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門戶機場,台灣落後香港22年?

機場是國家重要指標,它的大小與流量代表當地的繁榮度和國際化,造型和美感則代表居當地人的文化觀和品味,所以,機場是國家的門戶。
遠見雜誌"
一年多前建築界有件大事,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舉辦國際競圖,大師雲集,最後選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羅傑斯(Richard Rogers)。台灣也將擁有一座具有上乘美學、新潮的機場作品,眾人喝采。

另一件機場大事更與你我息息相關,連接台北到機場的捷運即將驗收完畢,長期緊繃的官員有了笑容,苦等多年的民眾更笑得燦爛。過年後,機場捷運通車的好消息,的確博得「掌聲響起」。但去年還有一則外電,香港機場快線啟用18年後,車廂已老舊而全面換新。原來,香港機場捷運早已汰舊換新,而我們才將完工、等待啟用。

先來看香港赤鱲角機場。1990年啟德機場不敷使用時,著手規劃新機場與快線,92年「邀請」普立茲克獎得主福斯特(Norman Foster)設計,兩年設計、四年施工,1998年完工啟用,立刻成為流量全球前三大、造型和美感令各國驚豔的香港門戶。同時,規劃之初就學習歐美,也興建機場捷運,92年設計、94年動工、98年完工,與機場同步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但要建造一座領先世界的機場,卻是雙方91年簽訂回歸協議中重要的一環,當時進步的英國和落後的中國都要完美的機場與捷運。

該檢討的是行政、設計、工程、管理

再來看台灣桃園機場。第一航廈不敷使用時,也在1990年前後規劃二期航廈,與香港機場同時起跑,我們「交給」黨營事業中華工程來設計建造,於2000年啟用。

兩個門戶前後落成,赤鱲角機場外型大器、空間明快、細部優美;而二航廈外型臃腫、空間老陳、內裝平庸。當時,進出兩座機場真是天壤之別。講起機場,香港人,抬頭挺胸;台灣人,抬不起頭。

更讓人痛苦的是機場捷運,他們快線同步完工,市中心到機場一氣呵成;我們同時起步,1996年由省府招標,香港人享受便捷快線的四年後,我們卻因種種政商因素,竟然停擺。2003年起政府自行興建,扁政府、馬政府、蔡政府先後施政後的今天,香港快線19年後,我們才等到通車。

國家門戶呢?我們終於在香港邀請福斯特的23年後,也在「落後」的中國陸續由國際大師完成北京、上海、深圳等三知名機場後,開始設計,預計2020年完工,如果工程順利,晚香港22年。

我說的是,如果工程順利。

香港歷經兩國政府,台灣歷經全部的四任民選總統,我們需要檢討的不是民主與否、政黨輪替與否,關鍵是台灣的公共行政、設計、工程、管理都落後。當我們聽到第三航廈喝采聲、桃園捷運掌聲的同時,其實,聽到的是22年心酸的聲音。
(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本專欄由劉育東、劉維公、姚仁祿共同主持。)···閱讀更多

遠見雜誌

本文摘錄自‎

偷學成功者的運動筆記

遠見雜誌

2017/2月 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