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西進 進擊的台青【封面故事-新新聞】

「對台試驗田」廈門實地採訪,中國惠台措施如何吸引台青登陸

中國中央發布「惠台三十一條」後,廈門率先推出「惠台六十條施行細則」,海峽論壇期間,福建省又發布「惠台六十六條實施意見」,使廈門與福建成為台灣人才赴中橋頭堡。今年由中國主辦的兩岸最大民間交流活動「第十屆海峽論壇」,更成了考證惠台「落地」情況及持續釋出利多的最大秀場。

惠台三十一條公布後,一般認為中共以「同等待遇」取代台商原享有的「超國民待遇」,但事實上超國民待遇的概念被移轉到台青身上。比如福建省釋出台青獨享的創業補貼、廈門針對來廈工作滿一年碩博士發放三萬及五萬元人民幣一次性補貼等。一名在閩台幹對此直言:「因為台青仍是中國無法掌握的一群人。」想以此誘因進一步親近台青。《新新聞》記者在廈門、福建實地觀察,雖然惠台政策在當地如火如荼推動,但要普及各地仍有待克服之處,然而北京已清楚表達惠台政策是「玩真的」。台灣應把握尚未普及的黃金時機,加緊落實行政院提出「壯大台灣、無畏挑戰」因應惠台的政策。

對於對岸「釜底抽薪」吸納台青,台灣如何因應? 陸委會表示,已與各部會組成的專案小組,持續監控追蹤中國大陸各層級惠台政策,將於近期公布首份研析報告。


◎張家豪
中共藉著海峽論壇這個舞台,證實惠台政策是「玩真的」。

攝影/張家豪

由中國大陸主辦的兩岸最大民間交流活動「第十屆海峽論壇」主要子活動甫在六月十一日落幕。過去這個被稱為「大拜拜」的活動,今年卻有新的亮點──當中國從中央到地方的惠台政策一波接一波公布,又碰上論壇主辦地點為「對台試驗田」廈門市及福建省各地,論壇本身就成了考證惠台「落地」情況及持續釋出利多的最大秀場。

海峽論壇樹立樣板「誠意十足」

「最苦的時候,我甚至跟朋友說過在天橋上賣貼膜,我都想留下來。」三十二歲的北京創業公社港澳台及國際事務部總監鄭博宇,在六月五日海峽論壇的活動說道。這是被視為海峽論壇重頭戲的「海論十年故事匯」,布置如蘋果(Apple)發布會的舞台上,中方悉心徵集大多是在中國發展的各類台灣人,包括赴中就讀碩士的台生、青年台幹、創業成功台商二代及深耕廈門的台人︙︙娓娓道出在中國成就自我的故事。

另一廂「海峽職工論壇」上,則見廈門航空的空姐時而著水藍色制服端坐台下,時而換上工作服演練逃生撤離,原來他們來自廈航去年招聘的四十五位台籍空服員。

海峽論壇當然要樹立「 兩岸一家親」 的樣板,但這些論壇上的登陸台籍青年將不再只是幾個單一特例。若深入瞭解福建省、廈門市如何落實惠台三十一條,尤其對高階人才及台青政策的「底氣十足」及示範效應,就應正視台灣可能迎來「第三波西進」──第一波一九九○年初的中小企業進擊;第二波二十一世紀初的大企業外移;這波則是從高階深化到普羅大眾人才的出走。

「中央的三十一條惠台政策其實很多參考廈中門既有的對台政策。」一位廈門市台辦官員指出廈門在對台工作的領先地位。「鷺島」廈門約六個台北大,人口四百萬,分成六區,各處高樓林立,市中心商家櫛比鱗次。走進廈門或閩南其他地方,會發現即使兩岸曾分隔數十年,但台語與當地閩南話的差異非常小。做為中國二線城市,廈門每年經濟成長率達七%,近年全力發展高端製造及現代服務業。但廈門真正以旅遊城市聞名,連廈門大學都將設置旅服中心。

