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越焦慮?

毋庸置疑,我們正處在一個焦慮的年代。

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個報導,說現代人有三大病症:孤獨、空虛和焦慮。雖然我們的生活品質較自己的祖輩來說已經提高了許多,但我們內心承受的壓力卻絲毫沒有減少。這是一個奇怪但卻極其常見的社會現象——成年的我們住著比童年時更大的房子,吃喝穿戴已不成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上了汽車,手機也已經換了好幾個,然而很多人的內心深處卻都隱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焦慮和不安。

這種焦慮和不安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一個來訪者的故事

我有一位來訪者,叫琳琳(化名)。第一次和我會面時,琳琳就告訴我,在她生活的城市裡,這種焦慮和不安的氛圍隨時都可以在空氣中感受得到。

琳琳,九○後,剛從大學畢業不久,在中國一線城市的一家私人企業做市場行銷工作。每當我問起她生活裡有什麼事會觸發她的焦慮情緒時,琳琳就會非常直截了當地說:「我的焦慮根本不用被觸發。每天早晨一睜眼,我就開始焦慮了。」

琳琳說,大多數早晨她沒有時間在家吃早飯,因為她必須及時趕到地鐵站坐地鐵。如果出門稍微晚了,趕不上對點的地鐵,上班就一定會遲到。每當進入地鐵站,看到人流湧動的時候,她的身體就會下意識地緊繃起來,心想:「一天的『戰鬥』又開始了。」

到了公司,琳琳的焦慮值會飆升到一個新高度。公司環境暗流湧動,人際關係錯綜複雜,老闆的高要求,同事的小心機,以及殘酷的職場競爭帶來的壓力,都讓琳琳覺得自己不得不在上班的時候,戴上一副自己並不喜歡的假面具。面具前的琳琳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大方、得體、肯努力、好相處的女孩,但面具後的琳琳卻無時無刻不感到焦慮、不安、迷茫和害怕。

琳琳其實並不太喜歡自己的工作,她從小到大都只對藝術感興趣,只有在她畫畫、賞畫,或在商店購買畫畫需要的用具時,她才能感受到真實的自己和內心的平和。

然而,由於父母的反對,她在考大學時不得不報考了市場行銷相關科系。琳琳的父母告訴她,作為從小城市出來的人,她能考到大城市,並在那裡站穩腳跟,應該感到萬幸和滿足才對。

然而,自從琳琳在大城市立足之後,她那種不安和焦慮的感覺就變得越來越明顯了。即便她不喜歡這份工作,但這是她的飯碗。為了保住這個飯碗,琳琳工作非常努力。她幾乎每天都要加班,下班回家之後身心俱疲,很多時候連吃晚飯的力氣都沒有了,總是隨便湊合一下,然後整晚都癱在床上。

本以為下班回家後終於可以清閒一下,但很多時候雖然身體回家了,思緒卻依然飄在外面。有時,她會不由自主地在腦海中重播今天發生的事情。比如,她見了什麼人,說了什麼話,她會擔心自己的一舉一動是否得當,擔心他人到底會如何評價她今天的表現。

如果一天裡發生了不愉快的事,琳琳的各種消極情緒就會在寂靜的夜晚一起爆發出來——懊惱、內疚、不爽、失落、孤獨、不安、害怕、焦慮、迷茫……每到臨睡前,她的大腦就會像永動機一樣高速地轉個不停,失眠對她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第二天早晨,鬧鈴一響,又一個繁忙的一天就在自己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開始了。

我問琳琳:「那一刻,你是什麼感覺?」琳琳簡單地答了兩個字:「心累。」

我好奇地問她,自己覺得是什麼導致了她目前這種焦慮和不安的狀態。琳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我努力得還不夠。如果我再努力點兒,在工作上做出一些成績,得到同事和老闆的認可,那我的工作壓力可能就會小一些了。我身邊的人都很優秀,和他們比起來,我感覺自己實在是太差了。」

我非常理解琳琳為什麼會這麼想。同輩壓力的確是一把雙刃劍,在被他人成功故事激勵的同時,我們很難不感到相形見絀。在微信上隨便一搜,就能搜出很多勵志故事,比如某某某創業第一年就月入百萬,三個孩子的媽全職工作考上哈佛商學院,九○後創二代每天只睡四小時月進萬元等等。

看到這些勵志事蹟時,我們很容易會在潛意識裡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形成「看看人家,再看看我自己」的想法,並因此把目前的困境歸結於自己做得「不夠好」上面。

為了讓自己變得足夠好,琳琳給自己制訂了很多目標和計畫,去鞭策自己變得更努力、更優秀。她想考取市場行銷資格證書,讓自己在專業上更進一步。她還想把英語學好,希望外語能力在未來給她帶來更多工作機會。我讚歎琳琳雖然剛畢業不久,還算是社會新人,卻對自己的人生如此有規劃,真的很不簡單。可琳琳卻說,她的苦惱在於雖然想法很到位,但是行動總跟不上自己的想法。

琳琳尷尬地笑了笑說:「你聽說過『拖延癌』嗎?我是『拖延癌』晚期。」她給我看了自己的計畫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排滿了待辦事項,但真正完成的卻沒幾個。

