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養豬 數據為王

跟廚餘掰掰


李榮春復育平埔黑豬 創22年來活豬出口首例 非洲豬瘟還沒進來,國內已為廚餘存廢吵成一團。有業者認為,黑豬得吃廚餘才有風味、有好油花。但也有人不以為然。科技養豬的李榮春經驗,或可帶來不同思考。
品種、飼料、管理 豬肉好吃三要素

「豬肉要好吃有三大要素,就是品種、飼料,還有管理。」李榮春說。

民國九十八年,任職科技業的李榮春被放了無薪假,索性投入讓親友跌破眼鏡的養豬業。沒想到,「科技人養豬」竟闖出名堂;一○五年時成為首位被農委會選為「百大農青」的畜牧業者,去年將台灣原生種「平埔黑豬」出口香港,成為台灣陷入口蹄疫風暴廿二年來,首位將活體黑豬出口的案例。

當了十年豬農,李榮春講起養豬經仍保有科技人的「氣口」,脫口而出常是「基因純化」、「控制變異量」、「比較基準點」等術語。這正是李榮春在傳統養豬業開創新局的關鍵。踏入養豬業,李榮春的目標就是要復育台灣原生種的平埔黑豬。不純然是為了育種或品牌行銷,更是為了「精準控制」。
▲是否禁廚餘養豬,政府政策搖擺,也引發豬農間的論戰。

尋找起家豬 擲百萬買百頭土黑豬

養豬業第一年,李榮春擲下百萬元買入一百頭台灣豬,在台大動物科技系教授王佩華協助基因篩檢後,下十分之一作為「起家豬」,其餘全部轉手賣掉。他解釋,台灣土黑豬雖是肉質優良的特有種,但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來台後,因成長太慢而引入外國種「改良」就不純了。
舉例說,台灣白豬多由丹麥的藍瑞斯(Landrace)、英國的約克夏(Yorkshire),與北美的杜洛克(Duroc)配種,有明確的配種和系譜,所以同豬的成長速度(換肉率)、肉質差異不大。但台灣土黑豬 混種嚴重,即便是同一家養豬場的同一批豬,成長速度和肉質都有差異。這就是李榮春無法接受的「生長性狀不穩定」。
因追求精準,李榮春在養豬十年期間,就淘汰掉四百多頭種母豬。創業第二年,他就擁有台灣唯一一批血統純正的台灣平埔黑豬,這是他科學養豬夢的第一步。

吃什麼很重要 「我的黑豬不吃廚餘」

有了穩定的「生長性狀」後,李榮春的第二步是確保黑豬的「生長性能」。吃什麼,很重要。當為了對抗非瘟威脅,官民對該不該禁用廚餘舉棋不定時,李榮春「我的黑豬從來沒吃過廚餘。」

「種源對了,肉質就對,再來的關鍵就是飼料。」榮春看來,即便廚餘經過高溫蒸煮程序,能達成防疫要求,但每天廚餘內容物不同,營養成分也不一,勢必會拉長育成期;但飼料就能精準控制豬隻成長。

在「禁用廚餘,改用飼料」爭論中,有業者喊冤說國內飼料配方是專為白豬研發,不符合土黑豬特性。對此,李榮春說:「種源穩定才比較容易研發專用飼料,目前畜試所已積極開發黑豬飼料配方。」

李榮春與學者合作,建立黑豬族譜資料庫,追蹤各品系豬隻的表現。他還將育種、飼養、產銷數據鍵入報表,以數據預估每季豬隻育成率。

「養豬業不好賺,但我透過管理使畜牧場利潤穩定。」李榮春說,重點是要以創新思維取代過時的運作。當然,前提仍是,台灣能合力挺過眼前的非洲豬瘟。 <

閱讀完整內容
聯合報 20190416

本文摘錄自‎

科學養豬 數據為王

聯合報

2019/第20190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