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犯罪學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浮誇當道的自媒體時代,「了解謊言」比任何事都重要

《國際犯罪學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 Photo by rawpixel.com on Unsplash

文/大衛.克雷格

說謊是人類的天性

我們每天至少會說謊兩次。一般人在對話過程中,每十分鐘至少會出現三次謊言。

說謊的目的可分為:

• 為他人說謊;

• 為自己說謊。

無論是訛言、吹牛、誆騙、假話、彌天大謊、胡謅,全部意指「說謊」;我甚至還聽過美國總統候選人婉轉地以「口誤」來詮釋自己的「謊話」,我不確定「口誤」與「謊話」之間是否真能畫上等號,或許這也是候選人的一種謊言吧!

不管說謊的名堂與動機為何,每個人對謊言都有自己的定義,對於說謊行為也有不同的解釋。在我看來,說謊的形式可以是透過肢體語言、口語陳述,或刻意省略部分內容,其目的都是為了「欺瞞事實真相」。

舉例來說,有人會以行為欺騙他人,像是在店裡行竊時,竊賊可能在保全面前表現的與一般消費者無異,但一轉身就竊取架上貨品;在言語方面,亦可藉由增減特定詞彙來欺騙他人。上述兩例的欺瞞目的都在於刻意隱藏真相。

大多數人都認為說謊是不對的行為,也正是因為這種負面的聯想,當許多人被問到是否會說謊時,大家都說自己幾乎不說謊。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個答案的準確性有待商榷。

目前有許多針對說謊頻率的研究顯示,我們每天至少會說謊兩次(一年七百三十次),而最近更有研究指出,一般人在對話過程中,每十分鐘至少會出現三次謊言。

羅伯特.費爾德曼在麻薩諸塞大學的研究則取得中間值:在他所接觸到的對象之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在對話過程中,每十分鐘至少會出現一次謊言。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個數據非常驚人,幾乎令人難以相信。試想,被叫騙子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嚴重的指控啊。然而,撇開研究的對象或文化背景,即便針對人類說謊頻率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世上無時無刻都有人在說謊。

大家第一次聽到這個事實時,第一個反應都覺得不可能。我也不得不承認,我第一次聽說此事時也很震撼,但唯有透過了解說謊的本質,這些數據才有意義,人們也才能接受說謊其實是人類互動過程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一旦了解謊言的本質、有辦法判斷他人是否對你說謊,你才能推測對方謊言背後的真正動機。

廣義來說,謊言分成兩種:自我導向(self-focused)和他人導向(other-focused)。所謂為自己說謊,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說謊;而為他人說謊,背後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要幫助別人。

我們接下來先來討論「他人導向」而說的謊言,因為此類謊言通常是無害的,鮮少會傷害他人,或對別人構成威脅;另一方面,自我導向的謊言基本上都有明確目的,對被騙者會構成傷害或影響。接下來會概略介紹「為他人」而說的謊言本質,亦會進一步檢視自我導向的說謊本質,以及該如何辨識。

他人導向的說謊

正如字面所示,「為他人」的謊言通常是出於善意、為他人利益而說,即便哪天被騙者察覺事實,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這類謊言有時又稱「白色謊言」或「善意的謊言」,其動機是為了幫助或保護他人。

舉例來說,某天你遇到多年不見的好友,說:「從我們上次見面到現在,你幾乎沒變。」雖然事實是眼前的人早已發胖、白頭髮也變多,甚至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蒼老,但不管怎樣,這個人是你的好友,見面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你總不會想破壞氣氛、冷酷陳述眼前事實,說:「哇,你變胖好多,頭髮也白了,而且還剩下沒幾根,對了,你看起來更老了,不過看到你真開心。」若真如此,這大概也是你們最後一次見面了—沒有人時時刻刻都想聽真話的。

