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常見學習法,你會幾種?

擺脫費時無效的「盲目學習」

鄧洛斯基研究團隊以學習與記憶為目標,根據效果好壞來評比每種學習法。誠如預期,該團隊認為「最差」的五種學習模型,毫無疑問地也最為普遍常見──
摘要法(summarization):這種學習模型會要求學生彙整從書本上學到的內容、寫出摘要。摘要的重點在於「找出正文的重點,抓到要領,排除不重要或重複的資訊」。鄧洛斯基團隊主張,摘要法只在一種情況下有用,亦即使用者必須受過訓練,也知道怎麼做好摘要。對於絕大多數沒學過摘要的學生,非但做不來,就算做了也沒效果。換言之,摘要法理論上有效,但不能小看做錯或摘錯重點的可能性。

畫重點(highlighting):此法歷史悠久、廣受全球歡迎。作法很簡單,只要用螢光筆把恰當的內容畫線或標記起來即可。研究團隊發現,在艱澀內容上畫重點的效果最差,就整體而言,他們認為畫重點會導致分心,也無助於學生從教材中找出更多意義,或進行更深入的推論。

關鍵字法記憶術(the keyword mnemonics):實際上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種練習,透過輔助記憶的方法(包括圖像、歌曲、片語或首字母縮寫)在大腦中喚回記憶或速記,用以回想事實或所學資訊。例如,透過口訣「餓的話,每日熬一鷹」,來記住八國聯軍「俄德法美日奧義英」 ;或用圖像來學外語。研究團隊也發現,關鍵字或許有助於快速記憶,但若以持久學習(durable learning)為目標,成效就會很差。這或許可呼應先前討論過的、死記硬背與概念學習之間的關係。

圖像輔助學習(imagery use for text learning):這是比記憶術更加抽象的念想(mental invocation)用法,此方法鼓勵學生運用圖像(在心裡想或畫在紙上都行)來聯想學過的課文段落或區塊。

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圖像來學習很有「前景」,即使需要針對主題做更多功課。整體來說,用圖像來輔助學習的好處,僅限於記憶力測驗,或者適合圖像化來回憶的文字。

重讀(rereading):鄧洛斯基團隊發現,儘管重讀與複習課文簡單好上手又極為普遍,但基本上必須在每次重讀相隔一段時間後,才會出現某種程度的效果。他們指出沒有足夠的證據能證明,重讀對於增進學生的知識、能力、深入解讀主題等方面有任何效用。   上述五種學習法並非毫無用處,至少操作簡單,而且知道如何「正確」使用的學生來說仍有效果。但鄧洛斯基發現,從維持深度理解、完整性與實用性方面來看,這些方法效果很小,而且容易受到特定條件影響。也就是說,這些學習法在理解表面意義或背誦方面還有存在的價值,但對深度理解來說就沒什麼價值可言了。
上頁圖為鄧洛斯基的研究結果。儘管揭開了上述五種學習法實用性不高的真相,但其他五種則有具體證實其效用的證據。況且不出所料,這兩組的好壞之分,取決於使用者主動處理資訊的程度高低。

鄧洛斯基團隊的研究認為,另外五種學習策略對學習與記憶來說效果最佳──   ‧習題測驗(practice testing)

‧分散練習(distributed practice)

‧精緻化詢問(elaborative interrogation)

‧自我解釋(self-explanation)

‧交叉練習(interleaved practice)
「習題測驗」已於第二章討論,又稱為提取練習。此法就是看著一張白紙,在沒有任何外在線索刺激下即能產出資訊。「分散練習」相當別出心裁,擁有專屬的指導準則,因此會於下一章討論。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精緻化詢問、自我解釋、交叉練習等三種學習法。

