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木造車站、風車與海的對話

白色風車迎著海風呼呼轉動,列車緩緩停在百年木造車站前,呼喚旅人下車漫遊。當夕陽照紅了天空與海面,整個世界墜入晚霞的夢幻色彩中,在縱貫海線邂逅一段奇幻時空般的風景。

一過竹南站,西部縱貫線便依山線、海線分道揚鑣,直至彰化站才再度合而為一。海線最靠近海的路段,在苗栗縣境內的談文站至苑裡站間,之後就行駛在綠野及城鎮間,逐漸靠近山線。

海濱的風車巨人

從竹南站搭乘往彰化的海線區間車,五分鐘後即抵達談文站。談文站為無人守候的招呼站,周圍完全沒有住家,只有道路和田野。老舊木造車站落成於一九二二年,外側木板牆上的白漆已捲曲剝落,因人員撤守而將所有窗口封上白色鐵片,一旁貼著近日將整修建物的告示,不知過後會是什麼風貌?

談文站之名由「淡汶湖」轉變而來,指的是海邊的淡水和汶水交會處,以此來形容接下來的景觀最為貼切了。列車駛離談文站後,先經過中港溪畔平原田野,再沿中港溪往西行駛一段後,轉向南方。若想要眺望此番景色,可以在談文站下車,沿台一線往南走,經過談文國小後不久,會在右側看到「鄭漢步道」的木造指標,循指標往山上走,再穿過相思樹夾道的山林小徑,就可抵達立有鄭漢紀念碑的展望台。單程步行約一小時左右。


▲來到鄭漢步道終點,能欣賞到列車穿過田野的美景。


接下來的大山站也保留了木造車站,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其構造格局與談文站相似,只是左右相反。它們與南邊的新埔站、日南站、追分站,據傳是採用同一張設計圖建蓋而成,但實際上在大小和格局上還是有些微差異,保存狀況也不同,看起來是相似又各具特色的五兄弟,而非長相一模一樣的五胞胎。大山站除了車站外,走上連接月台的天橋也有美景可欣賞,北側是鐵道盡頭與一排白色風車相連的畫面,西側則可眺望與綠野相連的台灣海峽及大片藍天。就算不搭火車,也適合進站走走。


▲近距離經過白色風車下方,巨大身形讓人不禁在心裡驚呼。


▲列車經過一片田野,再遠處是海天一色的台灣海峽。


經過高架化的後龍站後,列車越過後龍溪,在開闊溪景的陪伴下,來到出海口附近的龍港站。過了龍港站,窗外開始出現白色發電風車群立於海濱的畫面。近距離經過風車下方時,其巨大的身形讓人不禁在心裡驚呼:「真像是會將人吞噬的大巨人!」突然間領會了唐吉訶德為何會將風車視為敵人。

半天寮好望角就位在龍港站往白沙屯站路線旁的丘陵邊陲上,無法從車站直接步行或轉搭公車抵達,只能自行騎車或開車前往。

在好望角可以眺望兩百七十度的寬廣美景,近處是鐵道沿海岸線蜿蜒穿行綠野,遠處是以無垠海天為背景的長排白色風車,尤其在黃昏彩霞的映襯下景致更是迷人,有機會一定要前來親眼見證。

中途下車遊晃

來到白沙屯站,若想中途下車造訪因媽祖遶境活動而聞名全台的白沙屯拱天宮,以及使用老平快車廂為餐廳空間的石蓮園,可別傻傻地往前站出口走,直接從通往田野的後站離開,就不必多繞一大段路了。

白沙屯的下一站,是保留木造車站的新埔站,牆上已有多處掉落大塊白漆,露出褐土牆,看來斑駁而柔弱的建物,卻能安然度過近百年的風雨及地震侵襲,新埔站也是西部最靠近海岸的車站,在車站門口就能看見農田後方的大海,也能順著通往海邊的指標走到海堤。

新埔站周遭最具傳奇色彩的就屬車站南方的「秋茂園」,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雕像混雜立於整齊植栽間,可算是珍奇景色。

接著,來到通霄站,這裡也有個值得下車一探的景點。通霄神社位在通霄國中旁的虎頭山上,茂密的榕樹林後方。神社最初建於一九三七年,拜殿在一九四五年後被國民黨政府修改為閩南式燕尾翹脊屋頂,並增設磚牆,做為忠烈祠使用至一九九○年左右,但即便如此,仍保留了參道、鳥居、石燈籠等景致,是見證台灣政權轉變歷史的建物。只是神社前方的社務所和休憩所任其頹圯荒廢,讓人覺得有點可惜。

新意木造車站

過了苑裡站後,來到日南站。日南站的木造車站已經過整修及重新塗裝,外牆多了淺黃色,整體看來較為活潑又不失純樸氣味;車站內部則是海線木造車站中唯一沒加裝天花板的車站,可直接看到屋頂構造。日南站的月台也很雅致,候車室外牆及柱體皆鋪貼了小長方形綠色系瓷磚,上半部為嫩綠色、下半部為草綠色,與後方的田園風景融為一體,讓人情不自禁想在此多逗留一會兒。

此外,在日南站還可以買到三十多年前印製的名片式車票,只要詢問站長,站長就會拿出剩餘車票的清單——這些車票一旦售完就不會再印製了,因此有不少鐵道迷都會特別前來選購。

離開日南站後,列車越過大安溪時,可看見西側有座斷橋。這座舊大安溪橋是鐵公路共構的橋樑,鐵路建於一九二二年,公路建於一九三四年,為工法細緻、構造富美感的石工橋,一直使用到一九八六年才正式成為廢線。可惜後來在二○○四年七二水災時被沖毀部份橋墩而成為斷橋。


▲在日南站可以買到三十多年前印製的名片式車票。


往大甲站的途中,還可以注意位於東側的鐵砧山,是座如其名為山頂平坦、呈紅黑色的山,十分容易辨認。抵達大甲站,不能免俗的要到香火鼎盛的鎮瀾宮參拜一下,嚐嚐芋頭點心,再買份芋頭糕點當伴手禮。

接下來的路程就是田野與城鎮交錯的景致,車站也多為水泥造現代站房。海線五座木造車站中,只剩抵達彰化前的最後一站追分站。追分站的站房較其他四站大些,並以淺黃和棕色重新塗裝,乍看頗有都鐸式建築的趣味。

追分站最出名的就是「追分—成功」車票了。成功站屬於山線,且彰化站就在下一站,為何要多此一舉建造成追線呢?原來海線最早通車的路段,是從成功站接大肚站一路到清水站,全線通車後才又增設追分站,連接到彰化站。

海線之所以誕生,是因勝興站一帶的陡坡造成列車運行瓶頸,在貨運量大增的一九一九年導致「滯貨事件」,為了疏運而建蓋。一九二二年全線通車後,海線曾一度取代山線成為主線,直到一九七九年鐵路電氣化後才退居二線。

不再繁華的海線,因沒落而能保留昔日的木造車站,又因再生能源興起而多了海濱風車群景觀,加上夕照美景,是容易抵達又輕鬆的散心遊晃路線。 閱讀完整內容
台灣鐵道祕境慢旅

本文摘錄自‎

台灣鐵道祕境慢旅

TRAVELER Luxe 旅人誌 編輯室

由 墨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