同樣地,你有朋友或同事生了一場大病,看到對方時,即便你很訝異看到對方的體重減輕許多,膚色也十分慘白,但你可能會覺得對方需要一點鼓勵,便選擇稱讚對方的氣色,這就是「為他人」而說的謊言。上述兩起案例都是為他人而說謊,是謊言,但都是出於善意。

類似的例子還包括在父親節時,爸爸假裝很開心收到另一雙襪子當禮物,或是媽媽謝謝四歲的小女兒為她準備好吃的蜂蜜沙丁魚三明治當午餐。

為了顧及發問者的心情,有些問題本身自然會讓人選擇回答(為他人而說的)謊言,例如:

「這樣穿屁股看起來會不會比較大?」

「你覺得我的新鞋好看嗎?」

「你覺得我是不是變胖了?」

生活中有些問題經常會出現,面對此類問題時,也很自然會回答(為他人說的)謊言,例如:「你好嗎?」、「最近過的如何?」、「家裡都還好嗎?」不管在什麼情形下被問到這類問題,答案通常是自然反射且具有正面意義的謊言,大部分人都會說:「很好。」、「還不錯。」、「一切都好。」當對方提出這類問題,除非是真心想知道,否則對方不會期待你鉅細靡遺地回答問題。

想像一下,兩名同事在辦公室走廊相遇,其中一人問對方:「嗨,最近還好嗎?家裡都好嗎?」假設對方真的老實回答說:「我還好,不過我有點頭痛,而且這雙鞋搞得我很不舒服。今早我跟我家那口子吵架,我們這幾天在冷戰。彼得學校功課還不錯,但他從來不會自己打掃房間,這點真的讓我很生氣。」

很顯然,這類的問題其實只是出於禮貌,向對方表示關心,但還不到需要仔細聆聽細節的程度,基於保護隱私,被問者通常也不會透露太多細節,或是將自己的煩惱加諸在對方身上。

在許多文化中,這類問題非常常見,回答者通常也會出於自然反應,以同樣正面的態度回應。

為他人而說的謊言不見得都是膚淺的內容、或僅基於社交禮儀所需,也不是只存在於和朋友或同事的互動過程之中,在必要的情況下,甚至可以為陌生人說謊。

舉例來說,路人看到一名神情痛苦、似乎需要幫助的婦人從家裡逃出來,到鄰居家尋求庇護,希望能逃離暴怒丈夫的毒手,如果丈夫詢問路人是否有看到他的妻子,目擊者為了保護該婦人,可能就會故意說謊,選擇指著反方向對婦人的丈夫說:「我看到她往那個方向跑了。」或是假裝什麼都沒看見。

目擊者在這起事件中也許不認識兩位當事人,但為他人說謊的原則依然存在:為了某人好或為了保護某人—在此案例中受益的對象是該名婦人。

事實上,這種謊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這類謊言具有潤滑劑的作用,讓社會上的互動順利運轉,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摩擦。雖然這類謊言具有善意的動機,但就定義上來說,因為是刻意要隱瞞真相,所以依然是一種欺騙行為。然而,你很難批評這類的說謊者,因為很多人都會這麼做。

現在,請回想一下先前提出的高度頻繁說謊數據。現在看來,每十分鐘就說謊一次,這樣的數據還算驚人嗎?如果你想親身測試數據的準確度,我建議你在接下來的一週,寫下「說謊日記」,不管謊言內容有多麼微不足道,每次都要清楚記錄下來。如果你誠實面對所有的謊言,你肯定會為自己的說謊次數感到詫異,並且深刻體認到謊言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你還是無法相信,試著一整週都別說謊—這非常困難,而且你常會因為說實話而得罪別人。

希望各位讀者對謊言有進一步的了解,並且知道人類頻繁說謊的原因,同時也要知道,說謊不全然是可恥的行為,尤其是為他人而說的謊言。然而,接下來要介紹的謊言類型,動機可能就不單純了。

