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不用丟也沒關係!比「丟東西」更重要的思維

我在二十幾歲時進入家事代理公司,之後便持續站在整理與掃除的第一線,總共打掃了超過五千個家庭。

近年來增加特別多的案子是「生前整理」和「老家的清理」。事實上,二○○六年第一個使用「生前整理」這個詞彙的人就是我。當時,我協助了不少被物品淹沒、與物品搏鬥,以及為了要不要丟掉物品而煩惱的銀髮族、高齡者及其家人,從而誕生了這個詞彙。
在協助眾多家庭進行「生前整理」與打掃工作的過程中,我得到一個結論。

那就是:整理高齡者的家或協助銀髮族做生前整理時,若是堅持丟掉東西,問題便永遠無法解決。

要知道,上了年紀的長輩所擁有的東西數量不是普通地多,要他們對著每樣東西區別「需要」、「不需要」是一件多麼消耗能量的事,超乎你我的想像。要他們做這種事,壽命肯定會先縮短。

再者,就算處理掉大量物品,把家整理得只剩下機能性,住在裡面的人也未必幸福。反而會因為有著長年情感的東西被丟掉,導致老人家心情太寂寞而影響健康,真的縮短了壽命。

此外,最近在高齡長輩間流行的「臨終活動」,在我看來也是個太哀傷的詞彙。只因為「不想給留下的家人添麻煩」這種理由,銀髮族們不得不丟掉自己最喜歡的嗜好、收藏品或紀念品,這種事我也看過太多了。

「老師,這個得丟掉才行對吧?」有位獨居女士這麼說著,把她珍藏許久、承載海外旅遊美好回憶的紀念品丟掉了。

為什麼非得在人生的晚年做這麼悲傷的事不可呢?上了年紀的長輩們一生努力打拚,就不能讓他們晚年時在自己喜歡的東西圍繞下,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嗎?就當作是給他們辛苦一生的獎勵吧。

若問我為了什麼而整理,我會說,是為了過幸福生活。為了開心度過在家的時光。

①東西不丟也沒關係。
②比起物品,更重要的是空間。


我在這本書的前言中,介紹了這兩個嶄新的觀念。

或許會有人認為「到底在說什麼啊?」首先就讓我簡單介紹這兩個觀念吧。

勉強丟掉東西,只會帶來不幸


首先,第一個重點是「東西不丟也沒關係」。

過去幾乎所有關於整理的技巧,都是在講「如何面對物品」的訣竅,想盡辦法要減少、丟掉、整理,還是收納物品……

從這個觀點來看,東西是非減少不可。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東西一多,收納空間就不夠了。

然而,愈是上了年紀的人,擁有的物品愈多,對物品的依戀也更深。如果是未來日子還很長的年輕人,今後還有許多得到新東西的機會,也可能會再對其他物品感興趣,就算丟掉一些手邊的東西,心情也不會受到太大打擊。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紀,過去的回憶與榮耀,將成為支撐自己活下去的重要憑藉。

那些看在別人眼中只是破銅爛鐵的東西,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與重要回憶相關、無可取代的物品。要他們放棄那些東西,等於跟過去閃閃發亮的自己說再見,那是很痛苦的事。

「這東西還要嗎?不需要了吧?這種東西!」

我經常看到為人子女一邊說著這種話和父母吵架,一邊整理東西的情景,而上了年紀的長輩因為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只好什麼也不說地忍耐著。這麼殘忍的事,就算是骨肉相連的親子也不該做。此外,也會有銀髮族的長輩說服自己「這些東西非丟不可」,強忍著不捨的心情來清理自己手邊的物品。

但是,對上了年紀的人而言,丟掉那些感情深厚的物品就像割掉自己一塊肉。到底有什麼必要非做如此不幸的事不可?

曾經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與兒子媳婦住在一起的八十幾歲老太太,為了改建房子,必須搬到其他地方暫住一段時間。然而暫住的居所空間狹小,老太太必須把自己手邊的東西做一番清理。

可是,老太太卻遲遲無法開始整理。畢竟,現在這個家是已逝的丈夫當年為家人蓋的房子,對住在裡面超過半世紀的老太太來說,這個房子就等於是她的人生,充滿這輩子的無數回憶。家中每一樣物品都承載了家庭與家人的歷史,要她說丟就丟是不可能的事。

眼看搬家的日子一天一天逼近,老太太的身體卻垮了,不得不住進醫院。這對老年人而言是常見的事,那些充滿感情的物品,就像她身體的一部分,一旦勉強她清理那些東西,身體自然就出問題了。

老太太的家人委託我在她住院期間整理家裡的東西。雖然我不太想在當事人不在場時進行整理,但她兒子是我多年的客戶,拆除舊家的日期又迫在眉睫,我只得一邊和老太太的兒子、媳婦討論,一邊著手整理。

