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教育跨界要成功,台灣還需催油門

撰文‧賴若函

延燒多年的線上學習風潮,在台灣逐漸趨於疲軟,當各國積極強化合作腳步時,台灣如何透過政策先行,讓教育資源在翻轉教育的浪潮下發揮更大影響力,是當務之急。
▲線上學習正夯,讓人可隨時隨地上網選修各大名校課程,連歌手蔡依林也趕上熱潮。

線上學習風潮不停息,知名歌手蔡依林日前在社群網站PO出照片,表示自己透過台大開放式課程,上完了台大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的《莊子》課。她形容課程精采,有如「把《莊子》當作韓劇在看」、「《逍遙遊》看到哭了」。

跨越課堂、年齡、身分限制的線上學習,近十年發展迅速。《巨科技:解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社會大趨勢》一書中談到,科技大量減低教育成本,在美國有十%的大學生現在只修讀線上課程,二五%的學生偶爾使用。由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薩爾曼.可汗(Salman Khan)創立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目前共有四百多萬名學生註冊,課程超過四千種。

線上課程開枝散葉 因課程自由選 完課率僅二%

現在全球有幾大線上課程平台,包括可汗學院、Udacity、Edx、Coursera等。Udacity以科技類課程為主,如APP製作、機器人學習等; Edx的課程較具挑戰性,像是學生在大學上課,需要花費較多精力學習; Coursera則是以量取勝,課程內容多元, 涵蓋音樂藝術、商業經濟、醫學法律等,共計有來自全球一五○所大學開設超過兩千門課程。

華人世界近年則是「中國學堂在線」成長最快, 由Edx設計中文介面平台,二○一七年註冊人數已經突破一千萬,課程數量也超過一千三百堂。

台灣的腳步稍晚於歐美,卻是華人先鋒。於二○ 一三年全台陸續掀起「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Online Courses,簡稱MOOCs)風潮,標榜由各大學名師開設的純網路主題課程,完成線上討論、作業、考試後就可以得到認證。
台大和全球最大平台、擁有五百萬註冊人數的Coursera合作開課,有好幾堂課湧入上萬人報名,例如《機率》、《史記》、《紅樓夢》等課程。初期甚至有高達七成學生來自中國,至今共累計二十二萬註冊人數。

當時帶領台大走向教學創新、一手推動Coursera課程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曾表示,有同事到上海出差,聽到計程車司機說,正透過網路上台大歷史系助理教授呂世浩的Coursera課程《秦始皇》,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不只是台大和Coursera合作,二○一三年交通大學建立第一個完全由華人自行設計的磨課師平台「ewant育網」,並陸續與台大、成大、政大、中央大學,以及對岸的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超過五十所大學簽訂合作協議,註冊人數已超過四萬人。二○一六年清華大學則與英國最大線上教學平台FutureLearn簽約開課。

只是對岸急起直追的速度很快,幾年內就不再仰賴台灣資源。「北京清華大學在二○一三年,花了七百萬美元,請來全球三大平台之一的Edx團隊打造『學堂在線』平台,光是在地辦公室,就有一百多名全職人員。」交大開放教育推動中心主任李大偉說。

「 目前台大的Coursera課程,上課的對象有七到八成是台灣人。」台大資管系助理教授、數位學習中心公共課程組組長孔令傑說,台大Coursera課程總數為四十門,修課人數一年約為十八萬。他指出,雖然全球線上課程開枝散葉,但是真正會修完課程、購買證書的比率僅約二%。
低成本、無國界時空限制 大師強調部分學習也很重要

「MOOCs的低達成率對我來說不是問題,你在書店翻一本書,打開看了一下就放回去,這樣不代表就沒有收穫。」美國奧克蘭大學工業系統工程學教授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表示。

她同時也是Coursera最多人觀看課程「 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的主講者,畢生致力於腦神經科學,幫助人能更有效率、更有熱情的學習。她認為很多人其實從來沒想過要完成線上課程,就只是單純來學習的。她強調「部分的學習,也很重要」。

目前已有超過兩百個國家、一八○萬人陸續選修芭芭拉的線上課程,遠遠超過她在大學實體課程教授的學生數量;而且對象廣闊,從心臟病學專家、工程師、律師、語言學家、到年幼的十二歲孩子,甚至蘇丹難民,都跨越國界成為芭芭拉的學生。「網路課程有更大的影響力,讓人們用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好的教育。」芭芭拉說。

政策祭出排除條款 教育資源疲軟 台灣優勢不再

李大偉表示, 除了單純網路課程的MOOCs,也有將實體課程側錄影像化的OCW(Open Course Ware,開放式課程)。交大在二○○二年就率先推動將「微積分」上網,讓學生可以上課前先自修,引發全校熱潮,至今已有二百多門課程上線。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等頂尖大學,也將部分課程放上網路。雖然開放式課程是隨堂拍攝,不若MOOCs精緻、有互動,但也有其好處。例如不用受限於網路開課時間,可在任何時間上網觀看。李大偉說,「在國外,這些都一同被視為開放教育,傾國家之力推動。」

只可惜,近年在MOOCs的熱潮興起下,台灣教育部逐漸將資源、經費轉向鼓勵各校開設MOOCs, 忽略開放課程。李大偉感嘆政策未促使兩者共享資源,「 甚至有排除條款, 申請其中一項, 另一項就不行, 於是大學紛紛往MOOCs靠。」根據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統計,截至二○一七年,共計有六十三所大學校院、四百七十六位教師獲得教育部補助,推展了三四一門MOOCs課程,已有超過五十萬註冊人次,平均完課率十二%。
案例解析!超高效心智圖法入門_孫易新


反觀台大的OCW,孔令傑表示,在人力的限制下,從過去一年錄製二十、三十堂課程,現在一年頂多只能完成二、三門課放上網。

「不管哪種開放教育都很棒,台灣應該透過政策引導,讓MOOCs和OCW走在一起。」李大偉說。

四月底,李大偉以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理事長身分,至荷蘭參加全球開放教育年會,發現相對於台灣,各國合作腳步積極。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和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Delft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已展開互相承認對方線上課程學分的計畫,荷蘭教育部甚至透過國際平台分享數位化教材,預計二○二五年開放所有教育資源,各大學院校可相互認可MOOCs課程。

當過去華語線上課程獨大的優勢不再,台灣該如何強化開放教育的影響力?放眼各國案例,除了強化跨校、跨國的課程合作認證,最重要的,仍是透過教育部的政策先行,給予各大學誘因,讓質與量都有更多機會成長。
▲選擇適合自己的線上課程,培養一技之長,讓你自學也能變大師。(攝影•吳東岳) ··· 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線上教育跨界要成功 台灣還需催油門

今周刊

2018/6月 第11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