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放手」的艱難與必要性

究竟孩子要長到幾歲,

父母才願意「放手」讓他自由地飛?

你是否打算鬆開你緊緊握著的那條線,

放手讓他成為一個「大人」了呢?

如今「手機」的超時上癮使用,成為許多夫妻或親子之間引起衝突的地雷區。女兒上了高三以後,為了專心彌補高一高二忙於社團活動的學業落後和緊接而來的學測大考,她和我達成協議,暫時把智慧手機束之高閣,改用無法連結網路、沒有任何APP、連照相功能都悽悽慘慘戚戚的古董款摺疊式手機。而這一整年與手機和社群軟體「分手」的日子,她戲稱「將帶來久違的清心寡慾」。

週五晚放學回家,她突然從書包裡拿出一支閃閃發亮的iPhone X ,是好友小敏主動交給她帶回我們家保管。這些年小敏的父母一直讓小敏享有「網路吃到飽」的海闊天空,然而隨著大考迫近,小敏日漸感受到「讀不完」的壓力與焦慮,但手機在身,一天又一天的天人交戰,想專心讀書的意志力,最後總是敗給了「滑一下下就好」的魔鬼誘惑。小敏認清了自己在手機面前的軟弱,她決定讓她的手機在週末來到我們家,如此至少有三天兩夜的時間可心無旁騖的衝刺進度,仿效我家女兒的「考前清靜生活」。我不禁為小敏這孩子的自我認識,與她自行發展出來的脫困方法莞爾,比起很多大人,我認為小敏很務實地面對她手機成癮的問題,而這務實的態度,也是她邁向獨立自我覺醒的一步。

在成長的路途上,每一個人都會犯錯,父母很難眼睜睜看著孩子犯錯而不出手干預,但孩子如果從來都不出錯也很可怕,無菌無味無臭的成長歷程不會帶來勇敢,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獨立性格」時,如何捨得放手讓孩子享有犯錯的機會與空間,是少子化的我們,必須正視的親子課題。

交大校長張懋中在前年的一篇媒體專訪,提到大一新生開學時,曾經有新生媽媽陪孩子來學校宿舍,跪在地板幫孩子擦地、整理房間,張懋中認為「太舒適的生活,會讓孩子缺乏改變的動機,沒有生存的危機感,就不容易進步」。由於我家老大也剛成為大學新鮮人,我想父母出於關心而陪伴子女去觀看他未來寄宿的生活環境,此乃無可厚非,但父母若無法遏止自己動手跪地幫孩子打掃房間的渴望、也沒有替孩子考慮到其他室友可能產生的負面觀感與評價,甚至孩子不知不覺將父母打掃宿舍的行徑視之為「理所當然」而不感到「丟臉」或不在乎同儕觀感,那麼,這孩子成年之路與「獨立」的距離,可見多麼迢遙了。

保護子女是父母的天職與天性,但「放手的智慧」亦是父母的必修。大人最忌低估孩子的能力、否定孩子的可塑性,其實孩子多有他天生能幹的一面。我從七八歲開始進廚房,媽媽訓練我漸進學習「刀裡來、火裡去」的烹飪工事,因此我很早就體認到孩子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容易受傷,我們越不捨得放手,越是剝奪孩子他邁向獨立、培養自信的時機。

究竟孩子要長到幾歲,父母才願意「放手」讓孩子飛、才相信孩子有處理事情的能力、才願意讓孩子體會非溫室的真實生活呢?當他十八歲上了大學,你是否打算鬆開你緊緊握著的那條線,放手讓他成為一個「大人」呢?

九月底是大一新鮮人的體檢日,依學校規定,新生必須走完全部的體檢流程,才算完成報到手續。我在家長Line群組,讀到一則家長建議,他說依往年經驗,體檢當天由於新生眾多,因此總是大排長龍,為了不讓孩子在豔陽下辛苦排隊排太久,他熱心分享以下兩個方法:

「父母可早點出門去學校幫小孩排隊,或是,乾脆放棄學校的體檢優惠價七百五十元,直接花一千五百元到外面的市立醫院做體檢,大人和小孩既不用排隊苦等曬太陽又節省時間,多花這七、八百塊錢很值得……。」這則訊息讓我大驚,我們一路把孩子養育到考進頂尖大學,十八年來不知費了多少心思與資源,大一也該是放手的時刻了,父母卻還眷戀繾綣、樂於成奴,剝奪孩子獨立成人機會猶不自知。

