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無聊,越開竅》無所事事更能釋放你的創意與效率

越無聊越開竅

覺得無聊?你離開竅只差一步


我兒子和iPhone 都在2007 年6 月誕生,他們的生日相差不到三週。雖然身為新時代女性,但我一點也不急著入手新機,更何況我還有更迫切的事要做。我兒子剛出生就為腸絞痛所苦,我常常得花好幾個小時推著他四處走,想要哄他入眠,因為他只有待在行進中的推車上,才會睡著。

  我每天推車走路的距離,可能長達15 公里至25 公里。推他走路時,還要放輕腳步,因為他要在極安靜的情況下,才能睡超過15 分鐘,這也意謂著我不能一面推著他、一面用我的掀蓋式手機講電話,也不能去喝杯咖啡,甚至連坐在椅子上都不行。拜他所賜,我很快就恢復到產前的體重,但這也是這輩子我感到最無聊的時期。

  一開始,我感到生氣、沮喪又難過。這是我們這一代女性的典型故事──從小孩出生的那一刻起,瞬間就從表現出色的職場女性,變成與世隔絕的全職媽媽。

  我懷第一胎時,常常幻想我和同樣在新聞界、也是冒險家的老公賈許背著孩子,一起環遊世界,而且仍能在工作上維持傑出表現。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個笑話。當兒子愷出生後我徹底被打敗,這輩子我從來沒有那麼孤單、疲累。讀《紐約時報》?看最新的小說?在餵不完的奶和洗不完的髒衣服堆中,我最多只能抽空翻《美國週刊》(US Weekly)。

  不過,我的「新手媽媽暨嬰兒車馬拉松挑戰」在幾個星期後,情況出現轉變。我不僅越來越上手,還開始在住家附近,觀察到以前從來沒注意到的事物。鄰居的美麗窗台和屋簷上的滴水嘴獸,成了我這段空白又慌亂時期的慰藉。

  我對於社區裡花團錦簇的風景暸若指掌,甚至記得人行道上每一處裂縫和凸起。我不再對走個不停感到不耐煩,反而開始領會到漫無目的的樂趣。回想起過去多少個加班的夜晚,我多麼希望用一切換得悠閒的漫步?最重要的是,我終於明白和孩子和平共處的意義。

沒時間無聊,反而害我文思枯竭?


  接著我回到職場上,這讓我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忙碌,以前我覺得自己已經夠忙了,有小孩後我更是忙到不知忙碌的定義為何。接下來的幾年,我奔波勞碌,在生活和工作上努力發揮創意、完成任務──我在路透社(Reuters)跑科技和商業新聞,之後轉戰紐約公共廣播電台(WNYC);寫完人生的第一本書《如何幫非營利事業和公司製作影片》;然後生下我的女兒索拉亞。

  到了2013 年,我建議公司增加對紐約新興科技業的報導,並負責更新每週科技新聞。六個月後,我終於有機會做我夢想中的工作:主持自己每週一次的廣播節目,談論科技的人性面。節目名稱最後定案為《寫給自己》(Note to Self),主要在介紹現代生活中,各種與科技相關,有意義又有趣的主題,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開始我全力以赴,與我共事的全是聰明、有見識的人,他們提供源源不絕的報導,每個故事都相當迷人,也在聽眾間引起熱烈迴響。後來,我遭遇撞牆期,不僅是文思枯竭而已,和以前遇到瓶頸、需要設法突破的障礙完全不一樣,我根本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著手改變,當時我的情況很糟糕。

  為了分析我到底怎麼了,我開始觀察自己的行為。老實說,我的發現實在令人沮喪。待靜下心來反省後,才意識到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是醒著的時間都被塞得滿滿的──而那害我墜毀的最大幫凶,就是我的手機。

  我早就把掀蓋式的舊電話換成智慧型手機,現在我幾乎一有空就掛在手機上。無論是等地鐵、排隊買咖啡或等兒子幼稚園下課,我不是在詢問就是回覆各種資訊。我查看天氣、更新推特(Twitter)、回電子郵件……疲累的一天結束時,我爬上床後做的事不是關燈,而是玩《兩點之間》(Two Dots)──儘管我不想、但還是停不下來的手機遊戲。

  我的智慧手機不是用來聯繫,而是用來逃避。瀏覽推特可以讓我忘卻漫長的通勤,不斷更新行事曆,給我一種生產力滿檔的感覺。隨著我的生活越來越忙碌,我使用3C 產品的頻率都隨之提高。面對隨時湧入的大量資訊,我無時無刻忙著思考,但大腦其實無所事事。

  我不自覺回想過去,是在什麼時候想出好點子?我才想起來,正是與愷獨處,那段人生中最空白的時光。在那些冗長、孤獨、沒有3C 產品陪伴育兒期間,我仔細觀察周邊每個事物的細節,還暗自評估我15 年來累積的專業技巧。

