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造局者 張安平【封面故事-今周刊】

「我們不要做全世界最大的水泥廠,不要做最賺錢的公司,台泥要對社會、員工、股東三方負責,我們要賺合理利潤,不是最大利潤。」這條路上,還沒有腳印;張安平率領台泥一步踩上去,堅定,沒有疑慮。
「我們不是要做全世界最大的水泥廠,也不要做最賺錢的水泥廠、不要做最賺錢的公司,最最最…,這些都不是我的想像。」法說會、記者會、甚至在公司的董事會上,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不止一次地說。

這些與向來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營利機構目標,完全不同的承諾,讓坐在台下聽到的法人全部驚得抬起頭來,睜大眼睛準備聽他接下來要說什麼,也嚇得台泥總經理李鐘培馬上補充說:「台泥還是會努力追求每一分獲利。」

「台泥要對社會、員工、股東三邊負責,我們要追求合理利潤,不是最大利潤。」張安平顯然沒有被全場的驚嚇擊倒,他一字一句、繼續沉穩地說出自己的「思路」,也為台泥集團未來的走向,指出一條新的「絲路」。

這條路上,還沒有腳印;在台灣的資本市場上,恐怕還沒有人走過,但他一步踏上去,堅定,毫無疑慮。

《今周刊》在每年歲末,都會以今年全市場的年度表現,再綜合多方專業意見,選出「年度財經風雲人物」,其中,公司一年來的市值與股價表現,通常代表整個市場對一家公司的綜合評價,向來也成為《今周刊》選取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新絲路

社會、員工、股東三邊負責

今年,台泥的市值成長表現或許不是最優秀的公司,不是張安平口中那些「最」字輩的追求目標,然而,全球的資本市場來到一個新的拐點,從最早的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主張「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利潤極大化」,幾乎一面倒得到全市場的認同,到如今逐步跨入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原則時代,將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經營的重要思考之一,與環境共存的企業,才是永續發展的王道。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的一番話,重重打在許多人心上,《今周刊》綜合多方意見,決定在今年納入更多元不同的思考。

從「最大利潤」到「合理利潤」之路,張安平要帶領台泥做出如何的思想轉換,要如何為整個集團轉型?

台泥集團旗下共有台泥、中橡、信昌化工三家上市公司;去年以來,在張安平主導下,從市場上透過各種籌資工具,包括聯貸、發行公司債、海外存託憑證、特別股,幾乎用盡所有籌資方式,總共籌到約八二○億元龐大資金,幾乎是全市場籌資動作最大的公司之一;這些低成本的資金在手,讓張安平無後顧之憂,放膽去做。 從最大利潤,到合理利潤之路
▲張安平(右1,後依序至左)要率領團隊,包括總經理李鐘培、副董事長辜公怡,幫台灣資本市場走出一條不同的新絲路。

利用這些資金,張安平要幫集團布局一個新未來。在水泥本業上,台泥要跨出亞洲,進入歐洲市場,目前已和土耳其公司合作;在綠能上,從電池、太陽能到風力發電,都要加碼投資;在環保上,不計投資報酬,也敢放手投資循環經濟設備,每次出手都引起競爭對手的高度關注。大家都在看,張安平要如何讓高耗能、汙染的水泥產業,徹頭徹尾轉換成他口中的「綠色環保公司」。

我們決定親自循著張安平的「思路」,一探台泥的「新絲路」。

十一月下旬的中國貴州,下飛機時氣溫不到攝氏十度,冷得直打哆嗦;出了機場,還要再轉搭一個半小時的崎嶇車程,我們抵達目的地——安順。

貴州向來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地方,但我們來到之後不久,天氣竟難得放晴,露出綠意。

踏進台泥在安順的廠區,幾十公尺高的水泥窯轟隆隆地作響,溫度最高達攝氏一千五百度,以自動化的方式不斷把礦區的石灰石送進窯裡,透過高溫燒窯,製成水泥熟料;這是安順水泥廠的日常,每年在這樣的運作下,可以生產出四百萬噸的水泥,占全中國水泥需求約 ○.二%。

但不尋常的是,早上十點鐘不到,第一輛載滿二噸垃圾量的垃圾車,已經在廠區門口準備卸貨,第二輛也隨後在待審區準備。這裡是水泥廠,不是垃圾場,垃圾車開進來是要做什麼?

