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壇最柔美的山茶花

與《羅密歐與茱麗葉》、《少年維特的煩惱》並列文學史上三大青春悲戀的《茶花女》,也是世界文豪小仲馬畢生的自白懺悔。

《茶花女》是小仲馬僅23歲便寫就的作品,一出版即獲得當時文壇的熱烈迴響。他以哀婉動人的故事情節、緊湊明快的敘事張力,緬懷自己年少時逝去的愛情。書中以寫實主義的筆法,描繪出十九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絢麗,卻也飽含浪漫主義的細膩關懷,具有文學思潮轉向的重要代表性。西元1875年,小仲馬高票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登上法國文壇的頂點,《茶花女》亦成為世界永垂不朽的傳奇之作。

法國作家亞歷山大.小仲馬以《茶花女》一書奠定文壇地位,這本書取材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瑪麗.杜普萊希。一八四二年,小仲馬於十八歲時在結識了當時在上流社會紅極一時的交際花瑪麗.杜普萊希,並墜入愛河。然而瑪麗無法脫離繁華的巴黎交際界,小仲馬在多次表達不滿後,寄出了絕交信。一八四七年,瑪麗.杜普萊希因肺病去世,葬於蒙馬特公墓。一八九五年,小仲馬過世後同樣葬於蒙馬特公墓,距離瑪麗.杜普萊希之墓僅一百公尺。



瑪麗.杜普萊希之墓

亞歷山大.小仲馬之墓

亞歷山大.小仲馬之墓法國文壇最耀眼的雙子星─ 大小仲馬父子

小仲馬的父親為創作出《基度山恩仇錄》與《三劍客》的浪漫主義文豪大仲馬。大仲馬生性風流,小仲馬不過是他其中一名私生子。大仲馬在當紅時期,對小仲馬母子完全不聞不問,直到小仲馬七歲時,大仲馬才開始支付小仲馬的生活與教育費用,然而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給小仲馬的母親一個名分。

一八五二年,由《茶花女》改編而成的話劇在巴黎轟動上演,小仲馬向當時流亡在外的大仲馬發送電報:「第一天上演盛況空前,人們都誤以為是您的作品登台了!」而大仲馬則回電:「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流芳至今的茶花女現象

茶花女自出版後,由於其曲折的劇情及浪漫的愛情情節,多次改編成各類藝術形式,包括歌劇、話劇、電影等,甚至連經典名牌Chanel也無法抗拒茶花女的影響力。

茶花女首次改編為歌劇是由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創作音樂,劇本則由皮亞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編寫。全劇由義大利文演出,劇中女主角名稱改為薇奧麗塔.瓦雷麗(Violetta Valery)。這齣歌劇的影響層面極廣,由妮可基嫚與伊旺麥奎格主演,得獎無數的歌舞電影《紅磨坊》便是以此版歌劇為底本改編,經典浪漫愛情喜劇《麻雀變鳳凰》也曾在電影中出現男女主角觀看《茶花女》歌劇的場景。



2001年電影《紅磨坊》(Moulin Rouge!),獲奧斯卡八項提名,以及金球獎最佳音樂與喜劇電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創音樂獎。(7th Street Theatre Hoquiam, WA@flicker,Design by B. Fisher)。

巴黎茶花女在新文化中國

《茶花女》於一八九五年由林紓翻譯並在中國出版,當時書名被譯為《巴黎茶花女遺事》。作為第一部被翻譯為中文的外文小說,才子佳人的故事跨越了東西方文化的隔閡,在當時的中國掀起相當大的狂熱,甚至連魯迅及周作人都是粉絲。



林紓

《巴黎茶花女遺事》曾被改編為話劇,並在日本演出,當時茶花女的扮演者(左),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林紓本人絲毫不懂法文或其他外國語言,他的翻譯方式是由旁人口譯原典,再由他潤飾,雖然這種作法使他的譯作出現許多紕漏,但卻無損這些經他翻譯過的外文名著在中國廣泛傳播。



李叔同的茶花女扮相。

閱讀完整內容

茶花女

本文摘錄自‎

茶花女

亞歷山大.小仲馬

由 野人出版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