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爆!一場世足賽踢破台灣有線電視黑幕

世足賽在MOD上熱烈轉播,吸引無數球迷目光,螢幕背後,MOD與有線電視的大戰,也因這場世足賽開始近身肉搏;這不只是用戶數的爭奪之戰,更將引發一場打破台灣電視產業沉痾、黑幕的驚天改革。在境外線上影音業者大舉入侵之下,不進則退,是所有業者共同困境,雖然晚了些,但即將掀起的革命,比世足賽更令人期待;我們的眼球,準備迎接更好看的電視了嗎?

MOD戶外轉播 球迷熱血沸騰周末午夜,數百民眾擠爆板橋站前廣場,觀賞MOD世足賽轉播。

耶!」C羅(Cristiano Ronaldo)把握住角球機會,在禁區頭錘突破對手大門,為葡萄牙搶進致勝一分。

逼近午夜的街頭,新北市板橋站前廣場前聚集了好幾百人,吶喊、暢飲啤酒,空氣中夾雜緊張與歡樂的味道,大家目不轉睛盯著眼前六十五吋大螢幕,透過MOD首度啟用的4K直播,本屆世足賽C羅進球的畫面,毫無死角地帶進每個人的眼球。

光是大台北地區,就有超過三十個這樣的MOD戶外轉播,包含全台灣的大小商家內,估計更有上百個這樣透過MOD的公開播映,大家呼朋引伴一起守在螢幕前,為四年一次的足球盛典吶喊歡呼。

這次世足賽,中華電信MOD買下愛爾達電視台獨家世足賽播映權,球迷除了可以在手機或電腦透過愛爾達網路電視觀看,要收看六十四場完整賽事,剩下的唯一管道,就是MOD平台。

隨著賽事進入準決賽,MOD的收視直線上升,也讓有線電視業者心裡頗不是滋味;六月二十五日,有線寬頻產業協會(CBIT)竟然發聲明,以「體育賽事應為公益服務」為由,認為愛爾達應該要讓原本只買了最後十六強轉播權的華視,也能免費播放全部賽事。

沒想到,這個聲明在網路上遭到幾乎一面倒的批評,許多網友沒有為了可以免費在有線電視頻道上看球賽「爭取權益」,反而認同愛爾達花了二億元買下獨家播映權,沒有理由讓華視平白占便宜。

CBIT會有如此大的動作,當然和MOD步步進逼有線電視市場,帶來極大威脅有關;加上世足賽短期內讓MOD收視爆棚,在強大壓力下,兩軍對壘幾乎已到短兵相接的狀態。

全台首度4K直播賽事中華電信成立近百人應變團隊

這四年一次的運動盛事,是MOD大幅衝高裝機收視戶的「黃金時期」。為了衝刺,中華電信去年就開始做足準備;首先,為了擦亮所有觀眾的眼球,把每一顆進球看得更清晰,這次全台首度的4K直播,中華電信自去年就投資布局,從前台的MOD平台,到後端的伺服器、頭端網路、機上盒,都增加「加解密設備」,網路和平台升級支援4K。

再者,公司內專門負責MOD平台經營的「數位匯流處」,在今年三月正式成立,等於為世足賽開打正式鳴槍。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慘澹經營的MOD,原本只是中華電信北區分公司底下的一個小部門,一下子升級到總公司一級單位,並找來資深電視老將、華視前副總高武嵩擔任負責人,整軍待戰氣勢,不可同日而語。

越逼近世足賽開戰,越進入戰備狀態,中華電信內部成立跨部門「世足賽緊急應變小組」,人數逼近一百人,成員包括隨時提供輿情報告以及工程技術的人員。世足賽期間只要消費者提出裝機需求,保證「今天提,明天裝」,任何地方有斷訊等突發狀況,也能不分白天晚上休假日,馬上處理。

世足賽還沒打完,MOD的業績已經開出佳績。去年十月用戶數一五○萬戶、今年一月一六○萬戶、五月一七○萬戶,世足賽還沒踢完,已經直逼一八○萬戶,距離目標二百萬戶,只剩最後一哩路。

「二百萬戶」,一直是MOD夢寐以求的數字。這個數字是內部估計廣告主將大量湧入的拐點,是MOD成立十四年來最接近損益兩平的里程碑,是代表台灣可能有接近一半的主要收視人口在收看MOD的基準,也是推升MOD可能一舉躍上台灣最主要電視收看來源寶座的基石。