當行動配不上野心時,當理想和現實形成巨大落差時,問題就來了。

我問琳琳:「看著這些沒有按時完成的計畫,你的心情如何?」

她沉默了幾秒鐘,然後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非常內疚。哎,我怎麼總是這麼差勁,什麼都做不好?我覺得自己很沒用,一點兒自律能力都沒有。怪不得沒有男生喜歡我,連我都討厭我自己。」

戀愛問題,是除了工作之外,讓琳琳焦慮的另一個源頭。

琳琳從小是一個乖乖女,父母對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學習。在她上大學期間,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好好學習,不准談戀愛」。因此,現在二十多歲的琳琳在感情方面依然是白紙一張。

令琳琳措手不及的是,她開始工作以後,父母的話鋒卻一下子變了:「女兒啊,什麼時候帶回來個男朋友給爸爸媽媽看看啊?你奶奶都快七十了,還等著抱曾孫呢!」過年過節時,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更是逃不了的,那種尷尬和無奈誰經歷過誰知道。

我好奇地問琳琳是否有意找男朋友。她說:「當然想找了,但是我不夠優秀,長相平平,身材一般,家境普通,絕對是『白富美』的直接對立面,誰會喜歡我啊?」

「只有『白富美』才值得被喜歡嗎?」我問。

琳琳笑著說:「那倒也不是,但我的確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值得別人喜歡的地方。我感覺自己還不夠好、不夠優秀。我得讓自己變得再優秀點兒,才能配得上別人。」

這也許就是導致琳琳在內心深處感到自卑的原因——在她看來,她的個人價值是跟自己的優秀程度成正比的。雖然她在理智上明白每個人都有價值,但她卻總感覺自己必須得做出些成績來,才能去贏得或證明自己的個人價值。因此,每當她的成績不如他人時,就會擔心自己變得沒有價值,擔心自己在事業上不被他人認可和接受,在感情上一輩子孤身一人。
正因為這些擔心,琳琳才走上了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的道路上。她要求自己的生活每時每刻都是有意義的,一旦鬆懈下來,就會陷入內疚和自責。琳琳告訴我,通常在她自責和內疚的時候,會產生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破罐子破摔。每當這時,琳琳就會因為一件事沒做好,或某個計畫沒完成,就徹底自暴自棄。她以為自己只要不去想它,情緒就會慢慢消散。然而,破罐子破摔的狀態不但不會使她的消極情緒減輕,反而會把它壓抑得越來越嚴重。有些時候,她甚至感覺自己內心的焦慮隨時都會衝出來把她吞噬掉。

第二種情況,奮起直追。每當這時,琳琳就會給自己布置更多的任務和計畫,並用更嚴苛的標準對待自己。很多次,她的奮起直追使她成為公司的月度最佳員工,收穫了老闆的認可和同事羨慕的目光。

然而,讓琳琳始料不及的是,從那之後,她開始期望自己每個月都能獲此殊榮,一旦有某個月落空了,她就又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正因為如此,成功當下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通常只能持續很短的一段時間。有時,她還沒來得及體驗成功的滋味,就又被不安和焦慮淹沒了。對琳琳來說,成績已不單單只是成績,成績早已變成了無時無刻不在她身後追趕著她往前跑的野獸。

就這樣,琳琳在這兩種狀態中循環往復著。她越努力,就越焦慮;越焦慮,就越要求自己更努力。她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多、不夠好。無論是否達到了自己或他人的要求,內心深處那揮之不去的焦慮和不安,都讓她活得無比辛苦。

琳琳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該如何逃離這個「越努力,越焦慮」的惡性循環。

既然越努力就越焦慮,那然後呢

琳琳代表著生活在當下這個時代裡,被焦慮、不安和自卑情緒所困擾的成千上萬的年輕人。

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在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好,並因此害怕自己不被他人認可和接受,或被時代淘汰。於是,因為恐懼,而去努力,並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地懷疑自己。沒達到目標時,會自責焦慮;達到了目標時,又會擔心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

這樣的心態不但會體現在工作和學習上,甚至會反映在人際交往中。很多人都會因為人際交往而感到壓力。社交對他們來說,與其說是人際交往,還不如說是硬著頭皮完成任務。害怕自己說錯話、做錯事,每一次社交都會讓自己感到身心俱疲。

每當事情不按自己的意願發展時,內心那個自我苛責的聲音就會跳出來,埋怨自己做得有多麼不好,指責自己是有問題的,導致自己不接納自己、不喜歡自己,甚至是自我厭惡或自我仇恨。

這樣的心態往往會觸發新一輪改變的嘗試。然而,越改變,越受挫;越努力,越焦慮。就這樣,人在這個消極迴圈裡反反覆覆,生活卻依然停留在原地。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難道我們不該努力嗎?

實際上,努力本身並不是造成焦慮的原因;驅使我們努力背後的認知誤區,才是造成焦慮的真正原因。

什麼是認知誤區?造成我們焦慮的認知誤區又是什麼?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夠好?我們又該如何才能打破「越努力,越焦慮」這個惡性循環,從而真正達到內心的平和與自信呢?

要想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得從我們的童年聊起。

閱讀完整內容
其實你很好: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

本文摘錄自‎

其實你很好:停止自我苛責,擁抱內在小孩

考拉小巫

由 方舟文化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