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世紀,再見!【封面故事-商業周刊】

史上首見負油價效應

誰能料到,一手推動全球化,被稱為「文明的根本要素」的石油,竟然以跳崖式的價格,宣布一個時代的結束。

製作人●劉佩修 文●楊少強 攝影●程思迪 編輯●查慧瑛 設計●李佳靜


2020年4月21日,美國加州長灘海岸
約30艘滿載的油輪,因為石油供過於求,成了臨時油槽而在海上漂流。原本是各國角力的王牌戰略資源,如今竟淪為燙手山芋。

四月二十日,美國西德州原油(WTI) 期貨, 每桶收盤價「負」三十七美元,是史上首次跌入負值,等於賣油還要倒貼買家。

「我五十五歲了,經歷過兩次波斯灣戰爭、九一一事件及網路泡沫,但都比不上這一次(驚訝),」瑞穗證券(Mizuho Securities) 駐紐約能源期貨主管亞格(Bob Yawger)說。

原油過剩,黑金褪色……油輪被當儲油槽,石油公司聲請破產

除了「負油價」外,四月二十二日還有另一奇景:約三十艘、共載兩千萬桶原油的油輪,在美國加州海岸附近漂浮,無處可去。這兩千萬桶油約是台灣一個月原油進口量。

原油供過於求,各國儲存空間大減,原本用來運油的油輪,竟被拿來當儲油槽。既然找不到買家,這些油只好在海上流浪。

石油公司也哀鴻遍野。四月一日,有四十年歷史的美國頁岩油業者惠廷(Whiting)聲請破產,是第一家陣亡的石油上市公司。CNN引述統計,若油價維持二十美元,至明年底逾五百家石油公司將破產,「美國石油業的末日要來了。」

亞洲最大的船用燃料供應商之一、創立近一甲子的新加坡石油業者興隆,近來亦不敵油價崩跌,四月中旬因現金「嚴重耗盡」聲請破產。

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油價大跌將導致全球失去五千萬個工作機會。在油價首次見負值後,美國總統川普也立即表示要對石油業紓困,「我們絕不會讓美國油氣業垮掉。」

對未來油價走勢,專家看法分歧。三月時, 第一個預測將出現負油價者,是瑞穗證券資深石油分析師桑奇(Paul Sankey)。當時人們認為不可能,事後證明他是正確的。桑奇日前又發出驚人預測:「下個月(五月)我們會見到(西德州原油期貨價)跌至每桶負一百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席茲(Andrew Sheets)表示,油價暴跌趨勢可能會在明年逆轉,二○二一年平均價格可能在每桶四十美元左右,大約是目前價格兩倍。

油價未來或許難測,原油過剩卻是現實。曾幾何時,石油被稱為「黑金」,人類為爭奪它付出無數鮮血與代價,如今卻是賣油要倒貼、海上遍布流浪石油,世界怎麼會變這樣?

「經濟與能源需求將脫鉤」 石油需求十年後到頂便下滑

短期原因是這次肺炎疫情。因為交通運輸需求大減,原油市場供過於求。四月中旬,各產油國達成每天減產九百七十萬桶協議,但這和全球每天兩千萬桶原油過剩相比,仍難扭轉大局。

但從負油價、流浪石油到油企破產,背後反映的卻是更大的典範轉移:石油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不斷下降,過去石油主宰經濟的「石油世紀」要再見了!
根據麥肯錫去年的報告,石油在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下降,這主要由兩股力量促成。

一、服務業崛起:

各國經濟紛紛轉型成服務業,服務業使用的能源密度只有製造業的五%。在中、印等人口大國,服務業占GDP比重未來二十年將提高十個百分點。如今全球每創造一元GDP,使用石油比率只有一九七○年代的不到一半,未來還會再下降。

二、技術進步:

人類開發出更多節能用具。同一數量能源可創造更多價值,人們用的能源比以前更少。麥肯錫預估,石油需求在二○三○年代初就會見頂,每年複合成長率只有○.一%,幾乎是零成長(詳見第五十九頁圖),「在此之後,石油需求就開始下降,這個趨勢未來還將加速。」

其結果就是石油占經濟比重日降。據麥肯錫計算,二○○七年,石油與經濟成長相關性為○.八,如今降至○.三,「幾世紀以來經濟成長與能源需求間的連結,將開始脫鉤。」

這股趨勢也反映在政治。據《石油世紀》作者尤金(Daniel Yergin)所述,過去西方國家領袖高峰會,石油一向是主要話題。但一九八五年發布的高峰會公報,首次沒提到石油,此後它也不再是這些領袖的主要議題,「石油真的變普通商品了。」

完整封面故事報導,請至書城選購本期《商業周刊》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694期

本文摘錄自‎

石油世紀, 再見!

商業周刊

2020/第16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