但在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的心中,二百萬用戶數,最重要的含義只有一個,那就是:MOD已經正式對傳統有線電視造成極大的威脅,「二百萬」是可能反敗為勝的關鍵數字。

面對這個終極目標,短程戰役是世足賽,但事實上,更早之前,MOD就已率先自我開刀革命,這一刀,甚至可看作是MOD為台灣電視史改革所跨出的關鍵第一步。

MOD一刀革自己的命劃開分潤制度黑幕

去年十月,中華電信成立MOD收視率調查機制,並根據這份公開、而且是精準、完整的收視率普查(不是調查),首度針對平台上的各個頻道畫出「分潤機制」──套餐用戶在五十萬以下的,MOD收取二成上架費;五十萬戶以上的,收取三成;其餘七到八成收入,由頻道商合意決定。

MOD這一刀改革,驚天動地! 過去幾十年來, 無論是在有線電視或在MOD,系統商與頻道商之間的分潤制度都像是一片見不得光的黑幕,這一回,是首度有人鼓起勇氣,讓一線陽光照射進來。雖然根據廣電三法,剩下的七到八成收入還是由各頻道商合意決定,中華電信不得干預,但首度公開的完整收視狀況,等於直接給各頻道商壓力,揭示未來分潤應採取較公平合理的制度;而且,中華電信自己首度把收費策略透明化,也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過去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長期被禁錮在五百元(或六百元)吃到飽的緊箍咒下,消費者每個月交出去的五百元,被系統商、代理商和頻道商在密不透光的暗室裡分配,暗室裡還有「江湖」,由長期把持台灣有線電視的老大哥決定如何分配;「被分配」的頻道商們,各自拿著這筆雖然不多,卻也長期穩定的收益,用最低成本維繫頻道上的基本內容,幾十年下來,就這樣一點一滴耗盡台灣電視產業往前進步的動力。

十四年前,中華電信成立MOD,台灣人的眼球終於有了不同的選擇,但MOD囿於種種原因,始終不成氣候,有線電視仍然獨霸台灣人的客廳。

終於,台灣的電視去年開始吹來春天的氣息,打開你我視野的另一片天。中華電信破釜沉舟,決心先向自己的OD開刀整頓,邁出公開收視與打開分潤密室的第一步。

這一步當然不容易,在頻道商、代理商因廣告收入不高、上架意願不強的情況下,MOD還要開刀,讓其中強勢的代理商──台灣互動(簡稱台互),第一個跳腳。

系統商:掌握頻道商的上下架權力,提供有線電視給觀眾欣賞。

代理商:代理境內外頻道內容,上架有線電視平台廠商。

頻道商:自製或授權節目、廣告等,製成帶狀頻道內容之業者。

對最大頻道代理商開刀寧可訂戶抗議 也要建立分潤制度

台灣互動董事長王志隆是MOD平台上最大的頻道代理商,其代理四十多個頻道,包括超高人氣的福斯電影台、運動頻道,喊水會結凍。

過去,這些代理商對於付給中華電信的上架費,態度強勢, 這是MOD上大家都知道卻不敢說的祕密,「 我們照規矩付二○ %上架費給中華電信,但有人可能只付一○%不到, 你說公平嗎?」一位不願具名的小型代理商說。

以前,中華電信擔心影響收視戶權益會引發抗議,始終不敢對這種行為有所反抗。去年,中華電信豁出去,直接把台互代理的四十多個頻道下架,而這些頻道組成的「家庭豪華餐」,是MOD上最多人訂閱的套餐。中華電信狠了心,寧可承受收視戶抗議、打爆客訴專線,也要建立制度。

中華電信擬定策略多管齊下,一方面忍受觀眾抗議,也要下架;一方面公開所有的收視率狀況與分潤制度。同時,以愛爾達旗下頻道為主導的「家庭人氣餐」應運而生,讓收視戶在「家庭豪華餐」之外有新的選擇。另外,也是極為重要的創舉,就是要每一位代理商提出收到收視費後,究竟如何協商分配的「議事規則」(一般稱之為「分潤」)。