補助加碼,考慮門檻調降

到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口中「高顏值」的廈門,如何承接對台最前線的任務?《新新聞》記者採訪彙整,廈門市以四大策略加大磁吸台人赴中:一、深化既有惠台政策;二、求取人才向下扎根,但更重視高端人才;三、從保障權益、生活便利上,讓「同等待遇」更有感;四、系統性梳理傳播惠台資訊,降低兩岸資訊落差,打宣傳戰。

「台灣大環境不佳,公司又一直等不到資金,公司瀕臨存亡關鍵,赴對岸發展至少還有機會一拚。」在台提供智慧管理技術的資訊服務商微光國際資訊公司,曾服務日月光及原能會等客戶。微光國際總經理林忠諭指出,公司六月底將應邀入駐位於廈門湖里區自貿區的孵化器,將布局人工智慧( AI)教學、導入AI的倉儲管理系統,及結合AI與人臉識別,可與客戶互動點餐或投放廣告的「魔鏡」系統。

廈門市乃至福建及廣東省一帶深化惠台的做法之一,就是確保如微光國際等前仆後繼赴中創業的台灣團隊拿得到補助,包括進駐廈門市及福建省數十家專為孵化台青的創業基地,都提供不同條件的資金補助(見表一)。

此外,微光國際執行長兼技術長黃祥麟是廈大金融學博士,他曾擔任過華爾街量化數據科學家、大學講師,有望申請廈門市及福建省行之多年的人才政策補助。

本次海論就有兩場頒獎儀式,分別表揚一七年設置的福建省引進台灣高層次人才「百人計畫」,入選二十五名台人;另一場為廈門市評選「第四批」八十三名台灣特聘專家、專才,入選者多為教師及高新技術企業的台幹。這些台人經入選相關人才政策,可獲數萬到數百萬元人民幣不等補助,還提供住房等生活福利(見表二)。廈門市官員透露,因應惠台政策公布,除了加碼補助,也增加入選台人。
縮近起薪落差,市場紅利帶來加薪

在閩台幹直言,中方人才政策雖然對一般台灣民眾而言有些門檻,「但此舉更像在畫設台籍高階人才可能根留對岸的路徑圖;藉由海論頒獎曝光,也是凸顯說到做到。」據悉,平潭縣更進一步考慮調降申報人才政策的門檻。
類似概念也反映在惠台三十一條放寬台籍教師可申請對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二○一三年就到上海交通大學任教的台籍教師黃宗昊,接受《海峽衛視》採訪就指出,他已據此撰題申請,若申請成功將有助職稱評定,不再徘徊在「講師」職等。

不過,上述惠台深化作為,創業者畢竟是少數,近年也早已吹起「先就業再創業」的務實風。熟悉對台政策的台創基地幹部強調,就業才是下個主戰場,「做得好才有可能大量吸引台青。」

廈門市調查一八年「台灣人才需求登記情況報告」顯示,廈門市一九二家企業提出對台人才需求,需求數排名前五個產業分別是:生物醫藥、文創產業、旅遊會展酒店業、航空裝備產業及金融投資服務業,五到十名為電子、計算機與通訊等行業,明顯較多需要技術含量高的人力。

一位台商二代分析,關鍵在於專業技術人才薪水較高,但符合條件的台人也較少,無法大幅吸引台人赴閩;相對有些產業門檻較低,台青較容易切入,職缺也多。不過,因二線城市起薪較低,台人不太可能赴中低就;但有些產業其實享受中國市場人口紅利,後勢看漲。

近年在廈就業的台青小臻(化名)就是例子。小臻投入在廈門稍具規模、有分店的連鎖餐廳,從儲備幹部開始做起,起薪只有近五千元(人民幣,下同,合二萬三千多元新台幣),但在一年半內升為店經理,薪水翻倍,現已有一萬元出頭。「若能先縮近在閩普通職缺與台起薪落差,再加上後續優於台灣的升遷及加薪誘因,應能擴大深入台灣一般大眾,吸引更多台人赴閩。」上述那位台商二代說道。