我悄悄離開群組,想起我家老大在新生入學這件事的處理方式。

收到入學通知以後,所有報到、註冊手續她一手搞定,任何來自學校的郵件我沒有讀過,只見她要不家門進進出出,要不就經常抱著筆電上學校網站進行一堆線上作業。這中間我不是不擔心沒當過大學生的她,萬一因為經驗的匱乏而漏了什麼重要環節,導致失去新生資格,那如何是好!茲事體大、風險冒不得,我是不是該出手幫她看頭看尾些什麼?然我壓抑住自己內心的這份焦慮,我告訴自己,三十年前因為家母不識字,所有的新生報到流程也是我自己獨立完成,如今孩子比起當年的我還多受栽培還更聰明,她沒有理由處理不好她的新生報到手續,我不應該小看她。

我對女兒說,大一生活已離我非常非常遙遠,註冊手續我恐怕幫不上任何忙,請她務必仔細研讀與報到有關的所有細節(不論是信函或網站上的任何通知),千萬別拖延任何一樣手續的「截止日」,何時報到、選課期限到何時、新生體檢日、註冊繳費期限、規定要修多少學分、寫信給教授……,這些她都得自己放在心上、逐樣一一完成。女兒回答我,這麼重大的事她當然戒慎恐懼、不容任何失誤,叫我別擔心,要相信她做得到。最後她確實順利完成所有新生入學手續,歡欣迎向大一新鮮人生活。

相對於那位捨不得孩子新生體檢日在豔陽下排隊的父母,顯然我為孩子做得荒謬的少。但有能力考取大學的十八歲孩子(其實已可稱之為成人了),卻不能親自去操作、體會入學繁瑣手續背後的考驗,豈不遺憾麼?當代孩子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也是被過度剝奪的孩子。

「放手」這兩字在家長群組圈裡一再出現,在教養書裡一再被論述,充分顯示「放手」太難,以致它成為全球的教養關鍵字。我自己也不間斷思索是否還有更多的放手空間?我是不是直升機父母?我有沒有為孩子做太多還沾沾自喜自己是好母親?我是否扼殺孩子自主發展的能力而不自知?人性崇尚自由,以愛之名,究竟我剝奪了孩子多少自由?

「過度教養」(Overparenting)的痕跡在家長網路社群的討論串處處可見,我們強力介入孩子的生活,我們樂此不疲為孩子打理大小事,愛與放手的界線日益模糊而沒人說得清楚,因此這本書《如何養出一個成年人》值得細讀。

作者茉莉.李斯寇特—漢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任職史丹佛大學新生與大學部輔導主任十年,自己也育有兩個青春期孩子,她甚至公開承認自己和那些她曾經輕聲譴責的過度干預孩子的父母沒有太大不同。我們以「高度參與」的養育方式,讓自己及時看到「短期的結果」,「過度教養」已然成為中產階級的親子生活常態。透過這本書的提醒,也許我們可以停下來想想,孩子是否被我們妨礙發展「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重要心理特徵,也就是他有沒有「個人對於自己具有充分能力可以完成某事的信念」?

孩子需要被栽培,但他們也需要在這個世界裡發展自我認知,知道怎麼樣靠自己處理事情。如今孩子幾乎失去即席、自由的遊戲,他們的遊戲多半是正式的、有大人監督或指導的,他們經常待在結構化的環境與室內,「自由」總是被蠶食,「遊戲」總是被教養化,並且經常重複過量的作業與考卷練習,卻極少在家庭裡學習到生活技能。


雖然這世上沒有標準的父母使用手冊,「過度教養」這幾個字也不討喜,但我們要如何脫離孩子「不能成功」的恐懼,思考「放手」的艱難與必要性,監督自己「養出一個成年人」,讓孩子在跌跌撞撞中長出健壯的翅膀,讓孩子具備多元且肯定自我的生活能力,是我對教養不變的期許。

番紅花的再延伸

大約二十年前,孩子們之間所謂的「遊戲」,是天馬行空的、獨力完成的,缺乏事先完善計畫的且不具教養目的,他們總是和鄰居小孩隨機去沙地、公園進行任何形式的探索。

但這一代孩子,因為父母少子化的拚教養或出於疼愛,遊戲方式大幅改變,幾乎時時可見父母從旁陪伴、協助與用心規畫,每個場域都可看到大人相伴的身影,甚至玩伴也是從父母的人際關係過濾出來,不再是過去由孩子自行組織的遊戲團體。

如果是你,你會想要選擇什麼樣的玩耍方式?

或許我們可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討論,有哪些事、哪些時光讓他自己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自由進行,而不需要父母的陪伴、指導或場控?

現在連孩子的遊戲時間都被期待有教養功能、有栽培意涵,遊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遊戲了。

 

閱讀完整內容

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

本文摘錄自‎

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

番紅花

由 麥田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