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者」再度發光發熱!挑戰社群媒體帝國的奇女子

「吹哨者」再度發光發熱!一位挑戰社群媒體帝國的奇女子

「我之所以要站出來,是因為體認到一樁駭人的事實:外界幾乎沒有人知道臉書內部發生了什麼事?」 ——郝根(Frances Haugen)


▲2021 年10 月5 日,前臉書員工、吹哨者郝根(Frances Haugen)出席聯邦參議院聽證會。(美聯社)

雖然不像美國《時代》(TIME)雜誌那麼受矚目,但英國《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也是每逢歲末就推選「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2017 年的獲選者是芳齡26 歲的福勒(Susan Fowler),夾在前一年的川普(Donald Trump)與後一年的索羅斯(George Soros)之間,特別不起眼也特別顯眼。福勒本業是軟體工程師,但讓她揚名立萬的卻是全世界最高貴卻也最容易被質疑的身分:吹哨者(whistleblower)。她勇敢揭發矽谷新創企業寵兒Uber 讓女性員工飽受歧視、剝削與性騷擾的惡質企業文化,迫使領導無方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灰頭土臉下台。

關係臉書企業命運的一場國會聽證會

10 月5 日, 用戶28 億5000 萬人(逾全球人口3 分之1)、市值近1 兆美元(台灣GDP 的1.3 倍)、年營收近1200 億美元的社群媒體帝國「臉書」 (Facebook),迎來自己的「吹哨者時刻」,曾在該公司擔任產品經理的電腦工程師郝根(Frances Haugen)單槍匹馬,來到美國聯邦參議院商業委員會的「消費者保護、產品安全與資料安全小組委員會」,約莫6 個小時的聽證會結束之後,臉書陷入創業17 年以來最嚴重的危機:除了原本的反壟斷官司,再加上形象徹底崩壞。

臉書這個大平台影響兒少身心健康、激化政治對立、散播錯假訊息、鼓吹陰謀論、搧動暴力行為、縱容組織性犯罪……早已是社會共識、常識,儘管壞到無法救,但是大到無法倒。郝根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曾經是臉書的員工, 而且先前公布了成千上萬頁的臉書內部研究報告,不僅指控拳拳到肉,而且突顯了一個極具殺傷力的事實:臉書很清楚自己造了什麼孽,更清楚該如何矯治, 但是對內因循敷衍,對外粉飾太平,原因?臉書高層要流量、要擴張、要賺錢、要利潤,使用者的福祉與安全從來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

郝根其實與福勒頗有共通之處,兩人都是資訊業、高科技業的少數族群——女性,都具有高專業水平,都有不平則鳴的「吹哨者特質」;而且兩人都是「牧師的女兒」,或許可以部分解釋她們使命感與道德感的來源。郝根之前最著名的臉書吹哨者張學菲(Sophie Zhang),也是一位女性科技人。矽谷應該致力於性別平衡,又多了一個充分理由。

「研究錯假訊息是一回事,因為錯假訊息而失去朋友是另一回事」

今年37 歲的郝根來自愛荷華州的愛荷華市(Iowa City),父親是醫生, 母親是美國聖公會(The Episcopal Church)牧師。郝根是麻州奧林學院(Olin College)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士,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企管碩士,2006 年進入高科技業,待過Google、評鑑網站Yelp、圖像社群網站Pinterest,專長是演算法設計、內容與用戶關係。

2019 年6 月,郝根進入臉書工作,隸屬於約200 人的「公民誠信」(Civic Integrity)團隊,研究如何防範臉書成為惡意選舉干預、散播政治假訊息、鼓吹暴力與陰謀論的工具。這一方面有其迫切性⸺2020 年美國總統大選是近代競爭最激烈、最不擇手段的一屆,一方面也有郝根的個人因素:她的一位男性好友沉迷於極右派陰謀論與白人種族主義,兩人漸行漸遠,終致決裂,讓她引以為憾。她曾說:「研究錯假訊息是一回事,因為錯假訊息而失去朋友是另一回事。」


▲2021 年,臉書前主管、吹哨者郝根(Frances Haugen)。(美聯社)

公眾必須施壓,國會必須立法,政府必須執法

對其他「臉書人」而言,「公民誠信」或許只是單位名稱,但郝根顯然身體力行。任職臉書近2 年期間,郝根逐漸看清公司領導階層的真面目:對內因循敷衍、對外粉飾太平;內部報告勇於認錯,但公司政策絕不改過。2020 年11 月大選投票過後,落敗者川普(Donald Trump)死不認輸,以現任總統身分聲稱「選舉舞弊」,與其黨羽、支持者在社群網站大肆散播謊言,美國政壇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臉書卻在此時解散「公民誠信」團隊。2021 年1 月6 日,川普搧動「川粉」攻佔美國國會,造成多人死傷。

郝根因此對臉書的公司治理心灰意冷,決定要讓大量的內部研究報告真正派上用場:公諸於世,作為全面推動臉書決策透明化、接受「公眾監督」的出發點。2021 年5 月,郝根離開臉書, 展開新的事業:公眾監督社群媒體的倡議者(advocate for public oversight of social media)。她深知要臉書自我改革已無可能,就像當年拒絕強制安裝座椅安全帶的汽車業者、否認尼古丁具有成癮性與致癌性的菸草業者,公眾必須施壓,國會必須立法,政府必須執法。
今年9 月,《華爾街日報》(WSJ)開始刊登一系列調查報導「臉書檔案」 (The Facebook Files),深入揭露臉書公司運作黑幕,而且引經據典,大量量引用臉書未曾發布的內部研究報告, 說明資料來自一位「匿名的吹哨者」。但對郝根而言,吹哨者只是一個階段, 更重要的角色是「倡議者」。10 月3 日, 她上美國經典新聞節目「60 分鐘」(60 Minutes)大方現身。在此前後,她架設個人網站與GoFundMe 募款網頁,向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8 項申訴, 將相關資料交給至少5 個州的檢察長, 請了律師團,接受參議院聽證會邀請, 籌劃赴歐洲訪問演講。

有勇有謀,按部就班,以一己之力發起「聖戰」

有勇有謀,按部就班,郝根幾乎是(crusade), 讓同為37 歲、同為哈佛人的臉書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如臨大敵。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郝根無意「摧毀」 臉書,甚至不贊成將它拆解(例如強迫臉書、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 分家),因此她接觸的政府機構是SEC(有權調查臉書是否欺瞞投資人),而不是正在對臉書進行反壟斷(antitrust)調查的聯邦貿易委員會(FTC)。

這也正是這位吹哨者可愛的地方,儘管充分見識過臉書的黑暗面,她還是相信臉書具有撥亂反正的潛能,相信「我們可以擁有一個充滿樂趣、彰顯最美好人性的社群媒體。」但不要誤會,這樣的期望絕非一廂情願,而是建築在公眾監督、國會立法、政府執法之上。攸關大多數人生活的組織都必須盡可能做到透明化,如果領導階層做不到,「吹哨者」會讓世人警覺!

閱讀完整內容
新新聞1807期

本文摘錄自‎

「吹哨者」再度發光發熱!一位挑戰社群媒體帝國的奇女子

新新聞

2021/第18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