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下的過剩農產品 免不了遭銷毀厄運

飯店、餐廳、商家歇業,學校停課

新冠肺炎爆發初期,許多美國民眾擔心物資缺乏,瘋狂搶購。如今美國大規模封城,農產品需求急降,使得許多供應商銷毀過剩產量。

大衛‧亞貝拉尼(David Yaffe-Bellany)
《紐約時報》記者,主要報導食品產業等相關新聞。

麥可‧科克瑞 (Michael Corkery)
《紐約時報》記者,主要報導金融體系對於消費者、企業與環境的影響。

譯者‧連育德


Joseph Haeberle © 2020 The New York Times

來到美國的威斯康辛州與俄亥俄州,農家正在把成千上萬加侖的鮮乳倒進潟湖與糞坑。愛達荷州有個農家挖出大土溝,掩埋一百萬磅洋蔥。佛州南部原本是美國東部的農產品供應重鎮,如今只見牽引機穿梭在菜園,把熟成的蔬菜再剷進土裡。

新冠肺炎爆發的前幾周,美國民眾擔心生活用品短缺,瘋狂搶購義大利麵、衛生紙等物資,但現在情況逆轉,許多大型農家又面臨另一種衝擊,幾千萬磅的生鮮農產品滯銷,只好想辦法銷毀。

美國飯店與餐廳歇業,學校停課,使得一些農家有超過半數的產量乏人問津。民眾現在幾乎每餐都在家吃,雖然帶動零售業者的食品銷量,但很多易腐食物在幾周前已經種下,準備供應給學校與商家,零售業無法全數吸收。

食物的浪費量實為驚人。美國最大乳製品合作社美國酪農(Dairy Farmers of America)預估,農家每日倒掉的牛奶高達三七○萬加侖,有一家雞肉加工廠每周絞碎七十五萬顆雞蛋。

捐贈需求激增 但食物保存不易

許多農家見食物銀行或長者送餐服務的需求激增,選擇捐出部分剩餘農產品。只是,慈善機構的冰箱與義工畢竟有限,沒辦法全部接收。

此外,農家已流失一半的付費客戶,如果還要收割、加工,把農產品送到食物銀行或其他有需要的機構,對財務都是壓力。把剩餘農產品外銷出口也不可行,因為許多國際客戶在疫情中同樣自身難保,而且近期匯率大幅波動,出口無利可圖。

正值美國民眾財務困頓,數百萬人突然失業的此刻,農家竟然必須銷毀生鮮農產品,在這個疫情肆虐的世界中,顯得格外諷刺,反映出經濟前景瀰漫著未知數,而包括農業在內的眾多產業,因突然要轉變運作模式,適應有難度。
就算有些農夫把新鮮蔬菜剷回土裡,還是得重新耕種一批,期望收割前經濟會開始好轉;但如果餐飲服務業仍舊停擺,這批作物可能照樣要銷毀。

疫情也讓農家們重新學習民眾的消費習慣。原來,大家在居家隔離期間自己開伙,蔬菜攝取量反而少很多,因為上餐廳吃飯時,蔬菜都已經備妥在餐點裡了。

「民眾在家裡不會炸洋蔥圈來吃。」第三代洋蔥農麥爾斯說。旗下農田橫跨奧勒岡州與愛達荷州邊界的他說,供給過剩的問題沒有好的解決方式。他最大的客戶是加州、紐約州的餐飲業者,現在都已經歇業,他只好把五十磅大包裝改成小包裝,方便銷售給生鮮雜貨店。他也開始把洋蔥冷凍,但是空間有限。別無選擇之下,麥爾斯把幾萬磅洋蔥埋進土溝,任它腐爛。

食物銀行原本以提供加工食品為主,但過去幾十年逐漸轉為生鮮農產品,但備餐耗時,運輸成本又高,加上如今疫情導致志工短缺,更是雪上加霜。

食物浪費的問題,在乳製品業尤其嚴重,因為不管有沒有買家,乳牛每天還是要擠乳好幾次。


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美消費急凍,許多農民面對賣不出去的產品,只能忍痛丟棄或銷毀,苦不堪言。Rose Marie Cromwell © 2020 The New York Times

加工、分裝、物流,成本龐大

乳製品的主要客群,如學校、咖啡館,需求全都沒了。乳品加工廠的客戶不但減少,每年這時偏偏正是乳牛泌乳高峰期。國際乳製品協會(International Dairy Foods Association)指出,美國目前約有五%的牛奶供給被酪農倒掉,如果店家與學校再關閉幾個月,傾倒量預計加倍。

為了避免這樣的下場,酪農團體正在想辦法找出哪裡可以吸收過剩牛奶,甚至遊說披薩連鎖店增加起司用量。

然而,把乳製品從餐飲業者轉送到零售商,還有物流障礙必須克服。比方說,許多加工廠以大包裝乳酪絲供應餐廳,或以小盒牛奶供應學校,機具有固定規格,並不適合零售業的包裝。要改成小包裝起司或瓶裝牛奶拿到生鮮雜貨店賣,工廠改裝費用動輒幾百萬美元,有些加工廠覺得根本不值得。

「餐廳需求又不是永遠消失。」乳業分析師古德說:「就算能從大包裝改成小包裝,投資也可能看不到效益。」

家禽加工廠以配銷給餐廳為主,而非零售店面,同樣面臨物流考驗。雞肉加工廠桑德森農場(Sanderson Farms)現在每周銷毀七十五萬顆雞蛋(相當於總產量的五.五%),送到化製廠加工成寵物食品。桑德森農場執行長桑德森最近向分析師表示,公司甚至考慮讓雞隻安樂死,避免賤價銷售的下場,但是他們最後並沒有這麼做。

桑德森農場日前捐出一部分雞隻,對象除了食物銀行,還有為緊急醫療人員供餐的機構,但是,公司財務長考克洛說,孵出幾十萬顆雞蛋後送給慈善機構,沒辦法再撐下去,「我們畢竟是賣雞賺錢的。」他說。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第1218期

本文摘錄自‎

封城下的過剩農產品 免不了遭銷毀厄運

今周刊

2020/第12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