廠,導入十六奈米製程。當時,十六奈米正是台積量產的最先進製程。但兩年後南京廠量產時,由於台積最新製程已前進到十奈米,南京廠成了落後一代。

亞利桑那廠的狀況也類似,規劃生產的是台積最近剛量產的五奈米,但等到四年後量產,已是落後一到兩代了。「五奈米不會是尖端製程,因為三奈米會在二○二二年投產,接下來的二奈米,會在二○二四或者二○二五,」伯恩斯坦證券寫著。

因此,台積在中美都要求選邊站的敏感時機,做了巧妙的平衡,在中、美各設一個同樣規模、類似技術水準的半導體廠。

至於產能,伯恩斯坦證券估計,月產兩萬片,只佔到四年後的台積總產能不到二%。由於蘋果對先進製程的需求是每月六到十萬片,美國廠也遠遠不夠蘋果使用。因此,預計亞利桑那廠生產的,該是敏感度最高、最需要在美國製造的軍用晶片,例如戰鬥機用的處理器。

也因此,伯恩斯坦證券在五月十五日發出給客戶的報告標題,便寫著,台積美國新廠是「維持中立的最低代價。」

然而,為何台積選擇的是亞利桑那州,而不是台積美國八吋廠WaferTech所在的華盛頓州周邊?

台積的業界地位,已從「快速跟隨者」,變為「領航者」。未來在美國設研發基地,搶世界最優秀的半導體人才,已經勢在必行。(王建棟攝)


▲台積的業界地位,已從「快速跟隨者」,變為「領航者」。未來在美國設研發基地,搶世界最優秀的半導體人才,已經勢在必行。(王建棟攝)

新廠址選在對手的大本營

「挖人比較好挖,」一位分析師直接了當地說。

亞利桑那州是英特爾最先進產能所在,位在鳳凰城附近的錢德勒最新的四十二號晶圓廠(Fab 42),將量產七奈米製程。

這裡也曾是美國製造回流的象徵。川普在一七年時,也曾到亞利桑那主持開工儀式,英特爾當時宣布要投資七十億美元,「打造全世界最先進的半導體廠。」

根據當地媒體報導,英特爾是鳳凰城最大雇主,有一萬一千個員工,包括三個舊廠,最先進的四十二號廠,更是英特爾第一個導入EUV製程的工廠。

「去這裡,可以近水樓台,」一位公司距離鳳凰城僅有幾小時車程的美國半導體廠主管表示。
一位公司在亞利桑設廠的半導體外商主管表示,不久前也傳出英特爾有意將亞利桑那一個十二吋舊廠連帶員工整個賣給台積,這樣不用從頭蓋起,「跳過建廠的痛苦期。」劉德音也承認考慮併購其他公司舊廠,也持續物色中。但顯然最後放棄這樣的選擇。

一位分析師表示,一般買舊廠都是都要求連人帶廠一起接受,但台積向來抗拒接受其他公司的資深員工。「就跟(專用大學新鮮人的)長榮一樣,它要形塑自己的企業文化,」他說。

的確如此,過去業界、台積主管在說明,為何台積遲遲不到美國設廠,通常重點都擺在人力,抱怨美國員工「不加班」、「沒有紀律」,而且「貴」。

掌管台積研發大軍多年的前營運長蔣尚義,之前告訴《天下》的一個故事很具代表性。

多年前,一位美國半導體廠主管好奇地問蔣尚義,為何台積研發效率這麼高?蔣尚義說,「我在台灣研發的晶圓跑得比你快三倍。就算你比我聰明兩倍,我還是打敗你。」

為什麼?

原因是台灣大學生畢業都要服兵役,嘗過半夜值班站衛兵的滋味。所以,這些工程師退伍後進了台積電,「我叫他晚上加班,他覺得理所當然,就跟當兵一樣嘛,也不會抱怨,」蔣尚義告訴那位美國主管,「你的研發工程師,你叫他晚上來加班看看,他不會加班的。」

「所以我的研發晶圓,一天跑二十四小時,你只跑八小時,我當然比你快三倍,」蔣尚義回憶,那位美國主管聽了後啞口無言。然而,時代已經悄悄地變了。台積、台灣工程師昨日的優勢,可能會變成明日的劣勢。

角色變了,改向全球人才招手

新一代台積工程師,多是研發替代役出身,沒站過衛兵。對於工作的期待、服從性,也與吃苦耐勞的五、六年級生大不相同。

台積的業界地位,也從「快速跟隨者」,變為「領航者」,要帶領全球半導體產業,在新材料、新電晶體結構做出突破,讓摩爾定律繼續往下走。

台積資深研發副總侯永清,在不久前的媒體採訪,罕見地透露了台積未來擴充研發大軍的企圖心,引起業界矚目。

他表示,現在台積一年招收一百多名尖端的博士,而且,十年後,需求會激增到一年二五○至三百位博士。

然而,台積估計若政府和學校沒有擴大培育人才,到了二○三○年,全台灣半導體相關的博士一年也就只有三百位畢業。

這不是台積第一次公開談論台灣科技人才不足的問題。然而,若對照起一個月前,劉德音在法說會的一段出人意表的談話,則透露出弦外之音。

當時,多位分析師反覆追問美國廠的規劃。劉德音第一次被問到時,竟回答,「長期來講,與其說是為風險管理,還不如說是為了利用全球人才(global talent)。」

「這是我第一次聽他這樣說,」一位台積前主管說。他認為,台積的確有在美國設研發基地的可能,「因為美國有很多半導體人才,不願意到台灣工作。」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積在亞利桑那設廠,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好選擇。

消極面來說,可減緩來自美國的政治壓力。

積極面來說,台積可以亞利桑那廠為起點,建立一個兼具研發功能的美國製造基地,再利用鳳凰城周邊,距離半導體公司雲集的南加州僅幾小時車程的優勢,開始廣招美國研發人才。

「(亞利桑那廠)就是一個starting point(起跑點),」一位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副總說。
閱讀完整內容
天下雜誌第698期精華版

本文摘錄自‎

台積被趕鴨子上架?

天下雜誌

2020/第6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