一輛輛垃圾車駛入水泥廠後,先要經過第一道的篩選過程,把不能燒的玻璃、3C等廢棄物挑出,其餘的才駛入垃圾集散區,經過壓縮的過程,最後在水泥燒窯到攝氏一千多度的超高溫中,這些廢棄物全數會被燒光;所謂燒光不是「燒成灰燼」,而是「連灰燼都不剩」。

貴州安順當先鋒

社會企業責任在水泥廠落實



要如此強調的原因在於,這是水泥廠處理廢棄物與一般經過焚化爐燒毀的最大差異;當都市裡高高聳起的焚化爐煙囪,無論經過如何地彩繪美化,焚化爐一定會留下「灰燼」,灰燼需要找地方掩埋,而這就是汙染所在。

但水泥廠利用燒窯過程中,產生攝氏一千度以上的高溫餘熱,來處理廢棄物,完全不留下任何殘渣,其實才是最符合環保的處理方式。

貴州安順廠一年處理約六.六萬噸的生活垃圾,覆蓋面積約十萬平方公里、三十二萬的人口。也就是說,在這方圓十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不需要有高高聳起的焚化爐煙囪,也不會有垃圾或灰燼被掩埋在土裡,造成地球的負擔,乾淨不留痕跡。

這是台泥跨海為中國貴州地區的貢獻,也是張安平心裡絲路的一小步。
二○一七年初,台泥前董事長辜成允猝逝,張安平這位辜家女婿在慌亂中,帶著辜家的嫡長孫——辜公怡,緊急接下這座百年大宅的傳承。往前走,負有穩定軍心、安撫集團員工的重責,往後更有提攜後進、訓練栽培的期許;無論在公司經營或在辜家這個大家族中,張安平都清楚自己扮演多麼吃重的角色。

尤其辜家長孫辜公怡在辜成允過世當天,直接頂替其在台泥的法人代表位置,進入董事會,並在今年六月股東會後,接下台泥集團另兩家公司:中橡與信昌化董事長一職,傳承意味不言而喻。

不過這位嫡長孫今年三十六歲,日前才升格當了爸爸,個性爽朗樂觀,承襲父親辜啟允的好人緣,但要在風雨中穩住這座受到衝擊的集團大宅,顯然還有待歲月的磨練。

張安平臨危受命,在這些既有的重擔之外,他還想為這座百年大宅,徹頭徹尾換上新的思想,從老丈人辜振甫、二哥辜成允的傳承中,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路。

張安平風格其實已經充分展現在台泥大樓裡。如果你最近路過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的台泥大樓,不妨推門進去坐坐,因為這棟在過去稍嫌冰冷、有距離的大樓,日前在一樓大廳布置了原汁原味重現的辜振甫先生書房,古典雅致,歡迎大家參觀。

張安平今年六十七歲,身高一八○公分,站在老丈人的書桌前,比辜老壯了些,但巍然挺立、談話間淡然的神情,仍讓人幾度錯了神。

辜老女婿

看盡生死起落扛大責

他是嘉新水泥創辦人張敏鈺最小的兒子,張家歷經大哥張東平因投資巨額虧損避走美國,二哥張永平因內線交易判刑辭職,張安平還看著老丈人辜振甫巨人倒下、辜啟允早逝、辜成允更突然撒手人寰,出生在世家卻看盡生死起落,張安平此刻的心境和經營公司的理念,也許不難理解。

以他的財富,大可在寸地黃金的市中心豪宅聚落裡,享盡風華,但他選擇遠離塵囂,和辜振甫的小女兒辜懷如住在新北市新店山區,養著五隻大狗,還有花房蒔花弄草;九年前他還創立雲朗觀光集團,找來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任總經理,去年旗下的君品飯店頤宮餐廳,拿下全台唯一的米其林三星殊榮,也凸顯張安平的人生品味,他其實已經在過退休的清寧人生。

