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資料中心是台灣新護國神山?

登台七年,又傳加碼投資200億

狂吃電的Google資料中心 為何是台灣新護國神山?


八月二十六日,傳出全球搜尋引擎龍頭Google, 砸三十六億元、接手中纖在雲林工業區套牢多年的二十公頃土地,儘管Google低調不願證實,但業界解讀,這應是它們針對台灣第三座資料中心的布局。

二○一三年Google在彰濱工業區啟用第一座資料中心前,就曾引發正反論證,宏碁前董事長王振堂,甚至以「資料中心不是個好生意」 反對; 而二十六日新消息傳出,依舊召來「吃電怪獸」、「創造不了就業」、「商機有限」的批評。

文●侯良儒 攝影●陳宗怡


▲7年前Google啟用彰濱資料中心,讓台灣成為除了新加坡之外,唯二擁有該公司資料中心的國家。本刊資料

「它們就是想用台灣便宜電費,」曾參與Goolge電力規畫諮詢的中經院助研究員陳中舜表示,「這種投資能創造的就業很有限,我想除了Google名字很響亮之外,好處很有限。」

這場「讓步與交換」賽局 台灣換得四大間接效應

的確,從用電量來看,根據一份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資料顯示,Google彰濱資料中心每年用電量約四億三千萬度,比台東縣一年所有家庭用電量還多,儘管該公司去年在台灣採購相當於一千二百八十萬度綠電,但僅是用電量二%。

就業方面,工業局官員向商周表示,彰濱資料中心員工僅二十多人,雖然Goolge澄清該處有「數百名」員工,不過不願進一步說明確切人數,但業界以一般大型資料中心建置經驗,推估最多兩百多人。

至於商機,由於資料中心設備建置,常被認為就像電廠採購發電機組,屬一次性,加上全球九成伺服器都是台灣電子六哥製造,「Google本來對台廠採購就很密切,這跟資料中心是否在台灣,沒有很大關係,」台經院分析師邱昰芳說。

用電大、就業少、經濟效益低,顯然是資料中心無可迴避之惡,不過,一名台灣電子六哥董事長提醒,「不能只看單一項投資, 這是一場give and take(讓步與交換)的賽局,得全盤來看,」那麼,到底台灣在這場交易中換到了什麼?

總部效應:員工七年翻五倍 躍Google海外最大據點

首先,是「總部經濟」。

七年前,Google彰濱資料中心啟動前,在台灣僅台北一○一辦公室一個據點,員工人數不到五百人;然而,截至目前,其在台員工人數已逼近三千人,約增五倍。

「如果Google沒有資料中心在台灣,你覺得它們還會設研發中心、聘兩三千個人嗎?」面對外界對就業的質疑,國家資訊基本建設(NII)協進會前執行長吳國維直言,目前,台灣是Google除了美國之外,擁有最多員工的國家。

為什麼資料中心會帶動其他投資、進而聘僱更多人?一名資通訊產業前高階主管指出,以Google去年在台灣組建、首度移師海外的伺服器團隊為例,「就是因為台灣有資料中心,工程師能就近測試(伺服器),做什麼實驗都方便。」
Google雲端服務競爭對手、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則以「總部經濟」形容這現象。

他說,在數位經濟裡,數據就是資源,而資料中心就是資源的彙集點,「當有越多數據、機器越往一個國家靠,就越可能帶動『總部經濟』,讓一家公司的海外總部、研發中心往這個國家移動。」

就像阿里巴巴在新加坡興建資料中心後,後續不僅將星國設為東南亞營運總部,今年更砸三百五十四億元投資一棟辦公大樓。

過去七年,Google在台灣除了建資料中心,也以十一億美元購併宏達電手機代工部門,接收近兩千名員工;去年更宣布將在新北市板橋,興建台灣總部園區,包括一座研發中心,未來全台員工人數,公司表示將較目前「雙倍成長」。

換句話說,對於台灣而言,資料中心就像一塊敲門磚:當Google在此投資案有了好的經驗,便有機會引導出更多投資,「畢竟把研發中心、資料中心放在同一個地方, 不管從管理還是財務角度都會比較有效率,」吳國維說。

