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與稱讚,能激發人的潛能

你是否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怎樣能讓他人聽從你,做你想要做的任何事情。只有一種可能。對,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讓他心甘情願。

記住,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可能。當然了,你可以拿著左輪手槍,抵著對方的腰,讓他交出手錶;你可以用解雇來脅迫,讓員工配合你,不論你是否在場,都老老實實地工作;你可以拿著鞭子,或其他恐嚇手段,讓一個小孩按照你的意圖做事。但是,這些簡單、粗暴的手段同時會引發你不想看到的「副作用」。
首先要滿足別人,這樣別人才能按照你的指令做事。那什麼是人們想要的?按照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說法,每個人做事的動機源自兩點:「對性和成功的欲望」。美國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觀點有所不同。他說:人類內心深處最重要的欲望是實現「受重視的渴求」(desire to be important)。記住「受重視的渴求」,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你可以發現,本書很多內容都圍繞這一點展開。

你想要什麼?其實並不多。無可否認,你有執著追求的一些事情,而絕大多數人想要的無非是:

1.健康長久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錢,以及錢能買到的物品;
5.對未來的期望;
6.性滿足;
7.子女的幸福;
8.受重視的感受。


上面所有需求幾乎都比較容易滿足,除了最後一條。這一條,像食物與睡眠一樣,也是人類的必需品,但難以滿足。這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對成功的欲望」,或杜威的「受重視的渴求」。

林肯在一封信的開頭寫道:「人人都愛聽恭維話。」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最本質的天性,就是渴求被人欣賞。」他在這裡沒有用「希望」(wish)、「想要」(desire)或「期望」(long),而是用了「渴求」(crave)一詞。

人們總是苦惱而迫切地想滿足此天性的渴求。若能真誠地滿足他人這種內心渴求,就能給對方帶來深遠的影響。但這類人極為少數,要是有一天離開人世,就連送行者都會為之惋惜。

「想要有受人重視的感覺」,也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我小時候,生活在密蘇里州的農場。我父親養殖了一些杜洛克―澤西(Duroc-Jersey)良種豬和純種白臉牛。我們常參加鄉村集市或中西部牲畜的展銷會,展示我們的豬和牛,並獲得了幾十項頭等獎。父親把這些絲質獎章掛成一串,再用別針別在一條白色的布上。每逢家裡來了親朋好友,他一定會拿出這些獎章,和我各持一端,把獎章展示給大家看。

農場裡的豬並不關心牠們得了什麼獎。父親卻很在乎,因為獎章讓父親感到自我價值實現了。

假如人類的祖先不迫切地去實現自我價值,今天的文明也無從談起,人類也與其他動物談不上區別。

正是在這種渴求驅使下,一位沒受過教育又極度貧窮的雜貨店夥計,決定去認真研讀法律書。他從裝有一大堆雜物的木桶底翻出這些書,花了五十美分買到手。或許你聽說過這個雜貨店夥計,他的名字是林肯。

實現自我價值的欲望,激勵著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寫下不朽之作,激勵著克里斯多福.雷恩(Christopher Wren)爵士設計出舉世矚目的建築。這種欲望,還激勵著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讓他創造出一生都花不盡的驚人財富;激勵著這個城市裡的富豪們,建起遠遠超出實際需求的大豪宅。

也正是這種欲望,讓你穿上最時尚的服裝,開著最新款的車子,向別人誇耀自家孩子何等聰明。這種欲望,也引誘年輕人加入犯罪集團。紐約前警察局局長馬羅尼說:「現在,一般年輕罪犯都非常自大,被捕後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先要看報紙上有關他們殘暴罪行的報導。在報紙上,自己的照片與那些大牌明星、政治家的頭像放在一起,他們很享受那種感覺,儼然成了「英雄」,而對日後悲催的牢獄生活倒顯得滿不在乎。

如果你告訴我,什麼事情讓你最有滿足感,我就能立刻判斷你是什麼樣的人。因為對每個人來說,這是極其重要的事情,最能體現人的性格。

洛克菲勒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是——在中國北京建了一家現代化醫院,為成千上萬素不相識或許永遠不會謀面的窮人治病。江洋大盜約翰.迪林傑(John Dillinger)正好相反,他搶劫銀行、濫殺無辜,引來聯邦調查局追捕。最後他不得不躲進明尼蘇達州的一間農舍。但是,他竟然以美國頭號公敵的身分,自豪地對農舍主人炫耀說:「我不會傷害你。我就是大名鼎鼎的迪林傑!」

迪林傑和洛克菲勒最大的不同,體現在實現個人價值的不同方式和途徑上。

歷史上許多名人也渴求得到他人的重視,引發了很多趣聞逸事: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樂於聽別人尊稱他「美利堅共和國總統閣下」;探險家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懇求政府賜予他「大洋統帥及印度總督」的稱號;俄國的女皇凱瑟琳對沒有尊稱她為「女王陛下」的信件一概不看;在白宮,林肯夫人竟像母老虎般飛揚跋扈,她對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Grant)將軍的夫人大吼道:「沒我允許,妳怎敢在我面前就座!」