過去,MOD上的代理商生態,其實沒比有線電視好到哪去,對於頻道商上下架、授權費分配,完全沒個準則,都由暗室中的老大哥說了算。中華電信這次看準時機,將研究多年的「議事規則」制度推出,中華電信對如何分潤不會干預,但希望大家自訂議事規則,把收視費到底怎麼分配的原則說明清楚,交出來即可。

第一份交出議事規則的,就是愛爾達的「家庭人氣餐」,有人率先響應,後面推動也就容易許多,中華電信表示,

目前幾乎所有系統商都有交出議事規則──陽光總算照進了暗室。自助天助,今年六月六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發布即將訂定「系統經營者訂定上下架規章參考原則」,未來系統業者的規章內,要有「具體可操作的上下架及頻位異動指標」。NCC此規定一出,當然一體適用,不只MOD,有線電視產業的系統商同樣要遵守。

「這就是進步的力量。」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也是這次中華電信為昭公信,組成「MOD收視率調查諮詢小組」的委員之一胡元輝表示,在MOD與有線電視之間的競爭關係之下,一旦MOD壯大而且進步,就會給有線電視帶來壓力,推著它們也得往前走。

有線電視的生態當然比MOD更複雜、更難解。MOD成立十四年,台灣有線電視則至少已有二十多年歷史,各方勢力把持利益,結構盤根錯節,更牢不可破,這次MOD邁出進步的一步,讓各代理商交出議事規則,逼得有線電視系統商閃躲多年的問題,終於要浮上枱面。

有線電視問題浮上枱面市占率龍頭富邦首當其衝

首當其衝當然是市占率最高的富邦集團,目前富邦集團蔡明忠領軍的凱擘與台灣大寬頻,市占率加總已經超過三成,且去年底才發生民視新聞台因上架MOD,而慘遭凱擘將民視下架有線電視系統的狀況,再度觸及敏感的頻道上下架紅線。

當矛頭都指向凱擘, 在外界壓力下,凱擘當時對外表示,二○一八年的上下架原則,「將先以尼爾森(ACNielsen) 收視率調查報告作為依據,再與頻道商進一步協商。」但它同時強調:「未來會朝自訂一套收視率及消費者滿意度調查,作為頻道上下架依據。」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凱擘首度將上下架原則,以新聞稿方式對外說明,儘管在許多學者眼中,還是「不清不楚,自己說了算」,但仍是微小的進步。

事實上,鑑於趨勢如此,富邦集團的大家長蔡明忠早就指示內部,著手擬定較為清楚的上下架原則,只是尺度上的拿捏,以及公布的時點、正式執行的時點為何?與NCC的態度,以及外界輿論的壓力,恐怕都有關係。

這個有線電視系統商把持多年、用來瓜分利益大餅的暗室,是否有可能就此讓陽光照亮,將不可說的利益分配攤在公眾之前,用公正、透明的原則來分配觀眾所繳的收視費,讓各頻道產生正向競爭,為全台灣五二○萬個安裝有線電視的家庭,創造更好的收視品質?種種沉痾能否根治,就看這一役!

不清不楚的上下架標準,是多年來台灣電視產業停滯不前的毒瘤,一旦鬆綁之後,將讓頻道商之間可以正常競爭,此時,就可以好好地來談對觀眾影響更為直接的「分組付費」。

應讓觀眾決定「我要買誰」NCC主委:改革環環相扣

「五百元(或六百元)吃到飽」一直是綁住台灣電視進步的緊箍咒,如果未來分潤制度透明,促進各頻道商公平競爭,那麼觀眾的眼球不只決定收視率,還能進一步決定「我要買誰」,各種套裝將應運而生,不同觀眾的需求可以滿足,消費者權益就可以進一步提升。

比如說,目前NCC鼓勵各業者推出「基本包」,裡面包括無線台等基本十三台(國會頻道、無線五台、原民、客家、公用、地方和頻道表),在此之上,業者其實就可以推出「基本包+低消」,也就是除了看基本台之外,還可加上如「三立新聞台」或「TVBS新聞台」等選項,以滿足基本需求。

又或者, 觀眾應該也可以「 單點」,也就是不要套餐,而採「單頻單選」;反過來,頻道商之間也可以自組套餐來賣,總之,各種合縱連橫的組合,只要想得到都可以推出來賣,重點是有沒有市場,觀眾喜歡最重要。