廈門市人力政策確實往此方向靠攏。廈門於四月十日跟進中央三十一條,發布「惠台六十條」,就主打比照廈門青年,高中職以上、畢業一年以內來廈實習,由任職單位向廈門市府請領,每月有實見習補貼一九八○元及租房補貼五百元,可連續或分階段領滿一年。

一名在廈門創業基地服務的台幹解析:「為期一年」的補助可讓企業「技術性」將實習期延長,補助就可延長,增加企業調薪空間。基地已著手洽談與當地企業合作,台生可透過基地尋找職缺。這位台幹進一步說明,補貼將有助台青先熬過調薪前的前半年到一年。他所屬基地也會與企業談好實見習期間的薪資調漲考核機制,「適者生存加薪,不適者淘汰。」
中國惠台深化作為,就業是下個主戰場。

掌握台青,誘之以利、超國民待遇

廈門市也有別於以往只有創業台青享住房補貼或免費入住人才公寓,於惠台三十一條後,首推就業台青也可申請市級公租房,租金比市價低超過一半,未來可能持續增加租房數。

廈門市更於海論期間舉辦媒合職缺的台灣人才對接會,釋出二六五三個職缺,包括一二八○個實習機會;更推出「台灣大學生實習實訓服務平台」,號稱將對接三十至五十所台灣院校,每年提供五百至一千個實習實訓崗位,意圖與補貼雙管齊下。一線城市上海北京雖更早針對台青提供實習崗位,但沒有補貼。

據悉,福建省更繼去年十月打出吸引一千名台籍教師,現又計畫吸引一千名醫師及一千名社工,也是要用直接補助薪資的方式。

為什麼需要台灣人去當社工?社工的需求與職缺對接是由福建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扶貧辦)負責處理,就是為落實惠台三十一條提到:「鼓勵台灣同胞和相關社團參與大陸扶貧工作。」台灣本身各地就已有社工荒了,如今對岸若再搶走一千人,那台灣社福工作不是更難推動?不過台灣還有點喘息時間,廈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說明,目前廈門相關單位還在制定台灣醫師執照在中換證的標準,暫時還未能上路。

惠台三十一條公布後,一般認為中共以「同等待遇」取代台商原享有的「超國民待遇」,但事實上超國民待遇的概念被移轉到台青身上。比如福建省釋出台青獨享有的創業補貼、廈門針對來廈工作滿一年碩博士發放三萬及五萬元一次性補貼,以及福建省到市設計專屬台人的人才政策等。一名在閩台幹對此直言:「因為台青仍是中國無法掌握的一群人。」

此外,從廈門惠台六十條可看出所謂同等待遇就是比照廈門居民標準(見表三)。從這點看,未來台人到不同城市持有台胞證就可適用當地規範,已超越中國本地人必須受戶籍所限,也是變相的超國民待遇。

惠台三十一條不只是口號或綱領,而是已轉化成實際政策。對於對岸推出各種惠台辦法吸引高階年輕人才,台灣如何因應?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指出,陸委會與各部會組成的專案小組,持續監控追蹤中國大陸各層級惠台政策,將於近期公布首份研析報告。

釜底抽薪,惠台「玩真的」

「有哭有笑當然也會有悲傷。」與海論十年故事匯同天舉辦的「兩岸青年人才交流會」上,一名獲頒前述福建省百人計畫、已赴中八年的台籍副教授,講述在中國打拚歷經曲折,甚至在感謝其妻時哽咽,但言語中仍透露出想要續留中國的堅決。相較故事匯帶點秀味,這真情流露的一幕,更加令人反思,為何是中國而不是台灣留下了這些老師。

中國各城市惠台政策陸續出台,不易評估實效,但閩廈則藉海論這個舞台,證實惠台「玩真的」,並示範可做到多大能耐。閩廈從既有基礎延伸發展──從創業擴及就業,從專才擴及一般大眾,重量也提升質。當對岸口惠而實至,台灣面臨的青年人才危機也迫在眉睫…閱讀完整內容
▲無論在廈門或閩南各地,台語與當地閩南話的差異非常小。

新新聞1634期

本文摘錄自‎

第三波西進進擊的台青

新新聞

2018/6月號第16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