之後,舊家順利拆除,重新改建了新家;老太太出院後,也從暫住的地方搬進新家。但是,那裡已經沒有她長年熟悉的物品,取而代之的是嶄新又陌生的家電、家具與餐具。

那裡不再是充滿她人生回憶的空間。不知道住進新家的老太太心裡是怎麼想的。

搬進改建新家的半年後,老太太就生病過世了。「最後能讓奶奶住在那麼乾淨漂亮的家,真是太好了。」家人這麼說著感謝我幫忙整理,我心中卻總有個說不出的疙瘩。

「老太太說不定希望我留下更多東西。」我一直感到後悔,要是當初能多和她聊一聊就好了。

與其「丟掉」,不如「集中」


如果長輩不願意,就不能強迫他們丟掉東西。用強迫的方式,肯定會讓長輩的身心出現狀況。

正因為手邊有寄託心靈的物品,長輩才能安心過生活,若是他們抗拒丟掉,實在沒必要硬是強迫他們放棄那些東西。

有些銀髮族會說自己是在做「生前整理」或「臨終活動」,勉強自己把多年來的收藏、最喜歡或最講究的物品丟掉。

勉強自己丟東西,事後肯定會後悔,內心湧現一絲寂寞,心想「早知道就不丟了」。和物品分開,會削減長輩的活力。

「可是,要是繼續說這種話,整理就完全無法進行啦!要在不丟東西的狀況下整理家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或許有人會這麼想。但是,別擔心。

我有個大膽的建議,與其丟東西,不如「把東西集中起來」。不是「丟掉」,而是「集中」。

比方說,如果地板上到處有散落的物品,那就姑且把它們集中掃到房間的一角;也可以清出一個專門放東西的房間,把物品集中放在那裡。再怎麼不行,藏到沙發後面或塞進空壁櫥裡也沒關係。

詳細訣竅,我會在第三章清楚說明。總之,請不要以「丟掉」為前提,先記住「集中」的法則。這麼一來,任誰都不會抗拒,應該就願意動手整理了。

採用這個做法,可以避免為「要丟不丟」而爭吵,也不用煩惱到底要不要丟,省下篩選與丟棄物品的力氣,又能在短時間內改變房間的模樣。總之,先試試看把東西集中起來吧,做這件事的門檻很低的。

為什麼要把東西集中放置呢?因為要製造出空間。這個「製造空間」,就是我想出的整理第二個重點。

「光是把東西集中放置,稱不上是整理吧!」可能也會有人這麼想,反正不管如何,建議你先試試看就對了。

原本被物品淹沒的地方,暫時變清爽了,光是這樣,就能帶動很大的效果。就當作被騙,總之先將物品集中放置,製造空間出來吧!這麼一來,整理工作將踏出驚人的第一步。

當然,光是把物品集中放置,並無法減少物品的數量。「集中放置」充其量只是一種「緊急避難」,只能說是整理剛開始的一步。

只是,不侷限於高齡者,任何家庭都可以從這一步開始;不但容易進入整理情境,對日後的幸福生活也有幫助。這是我從過往經驗中得到的結論。

多出「空間」就會動心,人生也跟著動起來


擺滿物品的家沒有空間。因為屋裡的人只要哪裡一多出空位,立刻就會把東西放上去。

住在堆滿物品環境的人,不知道空間的好處。這就是為什麼,只要先把東西集中放置、清出空間來,就會產生驚人的效果。

不丟掉東西,只是先集中放置,就能製造出新的空間。如此一來,過去不曾發現空間有多美好的人,也能立刻察覺。

舉例來說,試著把一個堆滿雜物到寸步難行的房間裡的東西,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讓空間變清爽吧。

即使原本嚷著「看得到東西才放心」或「不在乎髒亂」的人,只要讓他看到清爽無雜物的空間,瞬間就會動心了。原本雜物愈多的人,對這種落差愈容易心動。

一旦看到乾淨的房間,內心就會湧現欲望。「一直想試著這樣做」、「想把家具做這樣的配置」,應該會產生這種雀躍的心情才對。不只如此,人還會變得積極,並將這份積極轉化為「想要享受更多人生樂趣」的能量。

「什麼嘛,就只是這樣的話,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啊!」不懂得空間價值的人才會這麼說。

我們太小看「空間」了。

就我整理過多達五千個家庭的經驗來說,整理房間,製造出清爽空間的瞬間,變化就會降臨在屋主身上。

眼神發光,露出開心的表情。毫無疑問,空間令人動心了。

看到堆積如山的垃圾袋時,誰也不會心動。但是,一個脫胎換骨的空間,一定能打動人心。

把原本玩具散落一地的兒童房整理乾淨,家中多出了空間,孩子們立刻就會高興得團團轉。

一把堆滿雜物的客廳清空,原本老是關在自己房間的先生也開始安心坐在沙發上放鬆了。將被餐具及食品調味料塞滿的廚房整理得整齊順手,太太高興得哭起來,幹勁十足地開始為家人做菜。

移動東西,就能得到空間。

有了空間,就會動心。

心一動,人生便得以改變。


站在把東西集中移走後重獲新生的空間裡,會讓人想起踏進空無一物新家時的心情。對即將在那裡展開新生活的期待、對未來的希望,還有興奮雀躍的心情。

清清爽爽、什麼都沒有的空間,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會刺激人們產生「在這裡展開什麼吧!」的積極欲望。

正是這份「積極」,促使人們主動整理東西。我說要製造空間的目的就在這裡,換句話說,要刺激人們產生主動整理東西的積極欲望。

閱讀完整內容
囤物族的不丟東西整理術

本文摘錄自‎

囤物族的不丟東西整理術

古堅純子

由 墨刻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