「這是一環扣一環的改革,每一步都不容易,但都非做不可。」NCC主委詹婷怡睜著大眼,談起改革,一字一句清晰堅定,沒有轉圜空間。

最後,要解除的是困擾許多企業與電視產業內各業者多年的「惡法」──黨政軍條款。

這個限制政府、政黨相關單位及人員投資媒體的規範,當初立法本意是為了將政黨趕出媒體,以維護新聞自由與民主,但後期卻被NCC委員會解釋為「黨政軍連一股都不能持有」,以最嚴格的標準執行,最後演變成有心人士拿來綁住對手或限制企業投資媒體的工具。顯然,時空背景不同,早就到了非修法不可的時刻。

但修法不是說修就能修,《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規定「行政院為落實憲法保障之言論自由,謹守黨政軍退出媒體之精神⋯⋯」,可說是通訊傳播法規帝王條款,要修法,難度非常高。

傳播法規帝王條款不合時宜學者:不要在投資比例上打轉

因此,許多學者建議,換個角度,不要在「投資比例」上打轉,應該回歸立法意旨,要求黨政軍只要不是實質控制或介入經營媒體,以及明白揭露投資動作即可。只要修法方向朝著「不實質控制」或「不介入經營」新聞台,無論有沒有黨政軍投資,應該都可以符合尊重新聞自由、實踐民主理念的立法初衷。

學者並建議,NCC還可以擴大釋「沒有實質控制力」的定義,例如系統商願意讓上下架原則透明化、訂戶自行訂閱頻道、頻道商可以自組頻道,若這些推動改革的方向都願意遵守,就可以不受黨政軍條款的限制。

根據與雅虎同集團的Oath媒體平台的統計,自一六年起,在網路上看電視的年輕人口已經超過四成。這個數據代表的是,當台灣還拘泥在有線電視與MOD之間的利益把持與改革之際,年輕族群的眼球早已被OTT(over-thetop)業者快速攻占,美國的YouTube、Netflix,以及中國的愛奇藝,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也有本土的OTT業者例如Li TV等,都在努力爭取大家的眼球。

OTT快速竄起, 得到年輕人青睞,正是背後這一波MOD和有線電視不得不改革的最大原動力。「競爭是最好的進步動力,絕對不是法令!」這是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過去在課堂上授課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套在這場玩了二十多年的台灣電視產業上,不折不扣成了金科玉律。

從一場熱鬧的世足賽MOD轉播大賽,揭開一連串台灣影音電視產業的革命,為你的眼球帶來更多元精采的內容與期待;你,看到了嗎?

「一股」卡死電視產業前進的力量

最近一年多來,因有民代「刻意」在公開市場購入頻道或系統業者股票,造成台灣數位光訊科技公司(簡稱台數科)購併東森電視卡關,20多家頻道商面臨撤照危機。一張股票就能操弄產業的怪象,NCC豈能再坐視不理!

「一張股票」的關卡,源自於廣電三法中的「黨政軍條款」。90年代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媒體記者與學者鼓吹媒體發聲自由化,力推黨政軍退出媒體。此訴求獲大眾支持,2003年,「黨政軍條款」落實於《有線廣播電視法》第10條、《廣播電視法》第5-1條,和《衛星廣播電視法》第5條中;限制「政府、政黨、其捐助成立之財團法人及其受託人」、「政黨黨務工作人員、政務人員及選任公職人員」不得投資有線、廣播及衛星廣播電視。

黨政軍條款施行後,NCC從嚴認定黨政軍持股,不論直接或間接,即使僅持有一股,也會認定違反規定。政治人物只要買下一張股票,便可卡住該企業投資媒體的機會,甚至使其遭NCC處罰。去年,屏東縣議員宋麗華主動承認買了一張台數科股票,導致台數科收購東森電視案破局。

另外,去年開始進入六年一度的頻道換照高峰期,也發生多位民代「刻意」在公開市場購買各大電視台上層股東的股票,讓20多家頻道商險些被撤照。直到NCC緊急修正,將頻道換照時,涉及黨政軍條款就駁回申請的規定刪除,才化解頻道商的撤照危機…閱讀完整內容

▲NCC主委詹婷怡說,黨政軍投資媒體,結果被投資者卻受罰,法令顯有不合理之處。

今周刊第1123期

本文摘錄自‎

一場世足賽踢破台灣電視黑幕

今周刊

2018/6月號第1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