但人生豈是可以事事計畫?一個巨浪迎面打來,身為女婿的他,決定扛起這整座大宅。
台泥大樓除了一樓大廳,大樓的外觀柱子上,也掛起台泥英文縮寫TCC的大紅色招牌,只不過張安平給予它新的解釋:全面氣候承諾(Total Climate Commitment),另一根柱子上則是全面關懷承諾(Total Care Commitment)。

另外在大樓的外牆外, 則以希臘文字寫上「 幸福」(Eudaimonia)的招牌。

光是在台泥大樓的一樓裡裡外外走一圈,其實已經說盡了張安平的意志。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一種極致,是人在思想中的一個觀念。」張安平給了一個近乎哲學的答案。如果務實地說,台泥正在做的環保,就是邁向人類幸福的第一步。

台泥在貴州安順幫忙處理廢棄物,至今沒有為公司帶進一毛錢營收,更遑論獲利;但台泥為了這套廢棄物處理設備,投資八千萬元人民幣(約三.六億元新台幣),什麼折舊攤提、回收都不用費神計算,因為全都沒有。

這在唯利是圖的資本市場叢林裡,要如何向投資人說明?其實,只要打開台泥的官網,第一句映入眼簾的字句——「台泥企業團,是一個全神貫注,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已經回答外界的所有疑慮。

當台灣絕大多數的公司每年到了六月底前,就開始臨時抱佛腳,負責的小組連夜趕工製作一本本裝訂精美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上繳台灣證券交易所,宛如一場筆記製作的年度大賽,每年準時登場;但同一時間,台泥的企業社會責任,早已落實在灰濛濛的廠區裡,這個過去被外界貼上「過度開採」、「破壞地表」的水泥廠裡,隨著每天進出不斷的垃圾車,一輛輛正踏實地運作著。

「除了廢棄物處理,水泥製造過程產生的熱風儲存下來,能轉化為蒸氣去發電,台泥在餘熱發電的技術、量,都是產業之先。」台泥研究室主任鄭昇韋說。

承先啟後

碳捕捉技術成熟 待明年商轉

台泥過去幾年還投入了七、八千萬元,和工研院合作二氧化碳捕捉的技術,同樣利用在水泥燒窯的高溫過程中,產生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研發技術加以捕捉,再利用生物固碳,轉換成可供生物代謝運用的有效碳源,再拿來養殖「雨生紅球藻」,培育出高價值的蝦紅素紅藻;經過七年努力有成,碳的捕捉率越來越高,明年將進入商轉階段。

「製程中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的企業很多,但目前只有台泥願意在碳捕捉的技術上,長期而且大量地投入資源。」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組長徐恆文說。

「許多事情要做,要看時機,今年是很好的機會。」聰明如張安平,心中自有盤算;台泥集團想要一步步實現成為「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之間複雜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這個夢想必須在對的時機,才能順利推進。而今年,就是他口中的「好時機」。

今年,台泥受惠中國錯峰生產政策和台泥國際私有化的雙重挹注下,全年獲利估創史上新高,比去年成長超過一倍,且上半年稅後就賺了一○六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一○三億元;法人預估,今年全年稅後可以賺超過二百億元,就算扣掉台泥國際私有化的挹注,獲利都還成長一倍有餘。
錯峰生產政策→中國北方地區在冬季,水泥廠會實行全面停產,在春季結束後再重啟生產的產業政策,有效整頓水泥市場的產能與價格。)

此外,亞泥、許多調研機構也都對明年的中國水泥價格前景表示樂觀,亞泥表示,尤其在中國對空汙控制趨緊,水泥產能受到控制下,價格應該還是持續高檔不墜,一八、一九年看來都是水泥業的「好年冬」。

這份漂亮的成績單與大環境幫忙,是最好的後盾,讓張安平在董事會、股東會上都能順利過關,抓緊這個「好時機」,張安平更是積極投入社會責任。

其實,許多事情從辜成允時代就開始做了,例如碳捕捉;但到了張安平手上,油門踩得更衝更快,更加強勁。

「我跟成允個性不太一樣,做的事也有些不一樣,但這不是對錯,例如他喜歡音樂,我也有我喜歡的音樂,但音樂帶給人的影響初衷是相同的。」

其實,這不是張安平第一次為丈人辜家做事,多年前,他創辦中信證券,在內部建立內規,不准同仁私下買股,在當時主力當道呼風喚雨,各種遊走法規邊緣的亂象四處可見的年代,樹立一股清流。

中信證券在市場建立起截然不同的作風後,吸引不少年輕散戶開戶,但張安平適時功成身退,把中信證券雙手交還給辜老家族,自己裸身退出;然而,股市走一回,市場裡的險惡與複雜,他豈會不懂?

