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大多數人都知道,現代生活會對人的生理造成不少影響。也就是說,現代生活雖然先進,有些方面仍對我們的身體有危害。車禍事故、吸菸、空氣汙染、住在沙發裡的生活方式、外送披薩、輻射、第四杯梅洛紅酒。

就連使用電腦都能對身體造成危害。坐一整天,重複性勞損上身。有一次甚至有一位驗光師跟我說,我的眼睛感染、淚腺阻塞,是長時間盯著螢幕造成的。我們用電腦工作的時候,眨眼次數似乎比較少。

既然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是不是也能說現代生活影響了人的心理狀態呢?我們生活的方式,是否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明我們身處於現代世界的感受?

不光是現代生活的物質面,還包括價值觀。讓人想擁有比現在更多東西的價值觀。推崇工作勝於玩樂。拿自己最差的一點與別人最好的一點相比。總是覺得自己還缺少什麼。

在我一天天好轉的同時,我忽然有寫一本書的念頭──就是現在這本書。

我在《活著的理由》這本書中,已經寫過我的心理健康狀態。但現在,問題不再是為什麼我應該活著?這一次,問題更廣一些,是我們該怎麼活在一個瘋狂世界,而不至於跟著瘋狂?

生活多美麗(但是)


生活是美麗的。

哪怕是現代生活,可能尤其是現代生活。我們周遭充滿無數一眨眼便消失的魔法。我們拿起一台裝置就能聯絡半個地球外的人。選擇度假地點時,我們能瀏覽中意的那家飯店,看上星期才住過的房客留下的評論。我們能看到非洲廷巴克圖每一條道路的衛星影像。生病了可以看醫生,抗生素能治療一度會致命的疾病。我們上超市能買到越南的火龍果和智利的葡萄酒。如果不認同政治人物說的話或做的事,很輕易就能提出異議。我們能接觸到更多資訊、更多電影、更多書、更多一切。

回到1990年代,微軟的廣告標語問:「你今天想去哪裡?」這是一個無須回答的反詰問句。進入數位年代,答案是哪裡都能去。引用哲學家齊克果的話,焦慮可能是「自由帶來的暈眩」,但現代人有這麼多選擇的自由,確實是個奇蹟。

可是,選擇雖然無限,人生時間卻有限。我們不可能體驗每種人生。不可能看完每一部電影、讀過每一本書、走遍地球上每一個角落。我們需要編輯眼前的選項,才不會被選擇拖累。我們需要找出什麼對我們好,其餘甘心放下。我們不需要另一個世界。我們需要的一切都在這裡,只要我們放下什麼都需要的念頭。

看不見的鯊魚


焦慮令人沮喪的一點,就是往往很難找到焦慮背後的原因。眼前可能沒有任何看得見的威脅,然而你還是徹底感到害怕。從頭到尾只有緊張懸疑的氣氛,沒有動作情節。就像沒有鯊魚的《大白鯊》電影。

但鯊魚多半是存在的,象徵的、看不見的鯊魚。就算有些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無緣無故煩惱,其實背後還是都有原因。

「你需要一艘更大的船。」《大白鯊》電影裡的布洛迪警長說。

這或許也是我們實際遭遇的問題。不是象徵的鯊魚,而是我們心中象徵的船。如果我們知道鯊魚在哪裡、怎麼做才能平安地航行,也許我們就更能適應這世界。

未來式


進步如果發生太快,有時會讓當下感覺已經是未來。看到網路上瘋傳的影片,跟人類身形相仿的機器人在後空翻,感覺現實已變成了科幻小說。

而我們被鼓勵要嚮往這樣的狀態。「擁抱」未來,「放下」過去。整個消費主義就奠基於此,要我們喜新厭舊,想要下一樣東西,不要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這簡直是製造不快樂的完美配方。

我們不被鼓勵生活在當下。我們被訓練成生活在他方──在未來。從小我們就被送去讀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顧名思義就在提醒我們接著會面臨的是什麼,真正上學。進了學校,孩子從愈來愈早開始被鼓勵要努力用功才能通過考試。到後來,這些考試演變成實際的測驗,我們都知道測驗會左右未來重要的選擇,例如我們能不能繼續追求高等教育,還是十七、八歲就出去找工作。就算進了大學也不代表到此為止。還會有更多考試、更多測驗、更多向我們逼近的決定。更多的你認為幾年後你會在哪裡?更多的你打算走哪一條路?更多謹慎思考你的未來。更多長遠來看凡事都會有結果。

整個教育過程,我們不斷被灌輸一種本末倒置的專注──一種未來學,偽裝成數學、文學、歷史、電腦程式或法語,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被教導要考慮另一個不同於現在身處的時空。到時候考試、到時候工作,到時候長大。

當學習不再是為了學習,只是因為能換得什麼才學習,大大降低了人性的美妙之處。我們是會思考、會感受、會創造藝術、渴求知識的奇妙動物,經由學習行為來認識自己和身處的世界。學習本身就是目的。學習賜予我們的,遠遠多過提供我們寫在履歷表上的那些東西。學習是喜愛現在生活的一種方式。

我漸漸意識到,我很多遠大抱負錯得多麼離譜。我發現自己是多麼違背當下。不論眼前擁有什麼,我一直想要更多。我需要想辦法靜下來,置身當下,然後像我奶奶常說的那樣,有現在這些就很滿足了。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本文摘錄自‎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麥特‧海格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