「為什麼」比「是什麼」更重要
如果你身邊有七歲以下的孩童,應該親眼看過(或以家長身分體驗過)名為「為什麼攻勢」的現象。這些年幼的小孩,首先會提出一些關於世界的問題,好比「雨水是怎麼來的?」聽到回答後(如:「從雲來的」)繼續丟出連珠砲式的一連串問題,直到明確的最終解答出現為止(如:「雲朵為什麼留不住雨水?」「雲為什麼不能掉到地上依然維持雲的形狀呢?」「雲為什麼不在晴天下雨?」)

沒錯,這種提問簡直是無聊轟炸,卻也反映出孩童天生具有無窮的好奇心,不打破沙鍋問到滿意的答案,絕不罷休(當然,做父母的通常更早體驗到孩子的這種時期)。

精緻化詢問跟孩童問問題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只不過前者牽涉的是更為進步的主題,讓大人們願意(甘願)進一步調查與研究。簡單來說,精緻化詢問是為了解釋為什麼提出的事實為真所做的努力,體現大偵探福爾摩斯的思維方式,描繪出你想學習的完整圖像。

進行精緻化詢問的學習者,會如同要完成某項任務般提問。學習者會仔細詢問特定物件進行的「方式」(如何)與「原因或原理」(為什麼),沒有什麼比提問更萬無一失了。學習者會先審視現有的教材與資料之後,再決定答案,同時也會設法找出與過去所學的觀念之間的關聯。最後再根據自己做的筆記給出答案。

相較於詢問「是什麼」,問「為什麼」更為重要,這點主要與辨認和背誦的本質有關。面對既定主題,連續詢問「為什麼」,有助於釐清事實與理由的因果關係。我們可以記住花的構造,像是花瓣、雄蕊、雌蕊、花托等,但單看這些名詞本身,對我們來說並無意義,我們要問的應該是這些構造分別有什麼作用,為何在花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精緻化詢問之所以有效,乃是因為方法簡單,人人都能輕鬆執行。不過使用這種技巧的人必須對相關主題擁有一些背景知識,才能提出實質問題。既然此法是利用已知的資訊來闡明新概念,如果你在想研究的領域已有經驗的話,這或許是最好的學習策略也說不定。

精緻化詢問的進行方式如下──   ‧假設你正在研究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那麼首先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經濟大蕭條發生在何種時代背景之下?」當時是邁入工業社會後,史上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崩潰。

‧導致經濟大蕭條的原因為何?原因出於數起關鍵事件,例如一九二九年十月的股市崩盤、超過九千家銀行倒閉、消費者支出下降、對歐洲進口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美國中部農業心臟地區發生嚴重乾旱等。

‧先來談談股市崩盤。為什麼會發生?有些專家擔憂的是融資買進股票、英國股市下跌、投機炒股失控,以及鋼鐵業出現有問題的商業行為。

‧融資買進股票是什麼?怎麼操作?為什麼會釀成問題?融資買進股票(又稱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人向證券商借錢買股。當時有太多投資人借款,導致大多數股票交易都屬於融資,一開始效果良好、股價一飛沖天,但是當資產泡沫浮上檯面時,股價就一瀉千里。結果投資人沒錢償還貸款,證券商收不回錢,雙方都損失慘重。   接著就是一連串提問的開始了。你設法利用手上的研究資料來解答「為什麼」與「如何」的問題。一旦你充分找出上述問題的答案,就能回頭審視經濟大蕭條與股市崩盤其他的面向,再來判斷這些面向之間有何連帶關係。比方說,融資買進股票如何影響銀行?融資買進股票怎麼導致消費支出下降?美國發生乾旱是否造成美歐貿易出現重大問題?

精緻化詢問可以處理的主題,其實多到沒有範圍限制。譬如,學生可以運用精緻化詢問來建立數學規律,好進一步鑽研更高階的數學問題;主修人類生物學的學生也能藉此找出導致高膽固醇、心律不整等疾患的特定條件;就連文學系學生也能運用來分析研究某一作者文本中的母題、趨勢與主題。   閱讀完整內容
加速式.子彈學習法則

本文摘錄自‎

加速式.子彈學習法則

彼得.霍林斯

由 方言文化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