一九二八年,理查.伯德(Richard E. Byrd)將軍接受一些美國百萬富翁的資助,起程去南極洲探險。但資助這項考察的前提條件之一,是用這些富翁的名字,給新發現的冰山命名。作家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曾一度無比渴望將巴黎改成他的名字,連光芒萬丈的莎士比亞也曾千方百計、費盡周折地為他的家族爭取了一枚盾形徽章,用來光宗耀祖。 為了獲得存在感,人們甚至透過展示自身的傷病,來博取同情和關注。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總統的夫人為了體現自我價值,竟然要求丈夫放下國家大事,親自跑到她的床邊,一連幾個小時陪著她,摟著她入睡。看牙醫時,她也一定要丈夫陪在身邊。一次麥金利總統正好與國務卿約翰.海伊(John Hay)有約,留下她一人看牙醫,她為此怒髮衝冠,大鬧一通。作家瑪麗.羅伯茨.萊恩哈特(Mary Roberts Rinehart)曾對我說:為了獲得關心,一位精力充沛、聰明伶俐的年輕女子,突然裝病,臥床不起。「這位女子,一裝病就是十年。她住在三樓臥室,為了伺候她,上了年紀的母親不得不為她端茶送飯,在三層樓梯上爬上爬下。直到一天,老人勞累過度,倒下撒手人寰。這個裝病的女人傷心了好幾週,終於又重新下床,穿好衣服,繼續過正常人的生活。」

萊恩哈特夫人說:「總有一天,這位女子仍舊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現實,年歲衰老、孤獨無依,可期待之事寥寥無幾。」 一些權威專家宣稱,因為忍受不了現實世界的嚴酷,有些人會出現精神錯亂,在癲狂的夢幻天地中找出受重視的感覺。在美國,精神疾病患者的數量,比其他疾病患者的總數加起來還要多。

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們精神分裂,尚無定論,不過已知的一些疾病,如梅毒,就會損害大腦神經細胞,使人精神錯亂。由生理疾病引起的精神疾病約占一半,包括腦損傷、酒精、中毒和肢體外傷。令人不解的是,還有一半精神病患者的腦細胞,並未發現任何異常。專家對這些患者進行驗屍解剖,發現他們的腦神經和普通人一樣,即使在高倍顯微鏡下,也未找出任何異常。

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這些人的精神出了問題?我拜訪過最著名的精神病醫院,請教一位主任醫師,他因為相關的專業知識,獲得精神醫學界最高榮譽,得到眾人欽羨的各種獎章。醫生坦言,他也搞不清楚,事實上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接著,他又補充道,這些精神病人,透過發瘋這種方式,能獲得在現實中難以獲得的受重視感。他講了一個故事:
我有一個精神病人,她的婚姻非常不幸。她渴望愛情和性的滋潤,渴望有個孩子和好聲譽。但這一切都被現實的殘酷撕得粉碎。丈夫根本不愛她,甚至拒絕與她共同用餐,命令她把飯菜端到樓上他的房間。她沒有孩子,也沒有社會地位,終於有一天她患上了精神疾病。在精神錯亂的世界裡,她認為和丈夫已經離婚,恢複了婚前的姓。她覺得,現在的她已經與一位英國貴族結為夫妻,並堅持讓別人叫她「史密斯夫人』。

而且,她還幻想著每天晚上她都會生下一個孩子。每次我見到她,她都會說:「醫生,昨晚我又生了一個孩子。」
現實的殘酷,如同尖利的礁石,無情地摧毀了她載滿夢想的帆船。但在幻想的「海島」上,豔陽高照,夢想之舟又一次起航,乘風破浪,駛向幸福的彼岸。 這能算作悲劇?呃,我不太確定。
醫生告訴我:「即使我有能力治癒她的精神疾病,我也不會那樣做。她現在的狀態不是更快樂嗎?」人們如此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甚至以發瘋為代價。假如在瘋癲前,我們趁早把欣賞、讚許都給了人們,想一想,會有什麼奇蹟發生?

在不用繳納所得稅、一週掙五十美金都堪稱富人的時代,查爾斯.施瓦布(Charles M. Schwab)已經成為美國少有的百萬年薪富豪。一九二一年,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提拔他為新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總經理,當時他才三十八歲。(後來施瓦布離開美國鋼鐵公司,接管處於困境的伯利恒鋼鐵公司〔Bethlehem Steel Corporation〕,並一手將其打造成美國獲利最豐沛的公司)。

安德魯.卡內基憑什麼給施瓦布開出百萬美元的年薪(合計每天三千多美元)?施瓦布難道是天才嗎?不。他比別人更瞭解鋼鐵行業?不見得。施瓦布曾親口對我說,他手下一些員工,瞭解的鋼鐵專業知識遠遠比他更多。