綠電效應:首家買綠電外商 協助推動再生能源政策

採訪過程中,許多受訪者告訴我們:資料中心雖是吃電怪獸,但由於Google早就表態,將在台灣使用一○○%再生能源,因此也意外成為台灣綠電推手。

因為,早從十年前,Google就在跟台灣政府「要綠電」,後來還促成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T-REC),這個綠電使用的認證制度誕生。

二○ 一六年六月,Google資料中心能源與設址策略總監德馬希(Gary Demasi),向總統蔡英文表達綠電需求,但當時法令不允許企業直接購買綠電,不久後,時任經濟部長李世光,提出修正《電業法》、設立再生能源憑證,兩路為Google解套,促成政策相繼上路。

去年初,Google宣布採購10MW的太陽能光電,成為台灣第一家直接採購綠電、並取得再生能源憑證的外商,「它最終要用的是綠電,所以台灣電費便宜這件事,對它只是暫時性, 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的,」一名科技界人士指出。


▲照片為3年前Goolge砸11億美元,購併宏達電手機代工部門現址,這也是它7年內在台最大投資。

採購效應:催生維運生態鏈 零組件生意能重複賺

資料中心被詬病的商機面,也與外界的想像不同。

該名前高階主管分析,台廠在伺服器產業的市占率確實很高,不過,同樣是資料中心所需要的電源、散熱器、網路交換器等周邊零組件,就不同了,「如果一座資料中心設在日本,以電源來說,台廠就不一定會被考慮。」但若設在台灣,就會促進在地採購。

此外,採購也不是一次性的。

全球網路流量每年以兩成到三成增加,資料中心也得因應增加新的伺服器,於此同時,舊有設備也會隨著先進晶片的更新,每兩年至三年就得汰換,「資料中心的生意,其實是一直持續的,」白牌伺服器製造商、雲達總經理楊麒令指出。

同時,未來如果有更多、包括微軟或亞馬遜的資料中心坐落台灣,科技界人士指出,台灣將有望形成維修養護的「維運生態鏈」,促使企業獨立出專門的部門,為在地的資料中心提供服務。

電纜效應:全球數據轉運點 台灣國際重要性躍升

鏡頭,降到台灣本島海底兩千公尺。十七條途經巴士海峽的海底電纜,從深海分別攀上台灣四地海岸,其中一條名為Faster的電纜在淡水上岸後,一路被拉進彰濱工業區,連進Google資料中心機房。

「大家都以為資料中心最需要的是水跟電,其實不是,它最需要的是海底電纜,」該名前高階主管指出,因應資料中心的需要,Google得額外砸錢將電纜拉到台灣,而過去台灣因網路流量不大,並沒有人幫忙蓋這段「資訊高速公路」。

今年,Google更把原本要鋪設到香港的PLCN電纜,改道拉進台灣,而在這些海纜裡面,「台灣產生的資料可能不到一%,另外九九%都是全世界資料,這時候,別國就會拉海纜來對接,台灣就變成跟全世界連結,一旦我們被連結了,人家就會來保護我們。」該名人士說。

海底纜線影響性有多大呢?二○○六年的恆春地震,六條經過台灣的海底電纜受損,導致中國、日本、韓國、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的網路通訊中斷,後續花了一個半月才修復。

「Google把海底電纜拉到台灣這件事,會讓台灣變成數據轉運點,讓我們變得更重要。」楊麒令說。事實上,在Google彰濱資料中心, 已經有超過四百萬個App是用這條電纜將服務傳輸至全亞洲,包括《精靈寶可夢Go》。

過往,海面下的黑潮,為台灣帶來豐富漁獲,現在,由這十七條海底電纜構成的「數位黑潮」,攸關世界數據往來;而與之連接的資料中心,因為順勢成為世界的數據資產,將可能繼台積電所樹立的矽屏障後,成為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

當年被認為喪權辱國、好處鮮少的資料中心,七年後回頭看,竟是打開外商加碼之鑰;如果,台灣期盼有更多外商進駐,或許該學習,放下對單一投資帳面數字撥算盤的執念,而是在讓步前,就先想好未來如何全盤換得更多。

閱讀完整內容
商業周刊第1712期

本文摘錄自‎

Google資料中心是台灣新護國神山?

商業周刊

2020/第17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