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等32年的冷氣

有一天,毫無預期的聽到一則新聞,政府決定為中小學裝冷氣。面對這一「德政」,許多教育團體歡欣鼓舞,許多民代更是讚賞有加,然而,我的心情降了下來,32年前的一次辯論,浮上心頭。
與西方社會相比,經常認為東方人執行力不差但創造力不足,因此「創意」一直是台灣各個行業追求的目標,「創造力」也是各界希望培養學生的活力,政府和民間不知道投入多少預算,獎勵企業激發創意、獎勵組織發揮創意、獎勵學校增強學生創造力。然而,要活化我們下一代子女的教育,要讓他們不要死背、不要填鴨、要有創意、才能有競爭力,給他們的教室卻無空調,要讓他們在酷熱的惡劣環境中追求創造力。

32年前的一天,我從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冷氣的台灣,飛到美國沙漠地區一所州立大學念碩士,在同樣酷熱的半年裡,除了校舍建材高級、校園步道和座椅都講究之外,每一房間隨時都有冷氣,讓我羨慕不已。而且,全美中小學的每個教室都有空調,每位學生都有校車接送。我知道我從一個骨子裡貧窮的地方,來到一個富足的地方繼續受教育。

有一天,參加台灣同學會的活動,我感慨的分享我對貧窮台灣和富裕美國的觀察。其中一位同學不贊同我的觀點,他認為台灣已接近「開發國家」,而且已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開發中國家」的模範生。
台灣公共基礎設施長期被忽略

他舉出當時台灣已有一條高速公路、一座國際機場、一座大造船廠、三座核電廠、五座煉油廠等,雖然數量仍遠遠少於歐美先進國家,但他非常不能苟同,我竟把台灣看作印尼、印度、甚至非洲國家。
辯論沒有交集,我突然說「台灣的大學、中學、小學至今沒有冷氣,我們都在惡劣的酷熱教室受教育,跟印尼、印度、非洲有什麼不同。」這時,那位同學發言慢了下來,後來竟能同意我的觀點。我們的結論是,台灣何時才能算是進步的「開發國家」,至少要等到中小學每間教室都有冷氣才算。

他對台灣有信心,估計5年就能達成,我對政府沒信心,認為至少要10年,因為政府重選舉也重口號,快速道路即使車少,仍一條條興建,產業園區即使需求已夠,仍一座座設立,公共館舍即使一堆蚊子館,仍一棟棟建造,我們一年浪費掉何止百億。

那一天,毫無預期的聽到那則新聞,算一算,竟然是32年以後,讓人難過。細讀下去,原來全面裝冷氣只要323億,不到9架F16V戰機的錢,32年來不知買了幾百架戰機、蓋了多少條不迫切的快速道路、多少棟蚊子館而不痛不癢,讓人難過。再讀下去,每年的冷氣費只要10.2億,政府和民間吃吃喝喝的零頭,也超過這個數字,竟還讓下一代再苦等32年而無動於衷,讓人難過。

(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本專欄由劉育東、劉維公、姚仁祿共同主持)

閱讀完整內容
遠見雜誌410期

本文摘錄自‎

苦等32年的冷氣

遠見雜誌

2020/第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