施瓦布坦言,他能拿到如此之高的薪水,主要得益於他高超的人際關係本領。

我問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說:「我認為,有效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就是我擁有的最大財富。只有透過欣賞和鼓勵,才能挖掘出每個人的最大潛能。」

他接著說:「我從不批評人。上級的批評和指責,只會扼殺員工的雄心壯志。我只相信,給人向上動機才能推動工作。所以我總是急著要讚美他人,必要時才指出錯誤。若說我熱衷於什麼事,那麼就是:嘉贊以誠,不吝褒揚。」

以上就是他親口傳授的秘訣。這些金玉之言,應該刻在耐久不壞的銅牌上,懸掛在每家每戶、每所學校、每間商店及辦公室裡,每個小孩都應該熟記,而不是浪費時間背誦拉丁文的動詞變化,抑或巴西的年降雨量。如果真能實用這些秘訣,我們的生活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些是施瓦布的寶貴經驗。看看一般人是怎麼做的?恰恰相反,假如討厭某件事情,我們會立即提出批評;即使有好感,眾人也通常緘口不談,這就驗證了俗話所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施瓦布補充道:「我一生交際廣泛,和全球許多名流都打過交道。我發現,幾乎所有人,不論名望大小,地位高低,當聽到讚美和欣賞之言,工作效率就會提高許多,取得的成就也會更出色。」

安德魯.卡內基的成功也與此密不可分。卡內基無論在私下或公開場合,都毫不吝嗇地誇讚他的員工。甚至他將對別人的誇讚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斯人長眠此地,無數比他優秀的人曾與之為伴。」

約翰.洛克菲勒與人相處的首要秘訣是:誠摯地讚美、欣賞他人。一次他的生意合夥人愛德華.貝德福(Edward T. Bedford)把他們在南美洲的收購生意做砸了,損失逾百萬美元。本來洛克菲勒完全有理由把貝德福痛批一頓,但是出人意料,洛克菲勒並沒有這樣做。因為洛克菲勒深知,事已至此,貝德福也竭盡了全力。他看到的是積極的一面,他發電報祝賀貝德福挽回了百分之六十的投資,並寬慰他說:「事情做到這個地步已經不錯了,不可能要求每筆生意都穩賺不賠。」

我有一張剪報,我並不確定上面的故事是否屬實,但其中透露的哲理還是值得與大家分享的。

這個聽來荒誕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位農婦,結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後,在家裡男人們的飯桌前放上一堆乾草。男人們憤怒了,問她是否瘋了。她回答:「有什麼不對的?你們不吃乾草?二十多年來,我一直給你們做飯,做好做壞你們從沒有表態過。我還以為吃飯吃草對你們來說都一樣呢!」

幾年前,有人針對離家出走的婦女展開研究。是什麼導致她們離家出走?研究發現,「缺少欣賞」是最終原因所在。我打賭,這也適用於男人。我們通常對配偶所做的一切習以為常,所以我們從來不對配偶表示欣賞。

在課堂上,一位學員講到,妻子對他提出一個要求。他的妻子與其他女士在教會參加了一項自我提升的培訓,要求丈夫列出使妻子變得更優秀的六件事情。他說:「這個要求令我感到很吃驚,要列出讓我妻子變得更優秀的六件事情相當容易。老天,假如換作我妻子的話,她或許會為我列出上千件。於是,我對此避而不答,只說:『讓我想想,明天再回答。』

「第二天,我一大早打電話到花店,請他們為我妻子送來六朵玫瑰花,並附一張字條,寫道:『我實在想不出能改變你的六件事,我喜歡你現在的樣子。』

「當晚我下班回家,你猜誰在門口迎接我?對了,是我妻子。她雙眼濕潤。可想而知,我真是慶幸沒有照她的要求提出評批。

「她把這件事講給大家聽。接下來的一個週日,與她一起來的女士們遇見我,她們對我說:『沒有見過誰比你更善解人意。』而我也意識到讚美的力量。」

佛洛倫茨.齊格菲爾德(Florenz Ziegfeld)是美國最有名的製作人。他能像變魔術一樣,讓一個毫無特色的女子在百老匯一夜成名,成為舞臺上的當紅主角。他深諳讚美和自信的力量。他總會用殷切的關懷讓女人充滿自信,相信她們是最美麗的。他很務實,為合唱團女子都加了薪,從三十美金一直加到一百七十五美金。他也非常體貼,《富麗秀》(Follies)首演當晚,他親自發賀電給明星演員,為每一位合唱團的女子送上象徵「美國麗人」的玫瑰花。

我記得,我曾跟風參加過一次禁食活動。整整六天六夜沒有吃任何東西。這個其實並不難做到,當第六天結束的時候,我覺得並不比開始的第二天更饑餓。眾所周知,沒有人會強迫家人或員工絕食六天,因為這是犯罪行為。我們卻經常會長達六天、六週甚至六十年都不給別人報以誠摯的讚美,而這些讚美恰恰如食物一樣不可或缺。

閱讀完整內容
人性的弱點

本文摘錄自‎

人性的弱點

戴爾.卡內基

由 時報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