  就像我之前漫無目的的散步一樣,那時候我並不是專心思考,而是在心中隨性的規劃我的職業生涯,以及接下來該如何在工作上發揮。我讓我的心恣意遊移,它走到一些黑暗又難耐的角落,但也漫步至一些極其美妙之處。

  回想我人生中的忙碌高峰,我看出缺乏動機(亦即無聊)和創意與動力間,有泉湧般的關聯。我發現,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週期,和我的人生進展不謀而合。我人生經歷的,不光是生小孩前與生小孩後,同時也是智慧型手機誕生前與誕生後。孩子和智慧型手機,皆徹底改變我。基於以上一切情況,我自問:「我的江郎才盡,會不會是因為我從沒時間感到無聊?」

快速思考反而降低成長速度?


  無聊的必要毋庸置疑的,我們正處於史無前例的環境中。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問世後,使用者每天平均花2 小時57 分鐘使用行動裝置,盯著螢幕的時間更是高達11 個小時。儘管我們無法確定,長時間盯著螢幕是否造成長期傷害,但任何人都能清楚明白,科技正在改變你我,縱使還不確定這究竟是好是壞。

  另一方面,如何在數位時代教養子女,著實讓父母傷透腦筋。如果你的孩子一直沉浸於資訊位元裡,這對於他們的想像力、專注力、從過去經驗反省、決定如何將所學應用在未來目標,以及思考他們對自己、人際關係和人生的期許,又會有什麼影響?

  擔心科技時代該如何用腦的不只是父母,對企業的影響更甚。有證據顯示,不會持續上網的人,在工作上表現較佳。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首席經濟學家表示,他很擔心建築技巧、創新,乃至於整個經濟,都會因為「快速思考降低成長速度」而岌岌可危。

  這些在低潮期發現的重大問題,讓我不得不去思考,如果一直讓大腦忙碌不休、從不留給自己時間神遊、放空、發呆,會發生什麼事?因此,我與神經科學家及認知心理學家,探討在「思緒漫遊」(mind wandering)時──也就是當我們什麼也不做、或不專心從事某件事,大腦到底在做什麼?

  整理一大堆摺不完的衣服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其實此時大腦正在努力工作。當我們分神時,大腦反而會啟動所謂「預設模式」(default mode),這是我們心中解決問題、產生新構想,甚至做生涯規劃的最佳狀態。開啟預設模式時,也能讓我們更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並體諒別人,進而做出符更人性的判斷。

  放任自己的思緒漫遊時,大腦多半會自動開啟原創思考,並設法解決問題;若你不刻意干擾,思想就可以遊走到有趣又驚奇的地方。換言之,創意需要不被打擾和無聊,才能讓不一樣的想法在大腦中產生新的連結,這就是最有效的沉思。未來學家瑞塔.金(Rita J. King)所指的「創意的乏味」(the tedium of creativity)正是如此。

為什麼人總在睡前、淋浴或林中漫步時撞見靈感?


  實際上,創意需要的無趣程度很嚇人,金還說明,特別是和劃掉待辦事項的滿足感相比,發想的過程簡直無聊透頂。不過,如果允許自己花點時間什麼都不做,就會靈光乍現(趁睡前、淋浴或林中漫步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預設模式有另一個更貼切的名字──「想像網路」。換言之,無所事事的時刻,反而讓大腦有機會發散地思考:「要是……會怎麼樣?」這個問題對於發想創意、個人的情緒健康和自我成長等,都非常重要。

  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強納森.斯摩伍德(Jonathan Smallwood)博士是個研究分神的專家,他表示:「原創和創意與我們放空時,所產生的自然想法有非常深切的關聯。」簡單來說,你得讓自己無聊才能變得更卓越。

  我的疑惑是:「如果我們改變自己和3C 產品的關係,是否能產生更偉大、更高明的構想?這會不會影響到我們工作、教育,以及與人相處的方式?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嗎?」因此,我和我的團隊在2015 年2 月成立「無聊而精采計劃」(Bored and Brilliant Project),來調查並驗證我的理論。我們設計為期一週的挑戰,讓人們離開3C 產品,啟動他們的創造力。

  為什麼是遠離3C 產品?這是因為在啟動計劃前,我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這年頭每個人「總是盯著手機」。於是,我邀請大家加入這個計劃,一起花時間來「讓自己無聊」。沒想到,各個年齡層的聽眾踴躍說:「好!」說來諷刺,他們透過推特、電子郵件和臉書(Facebook)表示支持,同時報名參加計劃。最後,全美各州有兩萬多人報名參加「無聊而精采計劃」。

  計劃開始之前,我們調查參與者參加這次實驗的動機、欲望和夢想。在這之中,我們聽到的前三大想與科技產品保持距離的理由:

