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導開麥拉! 台灣影視危機總動員【封面故事-新新聞】

文化統戰軟刀子,切除天然獨
晚間打開電視,無線台在播《羋月傳》和《花千骨》,有線台在播《誰是大歌神》與《奔跑吧兄弟》。劇中演員、節目中的主持人都是熟識的台灣明星,卻置身中國。這些中國大陸影視節目分別占據台灣境外劇、境外綜藝節目的收視率前二名,也是許多閱聽眾閒話家常的主題。

連文化部自己的調查研究報告都提到,中國大陸影視產業崛起,磁吸現象不減,許多優秀人才陸續前往中國大陸發展,造成人力斷層。到底吸引他們登陸的原因是什麼?

就在兩岸影視產業此消彼長之際,中國又頒布惠台三十一條政策,其中四分之一著重在文化產業,新政策包括取消台灣作品配額、放寬台灣影視工作人員的工作限制。

面對這場可能掏空台灣影視人才的大型文化統戰,台灣要怎麼因應?

文化部長鄭麗君誓言要建立國家隊、振興文化內容產業、打入國際文創市場。面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激烈競爭,「台流」真的能在亞洲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嗎?
▲台劇若希望重返中國市場,合拍片成為另一條路徑。

除夕圍爐的餐桌上,只見親戚閒嗑牙的話題是陸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那年花開月正圓》;難得去KTV唱歌,剛就讀國中的表妹唱的是中國歌手李玉剛《剛好遇見你》——二○一七年KKBOX熱門華語歌曲;開工日前,朋友在臉書動態炫耀,整個春節假期已經看了五遍《琅琊榜》。中國的影視音在電視與網路平台熱播,已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

台劇得付錢才能在中國露臉

一一年,中國仍然是台灣電視節目主要出口國,占電視節目出口額四二.五%,其次是東南亞國家二一.七%,台灣偶像劇版權收入金額來自中國大陸,每集版權金額約一、二萬美元。然而,根據最新的統計,一六年台灣電視節目海外收入主要來自東南亞,約占六七%,其中又以馬來西亞為最大宗,中國僅占總體不到七%。

相較之下,中國漸漸成為台灣影視節目的來源國,台灣花費在購買中國節目的金額比例逐年攀升,一四年花費占近八%,到了一六年就將近二○%。以戲劇節目來看,電視台播放台劇與陸劇的時數比例不斷逼近,陸劇播放時數比例逐年上升,收視率包辦境外劇前十名,占據大家的眼球,中國影視節目大舉反攻台灣。

中華廣電節目製作商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表示,中國一線的湖南衛視原本有個「青春劇場」,播放許多台灣偶像劇;隨著中國偶像劇的拍攝技術提升,品質超越台劇, 台劇收視率就愈來愈差,青春劇場就漸漸地不再播放台劇。台劇在中國到底多慘?汪威江提到,台灣本土節目已經無法在競爭力強的一線衛視播出,若要在二、三線衛視播出,甚至要跟電視台「買指標」,也就是要付錢才能在中國露臉。

那麼最夯的OTT(Over The Top)呢?汪威江說,過去中國視頻網站看上台劇新穎、活潑的風格,但是台灣近年來已經沒有《犀利人妻》、《我可能不會愛你》等經典作品,「台灣在這方面的人才、資金都沒落,我們自己都看不到成功的偶像劇,競爭力自然不如人。」另外,中國的視頻網站與電視台同樣都有審批制度,台灣偶像劇的主力一直是三立電視台,但其政治立場讓中國有所忌諱。目前中國視頻網站對於境外劇有三○%的時數限制,以歐美影片為首選,其次為韓國、日本,最後才是台灣。

台劇真的積弱不振嗎?近年來台灣偶像劇的確在品質上做出調整,《麻醉風暴》、植劇場的作品陸續被中國視頻網站引進。汪威江指出,台劇在中國視頻市場經濟創惠仍不高,一集版權費約是二萬美元,相較之下,韓劇《太陽的後裔》一集就是二十三萬美元。

台劇若希望重返中國市場,合拍片成為另一條路徑,題材多半取材現實社會。不過,汪威江表示,兩岸人民的社會結構與思維模式有所差異,台灣演藝人員仍然不夠接地氣,不能精準掌握;去年通過合拍審批的《終極三國》,雖在騰訊上有十萬點擊,但風格較為虛幻,取巧繞過社會現況。
技術落後效果差,經費不足極簡風

技術與經費是台劇的兩大罩門。汪威江曾引介中國導演白一驄率領的網路劇《暗黑者》團隊到台灣拍攝,但他卻發現,當白一驄要求以電影《刺激1995》的規格搭建監獄主場景時,台灣業者卻做不來,「先不講內容與題材,在品質上就立判高下。」汪威江表示,當中國已經把網路劇的製作層級提高到好萊塢電影時,台灣仍因經費不足而因陋就簡。

汪威江感嘆,中國的後製團隊已經和好萊塢接軌,台灣團隊的工作經驗受限於整個製作環境,聲光效果無法追上,「怎麼會懂得做出千軍萬馬的場景?更何況候機位置與特效!」他認為台灣若沒有音效、特效、動畫等產業體系支撐,出去只談創意跟內容還是略顯陽春,在收視率掛帥的情況下,台灣影劇即便不收取版權費,對方恐怕都要考慮能不能創造收視率。

汪威江指出,影視文化比起其他產業更具精神層面的意義,電視劇進入千家萬戶,可以聯繫兩岸情感,足以影響人心。從中國大陸的角度思考,在兩岸互動僵化的氛圍下,「惠台三十一條」是以文化做為對台手段,促進統一。

陸劇加劇轉變台灣人的國家認同

《天下雜誌》發布的二○一八年國情調查顯示,相較去年,支持「台灣獨立,但與大陸維持和平關係」及「無論如何台灣盡快獨立」的人,從三七.二%降到三二%,以三十到三十九歲最明顯,從五四.三%降至三七.三%;同時政大選研中心於一七年底所做的調查,三十到三十九歲民眾中,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亦從三四.九%成長至四○.一%。

根據文化部影視局的研究調查,浙江衛視製作的《中國好聲音》與湖南衛視製作的《我是歌手》,已經成為六都大學生最常收看的音樂類電視節目。

台灣「天然獨」下降、中國認同升高,外界多認為與台青被中國經濟發展吸引所致;但從文化層面而言,中國文化透過節目進入每戶家庭電視、每個人的電腦與手機,中國戲劇、綜藝節目攻城掠地,不只是與台灣在競逐華文影視產業的基盤,更可能加劇轉變台灣人的國家認同。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620期

本文摘錄自‎

習導開麥拉! 台灣影視危機總動員

新新聞

2018/3月第16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