為自己說謊

相較於為他人而說的善意謊言,為自己說謊往往是基於說謊者本身的利益,或是為了保護自己。

研究顯示,有百分之五十的謊言屬於此類。人們為自己說謊的動機可分為四種,包括:

• 避免尷尬;

• 製造好印象;

• 個人獲益;

• 避免受罰。

以下的案例有助於讀者辨識此類謊言。

避免尷尬

就為自己說謊的動機來看,這類謊言的傷害性最低。例如:

• 某人編造理由表示自己無法赴約,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沒錢。

• 某人週末無所事事,卻告訴別人自己過得非常精采,純粹是想避免他人得知自己身邊沒有伴侶的窘境。

• 某人因為車子受損進廠維修,改搭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上班;對外宣稱的理由是說在市區很難找到停車位,事實上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撞車了。

在上述案例中,為自己說謊的動機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曲解事實,但基本上不會傷害到旁人,或造成任何損失。

製造好印象

製造好印象是另一種為自己說謊的原因,也是常見的說謊動機;此類說謊者較缺乏安全感,認為有必要令別人加深印象。此類謊言的編造程度可深可淺,可能是稍微誇大,也可能完全與事實不符。

大部分的情況下,人們都會為事實「加油添醋」,補上一小部分的錯誤訊息,希望讓訊息接收者有更好的感受。另一種情況則是說謊者為了迅速取悅對方而編造出悖離事實的內容。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可能造成的傷害也較深。

這種謊言會出現在一對情侶剛開始約會,或是兩個獨立個體出現競爭關係,或是當某人對上一群人時,例如家庭聚會中的手足競爭,以及校友會上的成就競爭,謊言內容包括:

• 誇大個人薪資所得。

• 假裝認識名人,或與特定社會地位之人關係良好(攀關係)。

• 虛構個人成就,例如小孩的課業表現、運動成就或才藝專長。

• 浮報部屬人數,或是誇大工作規模及個人在組織中的重要性。

這類謊言對他人的影響程度因人而異,可能毫無不利影響,但也可能導致嚴重傷害,破壞人際關係,例如,假設一對伴侶的關係是建立在明顯錯誤的訊息上,後果則不堪設想。

在商場上,謊言可能導致財物損失,或使工作陷入困境,例如執行長或生意夥伴因為受說謊者的誤導而同意聘用或與之合作,無論是聘用或合作,可能都是需要付出鉅額代價的錯誤決策。這些例子說明了無論是商業互動或人際互動,學會如何判斷謊言的重要性。為了「製造正面印象」而說的謊言,有時背後原因更邪惡:增加個人獲益。

個人獲益

先前提過,製造正面印象的極端動機,與希望得到個人利益的想法都可能會造成傷害。為了個人獲益而說謊無疑是邪惡的行為,絕對要知道如何判斷。可能手段包括:

• 說謊者捏造需要你協助的假象,例如需要金錢援助。

• 散播關於競爭對手的錯誤訊息。

• 捏造求職申請資料或相關工作經驗(非常普遍)。

• 編造銷售紀錄或實際價值。

• 在買東西時,聲稱相同物品在其他地方的販售價格較低,藉此獲得折扣。

在社會團體中,某人可能會為了破壞他人的信譽而製造不實謠言,而你本人或許就是這類謊言的受害者。

在這種情況下,你有兩種選擇。首先,與團體中的其他人強調謠言中與事實不符的部分,如果成功的話,就可保住自己的名聲。

其次,你可以與製造謠言的可疑對象面對面,利用從本書中學到的謊言辨識技巧,迅速找出罪魁禍首。在其他類似的情況下,如果說謊者試圖告訴你關於他人的錯誤訊息,這些技巧就能幫助你平息謠言,因為你知道該如何迅速判斷真相。