「什麼叫生意人?帳攤開來,我算得比誰都清楚,但怎麼分這個派,我和一般生意人不大一樣。」他瞬時眼露犀利地說。「如果這筆交易可以賺一百元,應該也可能賺到一一○元、也可能只賺九十元,你要賺多少?我可能會選擇只賺九十元。」

精明商人

漂亮獲利做後盾 股東沒話說

張安平的意思是,一個企業不能只爭腳下眼前的利益,要看長、眺遠,著眼長期的企業價值。

例如台泥這幾年積極在彰濱工業區發展的綠能事業,對台泥本業的獲利貢獻度還不到五%,但在張安平的算盤上,太陽光電一期完工、二期啟動,還有正籌設的風力發電, 二十年內可發電達十四億度,等於每年可供三十三萬用戶的家庭用電,總減碳量達七十七萬噸,減碳相當於一九七七座台北大安森林公園。

「你賺錢可以得到身體健康嗎?不是所有價值觀都能用錢去衡量,健康和賺錢就沒有關係,父母、夫妻與孩子間的關係,都不是鈔票可以衡量的,也不是所有的management fee(管理費)都是錢吧?」台泥員工說,這些話早就如雷貫耳,張安平在內務會議說過好多次了。

他不厭其煩地把這樣的理念傳達給所有員工。過去,在水泥公司上班,似乎被外界貼上「重汙染」的標籤,但張安平要員工從此以「在一個綠色環保公司上班」為榮。

上任近七百個日子以來,台泥每個月要開兩次「廢棄物資源再生雙周會」,張安平親自主持,親自盯梢,一級主管全數參加,每次開會要有具體進度,要看到成果,例如明年台泥將投入六億元的台泥花蓮和平廠,將貴州安順廠處理垃圾的模式引進,這項決策就是在該會議拍板定案。

事實上,張安平的管理模式與辜成允時代確實不同,目前台泥內部董事長親自主持的會議並不多,不像以前辜成允時期,他身兼全集團至少十幾家的公司董事長,就連在台泥,他也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每日待批閱公文將近半個人高,若遇到他赴中國出差,辦公室裡的批文更是堆積如山。

張安平上任後,先卸下辜成允時期兼任至少十多個董、總的職位,找來專業經理人各司其職,包括延攬滙豐銀行前總經理李鐘培擔任台泥總經理,看上其在金融市場二十多年的經驗,為他籌措資金,成為最佳後盾。他自己則花更多時間去思考台泥未來的「絲路」。

法說會擠爆

張安平的思路被看到

因此,經過團隊審慎思考,決定揮軍歐洲,一腳跨進台灣水泥業、甚至其他製造業都鮮少進軍的歐洲市場,拿出約三百億元,和土耳其最大的水泥集團OYAK合資成立公司。三百億元不是小數目,要做什麼?能有多少成效?許多的研究報告讀得出外界的質疑與擔心,近期的股價表現也說明了對這筆大投資案的疑慮;但張安平看似胸有成竹,只給外界一個答案:「近期內揭曉。」 過去台泥的事業績效表現向來穩定,因此每季由集團公司台泥、中橡、信昌化聯合舉辦的「台泥集團法人說明會」,來客總是不多;但今年以來,一場比一場人潮眾多,到了十一月舉辦的第三季法說會,現場近三百個位子坐滿,還要從外面再搬椅子進來,這在傳產業幾乎是多年來難得見到的熱潮,很顯然,張安平的「新思路」,外界注意到了!

但這條「絲路」能不能走得平穩永續?最起碼,他已經給市場帶來新的撞擊。

閱讀完整內容
今周刊 第1148期

本文摘錄自‎

最強造局者 張安平

今周刊

2018/12月第11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