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為何得罪中國挺台灣

立陶宛的骨氣,或許是撞翻「 一中原則」的第一枚骨牌


立陶宛確實是一個很小的國家。若是考慮到該國剛好位於俄國通往波羅的海的必經之路,立陶宛的近300 萬人口、6.5 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也就更顯薄弱。說到這種強鄰在側的感受, 雖然遠在地球另一端、恰好也擋住中國通往太平洋之路的台灣,理應最能懂。

◎李忠謙


▲30年前敢於挑戰蘇聯的立陶宛,如今又攤上了另一個區域霸權—中國。(美聯社)

立陶宛雖是一介歐洲小國,但若回顧當年的蘇聯解體史,第一個敢於在新時代裡迎向自由與獨立的勇敢國家,恰恰就是二戰時被史達林併入蘇聯的立陶宛。為了表達獨立意願,立陶宛1989 年與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共計200 萬人以手牽手的方式組成長達675 公里的人鏈轟動一時,號稱「 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後來台灣與香港也都曾仿效)。立陶宛隔年便率先宣佈獨立,成為第一個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獨立的國家。

要從當年的蘇聯底下宣布獨立,絕非牽牽手組成人鏈,或在自家首都唸唸宣言便能成事。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 )不容國家分裂, 何況當年的蘇聯已經瀕臨經濟崩潰、各加盟國紛紛出現大規模抗爭,戈巴契夫當然更要盡力撲滅可能燎原的星星之火。
1990 年3 月11 日才宣告恢復獨立的立陶宛,果然立刻迎來了蘇聯長達了74 天的經濟封鎖,包括石油、原物料、民生必需品、甚至連熱水都不准進入立陶宛。但就是這個有骨氣的小國,硬是咬牙調配資源、挺住經濟制裁。蘇聯又發動數次政變與軍事入侵,手無寸鐵的立陶宛人則湧向首都維爾紐斯,與試圖攻佔國會與政府機關的蘇軍對峙,當蘇軍動用武器鎮壓的流血畫面傳出,也引發國際的聲援與同情。


▲1989年8月23日,「波羅的海之路」( Baltic Way )人鏈。(Jaan Künnap@Wikipedia CC BY-SA 4.0)

戈巴契夫終究沒能等到立陶宛取消他們的獨立宣言,卻在1991 年8 月24 日因為失勢被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5 天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 ) 宣布蘇聯共產黨為非法組織。再過一週,蘇聯終於承認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為獨立國家。在一年半之前率先宣布獨立,並且挺住種種挑戰的立陶宛, 當然是推倒蘇聯霸業的第一枚骨牌。最後一個脫離蘇聯的則是1991 年12 月16 日宣布獨立的哈薩克( 連俄羅斯自己都跟烏克蘭、白羅斯先走一步),人走茶涼的蘇聯也只能走向終結。

30 年前敢於挑戰蘇聯的立陶宛,如今不但仍是反俄急先鋒,甚至又攤上了另一個區域霸權—中國。


▲1990年9月,美國總統老布希和時任蘇聯總統的戈巴契夫在赫爾辛基舉行會談,討論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問題。(美聯社)

台灣的命運與當年的立陶宛如出一轍,遭到身旁偌大的霸權挾持欺凌。而且台灣根本還沒走到「 獨立」這一步, 不過是以「 台灣」之名( 而不是「 台北」)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 還不是大使館),北京便暴跳如雷、宣布撤回駐立陶宛大使。當然,立陶宛「 得罪」 北京的事蹟遠不止同意設立「 台灣代表處」,在判定中國是國安威脅之後,立陶宛今年3 月成立了友台小組「 立陶宛- 台灣論壇」、退出中國主導的「17+1」 集團( 甚至呼籲各國跟進)、贈送台灣2 萬劑AZ 疫苗、也嚴正譴責中國在香港與新疆的倒行逆施。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798期

本文摘錄自‎

立陶宛為何得罪中國挺台灣

新新聞

2021/第179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