在商業環境中,個人或公司想要獲利是稀鬆平常的事情,當事人有時會透過誇大訊息或公然說謊以達成目的。如果你所在的產業將「不惜一切代價獲利」奉為圭臬,那麼你或是你的公司就有可能成為這類謊言的受害者。因為聰明的說謊者會將錯誤資訊巧妙融入事實當中,懂得分辨事實與錯誤情報,你才能保護自己的商業利益—尤其在談判時,對方會誇大或輕鬆帶過某些重要訊息,藉此佔你公司的便宜。

之後將會教你如何判斷錯誤訊息,經過訓練,日後你所做出的決策會更可靠。

避免受罰

在為自己說謊的主要動機中,避免受罰是另一種常見的原因,一個人為了自我保護或避免承擔責任,都能快速編織謊言。跟所有說謊的原因一樣,這類動機涵蓋的範圍很廣,後果可大可小。

一個人為了避免受罰而說謊,嚴重程度通常與被抓到的後果成正比—後果越嚴重,謊言就越大、越極端,藉此避免受罰。

舉例來說,對朋友或同事隨口編個開會遲到的理由(例如塞車)很容易,基本上甚至可以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就算他人識破謊言,也不會有嚴重後果,頂多只是感到不好意思罷了。但對於接受警察偵訊的殺人犯而言,其所編造的不在場證明或故事情節因為經過精心設計,通常會鉅細靡遺或過於誇大內容,因為被抓到的後果十分嚴重。

茲以下例說明為避免受罰而說謊的不同程度動機:

• 孩子在牆上寫字或弄丟東西,將責任歸咎他人。

• 對開罰單的員警編造理由。

• 車子被刮傷,對車主、自己的配偶或保險員解釋時,全盤否認知情,常會說:「肯定是我把車停在大賣場時被別的車撞到了。」

• 偽造商業記錄,藉此避稅。

• 跟別人在一起,對另一半偽報行蹤。

如果有人為了避免受罰,成功說謊騙過你,後果可輕可重,例如說謊者告訴你,是別人的問題,一旦你相信,可能就因此錯怪了無辜者。

要了解說謊的動機,首先得知道如何辨識謊言。當有人向你提供資訊,你應該要迅速評估對方是否有任何說謊動機。若有,你就必須開啟自己的測謊雷達,開始掃瞄對方的言語中(陳述內容與方式)與文字之外的蛛絲馬跡(對方的行為舉止)。

或者,如果你發現對方說謊,了解謊言背後的分類與動機將有助於你看清對方的心思,下次跟同一個人接觸時,你就會有心理準備,更能有效判斷對方說謊與否。

我們已經討論過為他人說謊(通常是為受騙者著想)及為自己說謊(為了說謊者的利益或保護說謊者)的各種動機,這兩種謊言的界線有時很模糊,但了解說謊背後的動機,有助於你迅速做出區分。

舉例來說,當老闆問你:「你喜歡在這裡工作嗎?」你要如何回答?如果你說喜歡,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那麼這屬於為他人說謊,為的是讓老闆滿意;如果你回答的動機不是為了取悅老闆,而是要贏得老闆的青睞,這就屬於為自己而說的謊言。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說實話!

本節重點
• 說謊是人類溝通過程中正常的一部分,不需總以負面看待。
• 人們經常說謊,在對話過程中,平均每十分鐘就會出現一次謊言。
• 有時後為了顧及他人的感受,並且促進人際互動,說謊有其必要性;但在某些場合,說謊也可能會毀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為他人而說的謊言,受騙者是特定對象,而且說謊者是出自好意,故又稱為「白色謊言」或「善意的謊言」。
• 為自己而說的謊言,受騙者可能是任何人,但說謊者通常是為了得到好處,或是為了保護自己。這類的謊言雖有少數情況無害,但也可能很陰險且具有傷害性。


本書於2017/10/18~11/17進行限時免費下載活動,書城月讀包會員於活動期間開啟APP,即可下載本書!

《國際犯罪學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

本文摘錄自

國際犯罪學專家教你分辨真偽、立破謊言

大衛.克雷格/著,張瓅文/譯

由 商周出版 提供