  1. 它搞砸了我的生產力。
  2. 我覺得無法自拔。
  3. 它很可能影響我的健康。

  這些也是我的疑慮。但目前誰都無法斷言,智慧型手機可能帶來哪些長期影響,至於我們究竟是利用手機達成目的,抑或是我們的大腦必須進化,想辦法更有效地利用科技,各方看法不一。同樣的,關於思緒漫遊現象的科學研究才剛起步。不過,相關研究依舊顯示,想要有原創構想,就必須停止外界不斷地刺激。

用網路提高產能,而不被科技制約


  結束為期一週的「無聊而精采計劃」挑戰後,我們又做一次問卷調查,以了解參加者的行為在試驗期間是否出現改變。大多數參與者告訴我,實踐這項計劃讓他們煥然一新。七成的參與者表示實驗結束後,他們覺得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有人說:「這感覺就像,從一段冗長的心靈冬眠中覺醒。」作家終於完成手稿、企業家解決了工作上棘手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有更多時間和學生交流。

  這個結果告訴我們,人們控制使用手機、平板和電腦的方法和時間,反而更有生產力、創意。各界對這項計劃好評不斷,有中學來信尋求課程計劃、企業想讓所有部門一起參與,紐奧良大學甚至要求大一新鮮人,在開學時都要參加一星期的「無聊而精采週」。

  這本書,就是我鑽研無聊的心血結晶。先前的計劃已成功讓我的聽眾,奪回對科技生活的掌控權,如今我加以改良,創造出七步驟計劃,協助人們利用隱藏在無聊背後的好處,找出自己的卓越之處。

  我想先說清楚──我絕非反科技。我承認,電腦、網際網路和行動裝置,使我們能無時無刻取得新知、變得更博學,也更便利的聯絡上他人。拜這些優點所賜,我可以兼顧全職工作和陪伴兩個孩子。我對此感恩,也不會想要回到只有公共電話的單純年代。

  回顧以往,每當社會上出現新的科技技術或能力,就會歷經一段風靡期,人們爭相跟風,實際上卻不了解它的功用──這正是現在我們與行動裝置的關係。儘管完全戒掉3C產品並非必要手段,但對許多人來說,和這些玩意兒的蜜月期必須結束。

  根據我的研究,有件事可以確定:我們渴望有時間沉思、尋求平衡、想要充滿快樂和好奇心的人生,這正是「無聊而精采計劃」的宗旨。

七步驟啟動思緒漫遊,創意、計劃到決策全搞定


  首度進行「無聊而精采」實驗時,我沒想到人們會想要我告訴他們,該如何修正他們的行為。我以為他們比較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量身訂做的概念和實驗內容。結果證實我錯了,人們多半希望得到鉅細靡遺的清楚步驟,以確保照做就會看見成效。

   我得承認,當初我在規劃一週挑戰活動時,不清楚什麼才是對的或錯的。不過,我們盡可能完整地測試所有步驟,並根據第一批「無聊而精采計劃」參與者的回饋,略調整了挑戰內容。

  現在,我已經將整個計劃,編整為有效且清楚的步驟。但我還是建議,在執行時應該根據自己的狀況微調。「無聊而精采計劃」內含七項挑戰,分別列於本書每一章節最後(從第二章開始)。這些挑戰的用意在於建立你的無聊能力,讓你逐步了解你和科技的關係,以及大腦和科技的衝突之處。我們將實驗各種不同的方法,幫助你創造出更多腦部空間,做到更深層、更容易獲得成果的深度思考,最後讓你充滿創造力,促使你的思考更全面、具體。

  我建議,不要急著進行這些挑戰,先把本書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能以自己的速度好好閱讀、完全吸收。讀完後不妨找一週,讓自己一口氣完成所有挑戰(不過,別離閱讀完這本書的時間太久),你可以一天進行一項挑戰,當然,如果想繼續執行某個、兩個甚至全部挑戰超過一天那更好。

  有位高階人力資源媒體主管,參加我首度舉辦的一週挑戰後寫道:「我一開始持懷疑態度,但你改變了我,執行計劃後,我不斷尋覓新的思考和做事方式,這是很不一樣的實驗,但我認為所花費的時間相當值得。」

  「無聊而精采計劃」對於個人和團體來說,都是很有啟發性的活動。你可以考慮找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進行挑戰。不管你為了什麼、如何進行「無聊而精采」計劃,最後都要記得,它的目的是在你的生活中,創造出更多好奇心、創造力和快樂。執行計劃時,不用對自己過度嚴苛。

  本書是人人隨手可得的貼身指南,引領你在數位環境中建立自我規範,讓你過著善用網路,而不被科技制約的生活。

越無聊越開竅
越無聊越開竅

本文摘錄自‎

越無聊,越開竅

瑪諾什.佐摩羅迪

由 天下雜誌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